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迷惑的時候,經常會有許多心結打不開,這往往都是由於自己鑽牛角尖,固執己見,聽不了別人的逆耳忠言所造成的。因此當我們遭遇不順、陷入煩惱的時候,不管多麼迷惑、愚癡或邪見,要時時自省,不可固執己見,那麼自然就有辦法化解。
親君子還是近小人,你要懂得分辨
什麼叫做君子之交?君子說的就是品行端正,有共同道德觀,人生價值觀的朋友。什麼又叫小人之交?這說的就是為了某種利益,隻為達到某種目的相交的朋友。
我們所說的朋友,指的是彼此有交情的人,建立朋友關係,既無需法律規範,也不受傳統道德約束,隻要兩下有交情就算建立了朋友關係。不過同樣是朋友關係,卻有“君子之交”和“小人之交”之分。北宋文學家歐陽修在《朋黨論》中說:“臣聽說朋黨的說法,自古以來就有。隻希望君主可以辨別他們是君子還是小人罷了。大凡君子與君子,以共同道義結為朋黨,小人與小人,以共同的私利結為朋黨。”歐陽修這段論述是在警示後人,交朋友,自古有之,一個人要成就一番事業,不可不交朋友,可是,我們要識別,和某人結交,是“以共同道義”的君子之交,還是“以共同私利”的小人之交,我們隻可“以共同道義”和 君子結為朋友,不可“以共同私利”和小人結為朋友。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像水一般澄清,一像水般純淨,像水一般柔和。君子的交往,是彼此人格的讚同和欣賞,是純粹的吸引。不存在功利之心,不存在得失之感。是矣雖清淡如水,卻日漸親近。小人之交,是為了達到某種目的,出於某種利益的交往,存在功利之心,常因利益的增加而親近,因利益的消失而分離,所以雖甘若醴,卻疏遠分離。
不過,在通常的情況下,每個人都有不少類型不同種的朋友,能夠和他們分別用不同的方式保持和發展著友誼,在不同的境界中平等互利。人可以具有這種能力,是人的內心世界天生的多元化所決定的。人不可能隻要情感不要利益,隻要智慧不要健康,隻要開心不要安全,隻要忠誠不要原則,隻要名利不要尊嚴,隻要邏輯不要道德。要想得到就得付出,要想得到不同就得付出不同,這裏的兩句話講的正是這個道理:精神上的朋友要付出精神努力,感情上的朋友要付出感情上的努力,物質利益上的朋友要付出物質上的努力,切不可張冠李戴、不分青紅、盲目投入。
“君子之交淡若水”,也能夠指導人們在朋友交往中要注意的相互關係的“度”,這個“度”倘若不適當,就會變成扼殺友情的繩索。“君子之交淡若水”是與“小人交甘若醴”相對而言的。君子之交,朋友這間有個適當的距離,但心靈相印,緊密地貼在一起,小人之交,往往膠在一起,密切無間,可心靈上互相隔膜,難以溝通。君子之交,對朋友說應當說的話,做應當做的事;小人之間,說朋友想聽的話,做朋友想做的事。
相傳唐貞觀年間,薛仁貴在沒有得誌之前,與妻子住在一個破窯洞中,衣食無著落,全依靠王茂生夫婦時時接濟。
後來,薛仁貴參軍,在跟隨唐太宗李世民禦駕東征時,由於薛仁貴平遼的功勞特別大,被封為“平遼王”。一登龍門,身價百倍,前來王府送禮祝賀的文武大臣絡繹不絕,可都被薛仁貴拒絕了。他唯一收下的是普通老百姓王茂生送來的“美酒兩壇”。
一打開酒壇,負責啟封的執事官嚇得目瞪口呆,原來壇中裝的不是美酒而是清水!“啟稟王爺,此人如此大膽戲弄王爺,請王爺狠狠地懲罰他!”怎料薛仁貴聽了,不僅沒有生氣,同時還命令執事官取來大碗,當眾飲下三大碗王茂生送來的清水。
在場的文武百官都很困惑,薛仁貴喝完三大碗清水之後說:“我過去落難時,全靠王兄弟夫婦時時資助,可以說沒有他們就沒有我今天的榮華富貴。現在我美酒不沾,厚禮不收,卻偏偏要收下王兄弟送來的清水,是因為我知道王兄弟貧寒,送清水也是王兄的一番美意,這就叫君子之交淡如水。”
此後,薛仁貴與王茂生一家關係甚密,“君子之交淡如水”的佳話就這樣流傳了下來。
小人之交,表麵上親密無間,關係好得無人能比,平日裏甜言蜜語,好話說盡,可是就如同甜水一樣,既無法解渴,也不能延續生命。隻能夠錦上添花,絕不會雪中送炭,甚至有些人還會落井下石。
吳偉是重慶人,他有一些不良的習慣,像是賭博、酗酒,所以身邊有很多酒肉朋友。幾年前,他和從小長大的發小劉先生一起到四川做生意。公司剛成立的時候,兩人同心協力,公司的生意不久就紅火起來。
於是,吳偉開始與他的那幫酒肉朋友做生意。劉先生從旁提醒,叫他不要輕易相信酒肉朋友,但春風得意的他這時候根本聽不進勸告,不但不予理睬,反而覺得劉先生太土,不懂享受,沒有共同語言,並憤而和劉先生分了家。
做生意總是有起有落,加之他照顧生意的精力不夠,不久,公司陷入困境,他風光時殷勤合作的那些所謂的朋友一個個都失去了蹤影,到最後才明白公司之所以會陷入困境,都是那些所謂“朋友”搞的鬼。
再去尋求其他人幫助時,有的朋友還居然冷眼相向。這時,劉先生卻主動找到他,出錢出力,幫助他的公司渡過了難關。
兩個曾經的摯友重新坐在一起,喝著竹葉青,聊著過去,他這才醍醐灌頂:飲茶要選品位,朋友也要品其味。
“君子之交淡若水”是一種理想的交友境界,它鼓勵人們在交友中按照這個標準去努力,這樣,即便達不到那種境界,可能夠使友情更純潔一些;也好比雖然進不了花園,還是可以通過努力接近了花園,能夠嗅到魚花的芳香,能夠看到出牆的豔枝,在某種意義上能夠讓身心得到熏陶和愉悅,總比在追名逐利中,不擇手段地互相利用要好得多。
低姿態的求教,讓你更加智慧
《論語》有雲“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意思指的就是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這才是智慧啊。孔老夫子這句,想必我們大家都知道,敬告人要實事求是,要平實,不懂的事情硬充自己懂,這就是愚蠢了。
可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還遠遠不夠,我們還要懂得去裝傻,知之示之不知。
知道的還假裝不知道,去虛心的請教別人,也許還可以得到很多意想不到的收獲,豐富自己更多的知識,也有可能察覺自己以前知道的並不全麵,或者幹脆是錯誤的,從新對事物獲得正確的認知。
有這麼一則寓言故事,講從前有個老人在海邊垂釣,這時一個小孩路過,站在一邊瞧著老人釣魚。因為老人常年釣魚,技巧純熟,是個釣魚高手,不大一會兒,吊上來的魚就裝了滿滿的一竹簍。老人看見一直站在旁邊的小孩很可愛,就要把整簍的魚送給他。小孩卻堅持不收,老人驚訝的問道:你為什麼不要?小孩回答說:我想要的不是魚,我想要您手中的釣竿。老人又問:你要釣竿幹什麼用?小孩回答道:雖然這簍魚很多,可是總會有吃完的一天。要是我有了釣竿,我就能夠自己釣魚,就一輩子也吃不完了。
大多數人聽到這都會感歎:真是個聰明的小孩!不過,如果你也像小孩自己那樣認為這個想法很聰明,那就是大錯特錯了。要了魚,當然是會有吃完的一天,可是倘若小孩隻要了那支釣竿,那小孩反倒極有可能一條魚也吃不到了。為什麼呢?因為小孩不懂釣魚的技巧,光有釣魚的工具是起不到任何作用的。釣魚重要的不是釣竿,而是在於釣魚的技巧,這才是頂頂重要的本質。可是不少人看問題,就像小孩一樣,隻能夠從魚看到釣竿,自己就覺得自己很聰明了,最後其實隻看到表象,沒有認識到本質。因為自己一直覺得自己是知道的,就沒有認識到本質的機會。
很多時候,知道並不意味著正確,或者說,並非唯一正確的答案。
知之示為不知,是給自己一個認識自己不足的機會。在與別人的交流中,勇敢的說不知道,向人請教,也許別人就會說出與你知道的不一樣的答案,讓你了解到自己的不足,改變先入為主的錯誤觀念,或者獲得更多的答案,讓自己知道的更正確更飽滿豐富。
隻有愛耍小聰明的人,才會飛揚跋扈,喜愛賣弄自己那點不多的學問,有句話不是說,越是半桶水,越是晃的厲害。真正聰明的人,就好比滿滿的一桶水,十分沉穩。有大智慧的人,往往並不習慣顯山露水。他們低調,也裝傻,而且還很喜歡虛心地向人請教問題,利用別人的知識不斷豐富自己的學問。這樣的人,才可以不斷的進步。
不得不說,現代社會不可避免的會以學識來衡量一個人,學曆、專業技能以及平時談吐中顯現出來的涵養。沒有知識,就感覺會被人瞧不起。所以,也有越來越多人因為自尊心和榮譽感的支配,對很多並不十分了解的知識裝懂,寧願人前裝懂糊弄過去,背後自己偷偷的上網搜索,也不甘心對人坦白一句“我不懂”,好像向別人請教,就是很沒麵子沒身份,十分見不得人的事情一樣。
裝傻,才是真正聰明人幹的事情。戴維?d?洛克菲勒,是美國第一位億萬富翁,假如對照當時的美國國內生產總值,將所有人的個人資產轉化為2006年的美元,約翰?洛克菲勒的個人資產能夠達到蓋茨的數倍。就是這樣一個從白手起家,到創立美孚石油公司而影響全球經濟的大人物,他當然有著過人的智慧。他曾經寫過一封信給他的唯一的兒子,也就是他的繼承人小約翰?d?洛克菲勒。在信中,他告誡身為名校高材生的兒子不可以狂妄自大,應該學會裝傻,虛心向人學習。自作聰明的人是傻瓜,懂得裝傻的人才是有真智慧,同時還在信中向他兒子講述了他第一次裝傻給他帶來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