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有人居住的地方,就有巫文化,有巫師存在。巫在中國源遠流長,假若要考察它的發源地和初始形態是一個艱苦的過程。不過對於一般人來說,不難理解也寧可相信中國巫文化的發源地就是管維良先生在《巫山鹽泉與興衰》的文章裏提到的“大巫山”,即今川、渝、鄂、陝、湘交界的一片大山,基本包括直接呼為“巫”的縣名——巫山、巫溪,特別是巫溪大寧廠的寶源山下的鹽泉,一度成為古人類生存的維係,孕育了巫的生命,使其興起並發展。總之,大巫山是中國巫文化發祥地之一,這是許多研究者旁征博引佐證了的。
巫沒有宗教戒律,不成為一個獨立的教派,可是信仰巫的人既多又虔誠,仿佛可以立門立戶。所以平常人們用巫教這個詞,表示“亂七八糟”的意思。巫文化中的“薩滿教”在世界上很有些影響,是原始宗教的複合形式之一,是原始群體(氏族部落)的一種宗教信仰體係。因巫師“薩滿”而得名,此詞源出於通古斯語。其產生於母係氏族社會,包括祖先崇拜、自然崇拜形式,隨著社會曆史的發展而不斷改變其內容,突出的特點是相信薩滿通過昏迷狀態與超世界交往,超世界允許他作一個本氏族的送魂者、醫者和占卜者,主要指北亞人,烏拉爾——阿爾泰人和古代亞細亞人的宗教體係和現象。在我國赫哲、鄂倫春、鄂溫克、達斡爾等族中相當流行。大巫山中的巫師(端公)下馬、請神就是在這種昏迷狀態下處理平常人想要得知的超常現象。“薩滿教”隻是巫文化的表現之一,巫的內容十分繁富和寬廣,它滲透在自然與社會的方方麵麵,是人們生活中創造性與破壞性的願望,美善與醜惡並存。
什麼是巫?至少有兩層意思,一是指技能,二是指有這種技能並主持開展活動的人。巫文化有一個漸進演變的過程,從時間上看,分遠古巫文化、近古巫文化、近當代巫文化。從內涵上看,巫文化包含四個方麵的東西:一是巫理念(亦稱巫思維);二是巫術;三是巫師(也稱巫士);四是巫品質(亦稱巫精神)。
巫理念的核心就是相信萬物有靈,人可以與萬物交流,並產生了圖騰崇拜。在這種巫理念下,便逐漸產生了巫術,如某人為了謀福消災,自覺地與動植物對話,進行再三禱告、祈祝,以達到目的;對勢力弱小的自然物加以恐嚇詛咒,對勢力強大的自然物加以祈求、獻娛等,這便是最早的巫術。在圖騰的崇拜中,就產生了祭祀、禁忌、載歌載舞獻娛等儀式,這便是大型的或集體性的巫術。後來巫術內容越來越豐富,涉及到醫藥、占卜、祭奠、豐產、招魂、求子、求雨、預測、禁忌、求神、祝福、禦災等等,不一而足。巫術的儀式越來越莊重,越來越宏大,形式多樣。巫術直接推動了文藝、醫學、天文學、數理等科學的長足發展。巫術有普遍意義上的,有專項的,分白巫術和黑巫術,白巫術為善求福,黑巫術克敵害人,遠古以白巫術為主。巫術從一產生便比較莊重,要用心靈去感應,難以用語言直接交流。巫術思維簡單地講偏重形式邏輯,直覺思維,遵從相似律、接觸律。
專項巫術一般由咒語、手訣、字繪組成,多是秘傳的,師傅帶弟子,口傳心授,叫做肉口傳,秘不外宣,而且師傅有教一手留一手的習慣,以防弟子作惡多端而無法控製,於是很多硬功夫都在遞傳中消失了,成為絕招,當然也有悟性高的人自創新法,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在一個相對閉塞的地域裏,巫師的基本招法是差不多的,如大巫山的巫師都以跳六堂神為主,可是內容卻各師各教,不一而足。
有了巫術,就有施行巫術的人。但最早是零星的巫術,積累到一定程度,人們公認公信後,才出現施展巫術見長的巫師。巫師是當時的全能智者,組織活動,往往成為人們的領頭人。從一開始,巫師就沒有專職的,他必須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必須靠勞動生活。巫師並不看重利益,以消災滅難為自己的天職。
遠古巫品質是積極進取、自強不息、與人為善、愛鄉愛國、公正誠信的,在氏族公社裏,巫術常常用來給集體謀福利,體現團結合作、大公無私的精神。施展巫術的巫士相信自己的能力能達到預期的目的,而決不會因為個人私利借巫術行騙別人。巫士尊重自然與他人,推崇天人合一,遵守自然規律,倡導自由逍遙,積極探索自然界與人類社會的各種奧秘,積累知識,培訓神奇的能力。因此說,巫文化是人類文明的濫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