第22章 畫家黃達德(2 / 2)

黃達德在幾十年探索中,逐步明確了自己的方位。他選擇了地方風物。閩南山清水秀,人文薈萃,有無盡的畫材供他采擷。但他情有獨鍾,其取得成就的卻是榕樹。如他的代表作《閩南古榕》、《古塔老榕》、《石榕》等。黃達德特別善於刻畫榕樹的扭轉、彎曲、交叉、穿插、重迭、癭節、穿孔、垂髯、盤根等等極為入畫的方麵,把榕樹的結構、造型、姿態、氣勢、肌理、質感、性格、神采一一描繪得深入而生動。其藝術風格雄渾厚重、蒼勁力強,彌漫著陽剛之氣。近年來,黃達德埋頭創作《百榕圖》長卷,高80公分,長100米零80公分,光是小構圖就長8米多。為創作這一巨作,他已搜集了十年素材,耗盡心血。黃達德畫榕,出自他對生活、對事業、對大自然的赤誠之心,他執著地不停采釀,終得佳蜜。

2004年中國美協編印出版藝術家名片圖冊《美術家黃達德》國畫作品選。

2004年《黃達德速寫集》由李碩卿國畫研究會編印出版。該書收入了著名美術評論家、曾任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現代美術研究室主任、研究員、《美術》編委華夏著的《善於擠時間畫速寫的好例子》(原載《江蘇畫刊》1984年第1期)一文:

給黃達德同誌的速寫以評價,固然由於他的作品以線條表現對象的特征和美,真切自然;更重要的是作者那種勤奮刻苦、頑強堅毅的可貴精神,值得讚揚。

作者是福建晉江地區群眾藝術館館長,任務繁重,而且年過半百,左腿又有殘疾,隻有一條半腿的活動能力,行走很不便。可是他卻備經艱苦,創造了作畫的條件,並取得一定的成績。

作者沒有充裕的、專門用來畫畫的時間,隻能擠出休息的時間來作畫,比如他每天天一亮就騎著自行車往郊外長滿荷花的東湖跑,在那裏連觀賞和速寫約個把鍾頭,隻能作荷花速寫二至四張。每天按時去,按時回家吃早飯,然後按時去上班,無論是風是雨,天天如此。就這樣持續三個多月,終於把荷花從小到大的生長全過程的千姿百態,都生動地畫了下來。

出於領導的照顧,作者近幾年也有了短期外出寫生的機會。於是他就更加刻苦地進行藝術實踐。人們去武夷山,往往隻在幾個有名的風景點上畫畫就算了,而他卻獨自到那人跡罕至,常有野獸出沒的深山峽穀裏轉,一轉就好幾天,吃的是自帶的那麼一點幹糧與涼茶水。他在黃山、廬山、九華山和閩西等地都是這樣。

人們上雁蕩山,一般隻到“下折瀑”與“中折瀑”就不再走了,而他卻一直爬到了“上折瀑”的最高處;登峨眉山,一般也很少能上到三千多公尺高的峨眉金頂上去,而他憑一條半腿的活動能力,卻堅持上到了峨眉金頂。而且不管上山時是多麼困難,多麼累,他總是到哪裏就畫到哪裏。即使是最難攀登的峨眉金頂,也堅持上去畫了五十多張速寫。正是這種艱苦努力,使我們能夠欣賞到黃達德同誌的有相當功力的作品。

同時收入的還有原《廈門日報》美編室主任、廈門市美術家協會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吳偉程著的《搜盡奇峰打草稿——讀黃達德的風景速寫》(原載《廈門日報》1992年10月27日)一文:

翻開黃達德的每一幅風景速寫,仿佛置身於山林泉石之間,荷花與柏樹,鳥鳴與泉瀉,不期然而然地向我迎麵撲來。這一幅幅速寫,在畫家的筆下,立刻產生意想不到的魅力和喚起人們對祖國山河之美更加眷戀。

黃達德在山水畫的實踐和探索中,已獲得了一定的成就。幾十年的藝術實踐,可以看出,達德是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從速寫提煉素材。創作的大小畫幅有上千件,所畫速寫積案盈箱。石濤有句名言:“搜盡奇峰打草稿。”達德的左腿雖然行走很不便,但他備經艱苦,仍常涉足於名山大川之中,進行寫生、觀察、感受,用大自然的秀麗景色來陶冶自己的藝術情操,激發創作熱情。他堅信深入生活才是創作的第一源泉,厭惡那種閉門造出千山萬水,千篇一律的山水畫。他暢覽黃山、廬山、九華山諸勝,深入閩西南,上雁蕩山上折瀑最高處,登峨眉山金頂。把自己的感受和美的東西記下來,因此他在後來的山水創作中,構思、構圖就顯得雄偉奇特,富有時代氣息。長期從不間斷的速寫功力,形成了他獨特的用線風格。簡練、精確、遒勁、純熟的線條,把水鄉城郭、林亭溪閣、峰巒湖石等,都勾畫得既有真實感和生活氣息,又有濃厚的韻味和深邃的意境。萃取精煉,揮筆成畫。他的速寫,幅幅都是一首美麗的小詩,成了感染人、啟迪人的充滿生氣和詩情的畫圖。

更可貴的是,這些風景速寫,雖然是畫家在極短的時間內躍然紙上的速寫,但也是一幅幅完整的繪畫作品。可以這麼說,這些速寫,也是黃達德幾十年辛勤地進行藝術創作的可貴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