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預防幹嘛三方
方一:
治則:宣肺清熱。
取穴:迎香。
說明:迎香穴,別稱衝陽。在鼻翼外緣中點,旁開0.5寸處。屬手陽明大腸經,為手陽明經和足陽明胃經交會穴。有宣肺氣、通鼻竅、散風邪、清火熱等功能。
手法:每天早晨起床後,用手拇指和中指端點按或捏揉鼻翼外側迎香穴36—72次。由溫室外出或洗澡前後也可堅持揉一會兒迎香穴。指力要掌握好,以局部有微熱感為宜。
方二:
治則:祛風解表。
取穴:風門。
說明:風門,別稱熱府(左為風門、右為熱府)。在第二胸椎棘突下,督脈旁開1.5寸處。穴居項背,屬膀胱,膀胱主一身之表,是風邪入侵的門戶,治外感風邪之疾。常按摩此穴,能固陽衛外、增強體質,預防感冒。
手法:用中指肚按揉風門穴36次,局部有酸、麻、脹得氣感效果好。按揉36次為一遍,可根據體質,掌握按揉遍數。如請他人施治,手法要由輕漸重,千萬不要猛一下子刺激過度,以免出現憋氣或呼吸困難。
治則:清心安神。
取穴:勞宮。
說明:勞宮,別稱掌中、五裏、鬼路等。在手掌橫紋中第二、三掌骨之間,靠近第三掌骨橈側,即握拳時中指尖所點到的掌心處。但古說不一,所以也有說在屈指握拳時,中指與無名指尖之間所對的掌心處是勞宮穴。屬心包滎火穴,是火經中之火穴,根據滎主身熱,按壓此穴,能“火降勞宮”,從而起到舒心益氣的作用。
手法:用手拇指肚和其餘四指相對,按揉左右手掌心的勞宮穴各36—72次,每天1次或隔天1次。如能堅持每天按揉1次,效果會更好。
治則:聰耳明目。
取穴:風池。
說明:風池,在項後,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中。屬足少陽、三焦、陽維之會,是風邪易侵之所,為搜風要穴。拿揉此穴能祛風解表、爽腦明目、聰耳增智,治一切風邪疾患。
手法:用手拇指和中指肚相對,使勁拿揉項後的左右風池穴36—72次,也可用兩手的拇指肚,分別按壓左右風池穴,使頭和眼睛有明顯的清爽感為宜。每天1次,早、晚均可。俯案學習、工作等時間長時,也可隨時捏拿此穴。
(四)補腎明目
治則:升陽降濁、清爽頭目。
取穴:百會、湧泉。
說明:百會,別稱巔上、天滿、維會、天山等。前發際直上與兩耳尖直上,在頭頂正中相交處。頭為諸陽之會,穴居巔頂正中,為三陽五會之所。根據高巔之上惟風可到,故此穴是治風的要穴。能熄風平肝、升陽健腦、開竅明目等,是常用的保健穴之一。
湧泉,別稱地衝等。在足心前1,3的凹陷處。穴居足心,屬腎經,為腎之井,是脈氣出所。根據“實瀉其子”和“病在髒取之井”的法則,推揉此穴能滋陽補腎、調養五髒六腑、引上焦之熱下移,治陰虛火旺之頭暈目眩等疾患。是重要的回陽和保健穴之一。
手法:先將雙手十指分開,由前向後推梳頭部6一10次後,改用兩手中指端點壓百會穴36—72次,再用手拇指肚分別推揉兩腳心處的湧泉穴各36次,然後兩手掌相對搓熱,用魚際擦左右腳心湧泉穴各36次。每天1次,能調整陰陽,增強記憶,健腦明日等。一般每次反複施治3-4遍即可。
(五)戒煙
治則:疏肝理血、調脾胃。
取穴:足三裏、三陰交、太衝。
說明:足三裏,別稱下陵、鬼邪等。在外膝眼下3寸,脛骨旁開一橫指處,是重要的強壯保健穴之一。能疏通足陽明胃經的經氣,治一切胃腸消化係統疾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