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8章 鐵腕下的千古罵名——清世宗雍正(2)(1 / 3)

為了徹底削弱八旗旗主的權力,雍正還從意識形態上革除旗主的痕跡。八旗都統,清文為“固山額真”,“額真”滿語意為“主”。雍正元年,給事中碩塞奏稱:八旗都統在滿語中稱固山額真,“額真二字,關係重大,非臣下所可濫用,請予修改,以定名分。”雍正帝采納了這個建議,下令將固山額真改為“固山昂邦”。“昂邦”是滿語“臣”的意思,“固山昂邦”即“旗的大臣”,這樣一改,就明確了君臣主仆名分,隻有皇帝一人可以稱為“主”,即使是一旗之主,和皇帝的關係也是臣子和君王的關係。各旗雖各有旗主,各旗之人隻知有君上,不知有旗主。

剪除兄弟

除了允、允佑、允祹,雍正還有兄弟多人,雍正把他們中的絕大多數當作勁敵,予以堅決打擊。在剝奪旗主特權不久,雍正帝又謀劃著對其他兄弟下手。

雍正的第一個目標是允禩,雍正帝明白:允禩有心機、有才識,在眾位兄弟和滿朝文武大臣中有很高的聲望,是威脅雍正帝皇位的最主要人物。按常理,雍正帝即位後,應該立即處置允禩,但出人意料的是,雍正帝非但沒有處置他,反而任用了允禩以及他的追隨者。康熙帝駕崩後的第二天,他就任命貝勒允禩、十三阿哥允祥、大學士馬齊、尚書隆科多四人為總理事務大臣。雍正帝不但優待允禩,優待他的跟隨者,同時也優待他的親屬。

允禩的兒子弘旺被封為貝勒,在諸皇侄中地位和榮譽為最高,是除允礽之子弘皙外僅有的一個。雍正帝這樣做,真的想重用允禩嗎?當然不是,這隻不過是他深謀遠慮的一種鬥爭手段。

事實上,最先被雍正打倒的是十四阿哥允禵,他曾經是與胤禛競爭皇位最主要的對手之一,他不但得到了康熙帝的寵信,而且得到了諸多皇兄皇弟以及大臣們的支持。雍正帝即位之際,允禵正在西北用兵,掌握著兵權,於是雍正在頒發委任四總理事務王大臣上諭的同時,又下達了一條命允禵回京奔喪的上諭:“西路軍務,大將軍職任重大,十四阿哥允禵勢難暫離。但遇皇考大事,伊若不來,恐於心不安。著速行文大將軍王,令與弘曙二人馳驛來京。軍前事務,甚屬緊要,公延信著馳驛赴甘州,管理大將軍印務。並行文總督年羹堯,於西路軍務糧餉及地方諸事,俱同延信管理。”這真是一條萬全之策,既輕易地解除了允禵手中的兵權,又博得了體恤兄弟的美名。

允禵回到京城,赴康熙帝靈柩前哭拜,當時,雍正也在那裏。看見哥哥當了皇帝,允禵萬分憤慨,本來自己大有希望坐江山,想不到今日卻屈為臣下。但畢竟君臣有禮,允禵勉強地遠遠地給自己的對頭哥哥叩了頭,但不向新皇帝表示祝賀。雍正帝為了表示自己氣度寬宏,大度能忍,於是便向前去遷就他,但他還是不動彈。蒙古侍衛拉錫眼見如此下去兄弟勢將反目,連忙上前拉住允禵,想讓允禵拜見雍正帝,然而允禵並不領情,還在雍正帝麵前告狀:我是皇上親弟,拉錫是擄獲來的下賤之人,如果我有什麼不是之處,求皇上處分;我如果沒有不是之處,請皇上速將無禮拉錫正法,以正國體。從表麵上看,允禵是在攻擊拉錫,實際上是把矛頭指向了雍正帝。雍正帝看到允禵無理取鬧,便當麵指責他心高氣傲,決心打擊他的氣焰,削去了他的王爵,隻保留貝子身份。雍正元年(1723)三月,雍正帝送康熙帝靈樞至遵化縣景陵享殿,並於此時傳旨訓誡允禵,允禵仍不服氣。允禩生怕把事情鬧大了,就命他跪下接旨,允禵這才接受了。遵化的事情完畢後,雍正帝返駕回京,而留下允禵看守景陵,並諭令副將李如柏,若允禵要去陵寢,除有重大的事情外,都不準他去,這實際上就是把他軟禁起來了。

如果說雍正處理允禵沒費多少功夫,那麼對允禩的打擊,可是經過了精心的策劃。康熙剛一去世,雍正就任命允禩為總理事務大臣,和允祥、馬齊、隆科多一起組成看守內閣,旋即將其越級從貝勒晉封為親王,兼管理藩院和工部。允禩的兒子弘旺被封為貝勒,在諸皇侄中,地位之高,僅次於廢太子允礽之子弘皙(爵位為郡王)。允禩的母舅噶達渾,也被削去賤籍,升格為旗民,賜世襲佐領職務。允禩的黨羽蘇努、佛格、阿爾阿鬆(阿靈阿之子)、滿都護、佟吉圖等,也都加官晉爵,彈冠相慶。可以說,允禵、允禟遭受打擊的時候,允禩及其追隨者卻青雲直上,紅得發紫。

這種策略,隻要是玩政治的人,沒有不懂的。允禩當然心裏明白,而且想得更深。他認為這是欲抑先揚之法:先把你捧得高高的,再狠狠地摔在地上,那才是爬得高跌得痛。

允禩封王,妻族來賀,他的福晉(正妻)烏雅氏說,有什麼可喜可賀的,不知道哪一天要掉腦袋呢!允禩自己也對朝中大臣說:“皇上今日加恩,焉知未伏明日誅戮之意?”阿爾阿鬆甚至不敢接受刑部尚書的任命。因為刑部是個是非之地,阿爾阿鬆害怕雍正是想用這個職務來殺害自己。所以,雍正再封官賜爵,他們也不領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