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未雨綢繆——乙型肝炎的預防(1)(3 / 3)

第三節保護易感人群

乙肝病毒具有高度的傳染性,我國僅病毒攜帶者就有1億多,而乙型肝炎目前尚無較好的治療方法,預防乙型肝炎最有效的手段是接種乙肝疫苗,預防效果可達90%以上,尤其適用於乙肝病毒的母嬰傳播阻斷和高危人群。

保護易感人群的方法有:①主動免疫。即接種乙肝疫苗,目前在我國主要用於阻斷母嬰傳播和新生兒預防及其他高危人群的預防接種。②被動免疫。由於不慎出現針刺等意外事故而暴露於乙肝病毒陽性血液或輸注了乙肝病毒陽性血液,應注射高效價乙肝免疫球蛋白。③了解乙型肝炎的防治知識,提高預防感染的能力。

一、乙肝疫苗

(一)簡介

自從1970年Krugman獲得最早的乙肝疫苗以來,各國相繼利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攜帶者的血漿來提取、滅活HBsAg製備乙肝疫苗。我國自1985年開始應用血源乙肝疫苗,這是第一代乙肝疫苗,是用乙型肝炎表麵抗原攜帶者血清中的乙型肝炎表麵抗原製成,其免疫原性和安全性優良,但其血液來源有限,不能長久形成規模化生產,製備成本高,且有受不潔血液感染的可能。因此,我國於1998年7月1日停止生產血源疫苗,並於2000年1月1日停止使用該疫苗。

第二代基因工程疫苗是用基因重組技術將乙肝病毒表麵抗原基因片段插入酵母細胞或其他細胞的基因中,經培養表達或分泌出乙型肝炎表麵抗原,然後純化收集,製成乙肝疫苗。目前生產的酵母重組疫苗(釀酒酵母、甲基營養型酵母)和重組中國地鼠卵細胞(HBV-CHO)疫苗表答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麵抗原(HBsAg),經純化、加入氫氧化鋁佐劑製成,免疫效果比同劑量的血源疫苗優良,且十分安全。該疫苗為乳白色懸濁液體,可因沉澱而分層,易搖散。有5mg/ml、10mg/ml、20mg/瓶等製劑。自從乙肝疫苗納入國家兒童計劃免疫後,我國推薦使用重組酵母乙肝疫苗。第三代疫苗SCI-B-VAC是利用哺乳動物倉鼠細胞進行基因改造獲得的,但目前尚未廣泛使用。

延伸閱讀乙肝疫苗計劃免疫

1991年,世界衛生組織要求,在1995年以前所有HBsAg攜帶率超過8%的國家在國家免疫計劃中增加乙肝疫苗,其他國家應在1997年納入計劃免疫。我國1992年將乙肝疫苗納入計劃免疫管理,2002年乙肝疫苗正式納入計劃免疫,對所有新生兒實行免費接種,但需支付注射費等勞務費。自2005年6月1日起乙肝疫苗全部改為免費。近10餘年來,通過新生兒乙肝疫苗計劃免疫,我國兒童乙肝病毒感染率明顯下降,3歲組兒童的HBsAg攜帶率由1992-1995年的9.7%下降至3.1%,5歲組由10.2%下降至4.8%,10歲組由11.3%下降至7.1%。因此,專家預言,隨著新生兒乙肝疫苗的普遍接種,20年後我國有希望由乙型肝炎高發區變為低發區。

(二)適應證和禁忌證

1.適應證乙肝疫苗接種對象主要是新生兒,尤其是表麵抗原(HBsAg)陽性母親所生的新生兒;其次為嬰幼兒和高危人群。我國發布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止指南》強調:“乙肝疫苗全程接種共3針,按照0、1、6個月程序,即接種第1針疫苗後,間隔1及6個月注射第2針及第3針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