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熬夜加班很辛苦,注意防癌保健康(2)(1 / 3)

房顫本身不是病,而是一些心血管疾病引起的症狀。例如老江,本來就患有冠狀動脈狹窄硬化,很容易發生心跳異常。另外,有像高血壓病、心肌病、心包炎等心髒病病史的患者也比較容易出現房顫。這一類房顫,一旦出現了,通常會持續一段時間。如果不去治療,心髒的收縮功能就會大大受損,並且很容易發生中風及其他重大心腦血管病。而且房顫的致殘率和致死率很高,因此房顫患者一定要及早治療。

還有一類房顫,叫作特發性房顫,一般數天內就會自行消失,但也有一定危險性,患者也應該注意。

在我國,房顫高發於60歲以上人群,75歲以上人群的房顫發病率甚至達到10%。心悸、心跳加快、胸悶這些都是房顫的典型征兆。房顫患者的心率在靜坐的情況下可達到100~160次/分,而且心跳是不整齊、不穩定的。但有些房顫患者是沒有明顯征兆的,直到偶然出現腦中風、心力衰竭或是栓塞才被發現。

雖然房顫主要與年齡和疾病有關,但是年輕人也不能掉以輕心,因為近年來房顫發病有年輕化的趨勢。這與年輕人平時一些不良的生活習慣大有關聯,比如抽煙、酗酒、熬夜、加班、喝咖啡、飲濃茶等,都會加重心髒的負擔,誘發房顫。所以年輕人要多注意,養成良好的飲食起居習慣。

而作為老年人,平時更應多注意自己的心跳情況。如果出現持續性的心跳加快、心悸、胸悶、心慌的現象,最好盡快去醫院檢查一下。通過手術、藥物治療,房顫的預後是極佳的,但前提是要做到早發現、早治療。

防治指南

自我檢查:靜坐時,觸摸自身脈搏,觸摸部位為手掌正麵,靠近拇指一側的手腕正下方1寸左右。計算1分鍾內脈搏跳動的次數,如達到100~160次/分,就可能是房顫的先兆。

掛號科別:心內科、心外科

治療與保健:房顫的治療原則是恢複正常心律、維持心髒機能和預防血栓栓塞。

藥物治療對房顫持續時間大於48小時而小於7天的患者,恢複正常心律的成功率可達50%;房顫持續超過一周的患者,藥物治療的效果大大減低。

非藥物治療房顫的方法有電轉複、導管射頻消融治療和外科迷宮手術治療。電轉複治療的複發率較高,需配合藥物治療;導管射頻消融治療適合大部分患者,且創傷小,易於接受;外科手術的治療效果好,但創傷大。

65歲以上的房顫患者,或有中風、充血性心力衰竭、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病史者,還需進行抗凝治療。

16.心梗、胃痛易混淆,注意鑒別很關鍵

征兆:上腹部劇烈疼痛反複出現,持續時間短。

大病:心肌梗死。

致病習慣:①工作繁忙,壓力過大。②上了年紀後缺乏運動。③飲食不規律。

彭先生今年快50歲了,是一名出租車駕駛員,每天工作都在10小時以上,一日三餐沒個準點,饑一頓飽一頓是常有的事。前一陣,彭先生老覺得上腹部隱隱作痛,以為是胃病發作了,就買了之前曾用過的胃藥吃。可是過了一段時間,“胃痛”好像更嚴重了,還常常有胸悶、疲勞的感覺。

有一天,彭先生一個人在家時,突然感到一陣劇烈的“胃痛”,隨後昏迷過去。等到家人發現,把他送往醫院,已經來不及了,彭先生終因搶救無效而去世。家人悲痛欲絕,在和醫生的交談中,才知道原來彭先生之前的“胃痛”居然是心絞痛,是急性心肌梗死的征兆!

心絞痛常被一些人誤當成胃痛,主要原因是胃處於上腹部,跟心髒的位置比較接近。如果在發病時馬上做心電圖等檢查,很快就能確診,可一般人沒有這個條件,就很容易將心絞痛誤當成胃痛。

如果留心一下,胃痛和心絞痛的區別還是不小的。首先,正常情況下,心絞痛持續時間比較短,一般不會超過15分鍾(不穩定性心絞痛有時會達到30分鍾)。發作的時候,患者往往隻有馬上保持靜止狀態才能緩解,這跟一般胃痛的發作特點有所不同。其次,從沒得過胃病,或者胃病已經很久沒有複發的人,在突然感覺“胃痛”,並且服用解痙鎮痛藥或胃藥沒有效果時就要留神了,這很可能是心絞痛而不是胃痛。還有,胃痛一般會伴隨著打嗝、噯氣、泛酸等症狀,常在飲食不當或天氣突然變化時發作;心絞痛則更容易由勞累過度、情緒激動等因素誘發。

胃病一般不會立即導致嚴重的後果,但心絞痛卻是急性心肌梗死的警示。所以,不論是患者還是醫生,都應該有足夠的防範意識,避免將心絞痛誤判為胃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