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患者須知(1)(1 / 3)

肛門是如何構成的

肛門直腸是消化道的末端,是通於體外的出口。直腸生發於內胚層,肛管生發於外胚層,齒狀線為其交界處。

直腸上端在第3骶椎水平麵,為乙狀結腸的延續部分,下端在尾骨尖稍下方,與肛管相連接,全長約12厘米。直腸在盆腔內的位置與骶椎腹麵的關係很密切,也具有與骶椎相同的曲度。直腸腔上端大小與乙狀結腸相同,下端則擴大為直腸壺腹。腸管上1/3前麵與兩側為腹膜所蓋,中1/3前麵腹膜向前反折成為直腸膀胱陷窩或直腸子宮陷窩,直腸下1/3完全在腹膜以外。腸壁肌層與結腸相同,直腸環肌在下部肥厚成為肛門內括約肌。直腸黏膜較厚,有三個半月形的皺襞,內有環肌纖維,稱為直腸瓣。

肛管長約3厘米,其下界為肛門緣,通於體外;上界為齒狀線,與直腸相連接。外科通常將肛管的上界擴展至齒狀線以上1.5厘米,即肛管直腸環平麵,所以又有解剖肛管與外科肛管之分。肛管周圍有內、外括約肌環繞。肛管的表層,上部為移行上皮,下部為鱗狀上皮。在直腸黏膜與肛管皮膚交界處黏膜有6~10個縱行皺襞,稱為直腸柱或肛柱。兩個相鄰直腸柱下端之間有半月形黏膜皺襞,稱為肛瓣(肛門瓣),肛門瓣與直腸柱之間的腸壁黏膜形成向上開口的袋狀間隙,為肛隱窩,稱肛竇,肛隱窩底部有肛腺導管開口。肛門瓣下方有2~6個三角形乳頭狀突起,稱為肛乳頭。由於這些解剖結構,直腸黏膜與肛管皮膚之間形成一條不整齊的齒狀的交界線即齒狀線,是重要的解剖標誌。

齒狀線為胚胎時內外胚層的交接處,因此其上下結構有顯著不同。齒狀線以上為直腸,表麵覆以黏膜,為柱狀上皮:齒狀線以下為肛管,表麵覆以皮膚,為移行上皮和鱗狀上皮。動脈供應,齒狀線以上為直腸上動脈;齒狀線以下為肛門動脈。靜脈回流,齒狀線以上通過直腸上靜脈叢入門靜脈係統;齒狀線以下通過直腸下靜脈叢入下腔靜脈係統。淋巴回流,齒狀線以上流入腰淋巴結及髂內淋巴結;齒狀線以下流入腹股溝淋巴結。神經支配,齒狀線以上為自主神經支配,痛覺不敏感;齒狀線以下為脊神經支配,痛覺敏感。由於齒狀線上下解剖結構不同,所表現出的病症也有明顯的差異,了解這些解剖特點對臨床有重要意義。

什麼是肛管

肛管是消化道的末端,在直腸之下,其外口為肛門。肛管被內、外括約肌和肛提肌所包繞,是連接直腸和肛門的肌性通道。平時管腔緊閉成前後縱裂,糞便通過時,被擴張成管狀,管徑可達3~4厘米。因肛管向下向後與直腸成90°至100°的角度(稱直腸角或肛直角),故肛管後壁比前壁稍長。肛管皮膚特殊,上部是移行上皮,下部是鱗狀上皮,表麵光滑色白,沒有汗腺、皮脂腺和毛囊。

肛管有解剖學肛管和外科學肛管之分。解剖學肛管指齒狀線至肛緣的部分,成人平均長2.5厘米。外科學肛管指肛緣到肛管直腸環平麵的部分,成人平均長4厘米,Shafik則將外科肛管的上緣至齒狀線的腸端稱為直腸頸,將解剖肛管稱為固有肛管,此分界法具有較大的臨床意義。外科學肛管有4個界限:①肛門緣,平常也叫肛門口,是消化道最低的界限。②括約肌間溝,即肛白線,在肛門緣與齒線之間,距肛緣約1厘米,正對內、外括約肌連接處。如將示指(食指)伸入肛管,可摸到肛門內括約肌和肛門外括約肌皮下部之間有一個凹陷的溝,即括約肌間溝。③齒狀線,在肛白線上方皮膚黏膜交界處,距肛緣約2.5厘米有一環鋸齒狀的線叫齒狀線。齒狀線和肛白線之間表麵光滑,光澤發亮,叫肛梳。④肛管直腸線,在齒線上方約1.5厘米。肛門指診時所觸及堅硬的肌肉環,上緣即是肛直線的位置。

肛管對肛門功能有重要作用,並容易發生一些疾病,因此肛管在肛腸病學上十分重要。

什麼叫肛瓣和肛竇

各直腸柱下端之間借半月形的黏膜皺襞相連,這些半月形的黏膜皺襞稱肛瓣,有6~12個。肛瓣是比較厚的角化上皮,當大便幹燥時,肛瓣可受糞便硬塊的損傷而撕裂。

直腸柱與肛瓣圍成的小隱窩稱肛竇,又稱肛隱窩,有6~12個。此竇開口向上,竇底有肛門腺的開口,深度一般0.3~0.5厘米,竇內儲存有黏液,有潤滑排便作用。由於該處常存有糞屑雜質,容易發生感染,引起隱窩炎,隱窩炎是繼發肛周疾患的禍根。據統計,45%的人此竇較深大,17%的人小而淺,7%的人無此竇。肛隱窩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閉鎖和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