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7章 內憂外困的苦命天子——清文宗鹹豐帝(13)(3 / 3)

“(太監)祖製不得出都門,犯者殺無赦,當就地正法。”慈禧還有意袒護,但是慈安態度堅決,下令就地正法,在濟南殺掉了安德海。當時朝野上下,人心大快。

慈安的存在對慈禧是有著相當的震懾作用的。安德海一死,慈禧不僅喪失了心腹,還顏麵大失,不由得對慈安心生嫉恨。

縱虎成患,終遭暗算

同治死後,載湉被立為皇帝,即光緒,這並非慈安的意願,完全是慈禧的主張。由於光緒年幼,兩宮太後二次垂簾聽政。此時,雖然是二人同時訓政,但是慈安已經沒有一分權力,實權都掌握在慈禧手中。載淳的死,對慈安打擊很大,她開始誠心信奉佛教,天天在宮中以持齋念佛為主要功課。光緒年間,慈安太後日益倦怠,不再過問外事,這樣,慈禧更加地無拘無束,統攝朝政,大權獨攬。

慈禧經常單獨召見大臣,各種大事在決定的時候也不再通知慈安。在過去,慈禧是不敢這樣做的,像同治年間補瑞麟為文華殿大學士這樣的事情,都要找慈安商量,取得慈安的同意後才可以實施。此時,慈安竟成了可有可無的人,自己雖然不關心政事,但是也不是一團空氣,慈禧的做法完全無視她的存在,這讓慈安感到憤憤不平,兩人之間的矛盾也逐漸突顯起來。

於是,慈安打算勸阻慈禧驕橫擅權的獨斷行為,給她一個警告,希望她能夠收斂一些。

1881年的年初,某天晚上,慈安在自己的宮中置辦了酒宴,說是為慈禧祝福。一番噓寒問暖過後,慈安讓左右的隨侍人員都退下,開始嘮起了家常,她先是說起了當年在熱河行宮時,肅順專權,兩宮太後受排擠,以及同治十一年二人同時垂簾聽政的事情,說到了動情處,不僅潸然落淚。慈禧聽了以後,想起了往日的艱辛歲月,也感慨萬千。慈安見慈禧被打動了以後,忽然話題一轉:“現在,咱們姊妹都老了,說不定哪天就要離開塵世。相處二十多年,所幸從來都是同心協力,連一句衝撞對方的話都沒有過。而我這裏存有一件東西,是先帝給我的,現在它已經沒有什麼作用了,你看看吧。”說完,慈安從袖子裏麵掏出一個精致的信封遞給慈禧,慈禧接過信封,打開信後仔細閱讀,頓時臉色大變,羞愧得不敢抬頭看慈安。原來,這封信裝的是鹹豐臨終前交給慈安的遺詔,大意是:葉赫那拉氏是皇帝的生身母親,母以子貴,日後定會尊封為皇太後,我對此人實在是不能深信,此後如果她能安分守法也就罷了,否則,你可以出示這一紙詔書,命廷臣按照我的遺命,把她除掉。

慈安見慈禧看完,把這封信要回,隨後,非常仗義地放在燭火上燒掉了。當時,慈禧心神慌亂,又羞又惱又恨,各種感情交織在一起,但仍勉強裝出感激淚下的樣子。慈安又對她百般勸解和安慰,直到酒宴結束。

且不說慈禧被慈安的一番“好意”惹到憤怒至極,但是畢竟密諭毀掉了,慈禧心上懸著的一塊石頭落了地,她感到輕鬆多了,再也沒什麼值得她擔驚受怕的了。此後,她對慈安做了什麼,恐怕沒有人真正地知道。

沒過幾個月,這一年的三月九日,慈安身體稍感不適,第二天晚上就死了,終年四十四歲。

慈安太後的突然死亡,朝野上下的種種猜測不脛而走。年僅四十四歲,比慈禧還小兩歲的慈安太後突然暴斃宮中,此後,慈禧開始一人獨裁。人們以掌握的少之又少的“線索”,對慈安的死進行著各種各樣的推測,使得她的死變得疑雲密布,成為二百多年清宮史上的一大疑案。

按照慣例,皇帝和皇太後在病危時,要召王公、大學士、軍機大臣等朝中親近重臣進宮,托孤遺言,準備後事。慈安崩於三月初十日戌時,而翁同龢在家聽到慈安的消息卻是在初十日深夜的“子初”,通知者是兩名做粗笨雜活兒的仆役。許多聞訊趕到皇宮的大臣們進入皇宮後,看到宮中寂然無聲,一點辦理喪事的跡象也沒有,還在乾清門吃了閉門羹。

一直等到日出,才召王公大臣們進鍾粹宮,這種做法有悖於慣例和常理。

另外,太醫為慈安開的處方照例也應先交軍機大臣和禦前大臣傳視、審閱,以昭慎重。

而王公大臣們直到十一日早將近三點時,才看到太醫所開的五個處方,其中午刻開的處方有方無藥,而初九日的處方一個也沒有。

以上的這些疑點,不禁讓人們滿腹狐疑。關於慈安的死因,歸納起來,民間大致有三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是清朝官方的“正常病死說”。在朱壽朋的《光緒朝東華錄》中載有慈安的遺詔,說她在“(1881年農曆三月)初九日偶染微屙,初十日病勢陡重,延至戌時,神思漸散,遂至彌留”。另據《清稗類鈔》載,在慈安初感身體不適時,禦醫為她診脈,認為“微疾不須服藥”,沒想到當晚就去世,大為詫異,還以為傳言。另一位當事人左宗棠,當時任軍機大臣,突然聽說慈安得病身亡,頓足大聲說:“昨早對時,上邊(指慈安)清朗周密,何嚐似有病者?即去暴疾,亦何至若是之速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