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9章 內憂外困的苦命天子——清文宗鹹豐帝(5)(1 / 3)

鹹豐三年(1853年)夏,隨著太平軍的北伐,清朝都城北京受到極大的威脅;與此同時,太平軍西征部隊攻克安慶,先圍南昌,後圖武昌;再加上附近地區的爭奪,全國內戰就出現北西東三大戰區的局麵。清廷最重視的自然是直接關係切身安危的北京,因此對太平軍的北伐尤為注意,不僅以最親信的蒙古族大貴族僧格林沁和旗員勝保為前敵總指揮,調集京畿八旗綠營,以及關外滿蒙部隊,甚至還從東戰區抽調部隊,前來增援。東戰區,則是清政府財賦收入的主要地區,且天京是太平天國的中樞所在。為此,清廷調集全國綠營主力數萬人,設立兩個欽差大臣分別統帥江南、江北大營。對西戰區,清政府雖想集中兵力對付西征軍,但心有餘而力不足,隻有湖廣總督吳文鎔的綠營兵勇萬餘人在此作戰,欽差大臣也未委派,因此湘軍在抗擊太平軍的西征方麵起了重大的作用。九月以後,隨著武昌不斷告急,清廷就不斷命湘軍出境北援。可見,這時湘軍已成了僅次於吳文鎔軍的西戰區主力。身為西戰區統帥的吳文鎔在致曾國藩信中對曾國藩的湘軍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將西戰區大局的維持交付曾國藩。這樣叮囑,是因為吳文鎔當時迫於旗員巡撫崇綸的中傷,綠營軍兵力不足,而不得不依靠湘軍來應敵;更為主要的是,他深知不僅所部綠營不可恃,而且在西戰區,除湘軍外,再無可以禦敵的部隊。果然,鹹豐四年一月,黃州一戰,吳文鎔即兵潰身死,其他軍也相繼潰敗,太平軍的勢力發展到包括武漢在內的大半個湖北地區。

這樣,在鹹豐四年(1854年)一開始,北戰區主要是僧格林沁軍,東戰區主要是江南、江北大營,湘軍則活動於西戰區,湘軍成為鼎足而立的三大主力軍之一。與戰略地位大為提高相互輝映,湘軍又連敗太平軍,肅清兩湖,一舉攻奪全國名城武昌。與西戰區相比,其他兩戰區就顯得有些遜色了,北戰區太平軍雖遭到嚴重挫折,但仍在頑強抵抗,東戰區更處於相持狀態。鹹豐帝對湘軍的重大勝利喜出望外,但卻聽信某軍機大臣的進言,對曾國藩及其湘軍不信任,並製定既使用又限製的方針。數月之後,獲悉這一內情的曾國藩,自然是疑懼交加。常在夕(幾)陽亭前歎息良久,擔心自己將遭到東漢太尉楊震為權貴所逼、於幾陽亭自殺那樣的迫害。這樣的悲劇雖未發生,但他以空頭侍郎領軍,受製於地方大吏的境遇,卻長期改變不了。湘軍與清廷之間處於一種微妙的關係之中。如鹹豐五年(1855年)在江西,巡撫陳啟邁不僅多方加以刁難,甚至加以監視,曾國藩與省中的文武官僚交往、談話常常被陳啟邁無端懷疑。曾國藩憤而奏參,陳雖被革職,繼任的滿族貴族文俊,也有所收斂,但根本狀況依然如故。對這種情況深為不滿的曾國藩,於鹹豐七年(1857年)春,趁父喪離軍回籍,且在守製期內,又在奏折中曆訴自己以空頭侍郎領軍所碰到的種種困難,提示清廷,如要他再出領軍,就要給他地方政權,否則無法治理好軍隊,更對付不了太平軍,這不僅僅是他個人的,也是整個湘軍的要求。李續賓、楊載福和彭玉麟這些在前線領軍作戰的湘軍大將,也積極響應曾國藩的上奏,並為此致書胡林翼,要求請曾國藩重掌軍權。胡也在奏折中委婉提出相同要求。但是,鹹豐帝一概置之不理。八年(1858年),曾國藩服父喪期滿,仍不得不以侍郎銜再出領軍。

但是,也有相當一部分滿漢官員力主重用曾國藩、胡林翼等人,其中文慶尤為突出。

早在道光朝,文慶在與胡林翼分為江南正副鄉試主考官時,就對胡林翼的才幹特別讚賞。

鹹豐三年、四年(1853年、1854年),更極力保薦。胡林翼與曾國藩雖是同鄉關係,但胡入翰林院更早於曾;胡這時遠在貴州為道員,與曾國藩不可能有很深的交往,這樣,從曆史上看,胡不可能是曾的心腹黨羽;同時,重用胡,抬高胡在湘軍中的地位,既可以產生分而治之的作用,又有利於發揮湘軍的作用。於是經過再三衡量,鹹豐帝終於在五年(1855年)三月命胡林翼為湖北巡撫。但鹹豐並不放心,開始在西戰區設欽差大臣來牽製胡林翼,先以西淩阿為欽差大臣,接著又命官文繼任。西淩阿與官文都是鹹豐帝的親信大員,又是旗員,官文更是在道光末與鹹豐初時,以頭等侍衛外任廣州、荊州駐防八旗副都統,再升荊州將軍、湖廣總督。二人兼任權位高於巡撫的要職,其目的顯然在監督胡林翼。

官文與胡林翼一開始共事,就關係緊張。他們往往在征兵調餉等各方麵事務上,意見相左,僚吏也相應分成兩派,官文事事都要插手,胡遂憤而單銜奏參綠營將領,詳細陳奏湖北軍事。這實際上既揭了官文的短,又越了官文的權。對此,鹹豐帝自然不允許。擔心官、胡磨擦會給湖北帶來不利的士紳,也不斷進行勸和,勸胡林翼要息事寧人,要忍耐不要敗壞了大事。

在各方麵壓力和勸解下,胡林翼終於認識到不能與官文對抗,更不能動搖他的地位,於是轉而采取比較柔和的態度,即所謂的“專從裏子切實講求,而不占人麵子”。也就是說遇到重大的事情,既要自己拿主意,又要爭取官文領銜上奏;遇到攻克城池一類可以邀賞的事,則推功於官文;此外,在經濟上適當照顧其私欲,在私人關係上力求親密。而官文,正如曾國藩所說,“城府甚深”,當然知道胡前倨後恭的用意,但也深知在軍事方麵確實不如胡林翼,沒有胡林翼他們就不能抵禦太平軍。因之,他拒絕參奏胡的建議,現在胡頓改前態,自然順水推舟,樂於合作,“事無大小,推賢讓能,多由撫署主政”,這雖有點誇大,但大體上符合事實。這樣,胡林翼與官文的矛盾得以解決,清廷甚至將他們視為解決滿族貴族與漢族地方大員矛盾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