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要活好,“三忘、三愛、三樂”不能少(1 / 2)

對於不少中老年人來說,由於年輕時經曆過不少人生的遭際,受過不少挫折,肯定也喪失過不少大好的時機,如今人到老年,不免多了一些失落和遺憾。

在這個時候,凡事要看得開、放得下,要學會“忘”、“愛”和“樂”,以一種積極樂觀的心態去麵對身邊的一切,這樣就可以少了一份憂愁,多了一份快樂。

三忘:忘老、忘憂、忘我

忘老,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出現一些生理上的變化,這是不可抗拒的客觀規律,問題在於應該忘卻由於生理年老和體力減退所帶來的心理障礙和意誌消沉,而繼續保持進取精神和青春活力。老年人必須保持旺盛的生活意識和克服消極依賴心理,向自然、向社會、向家庭不斷尋求自身的價值觀念和追求幸福晚年的精神意境。對於患有慢性疾病,甚至於是“不治之症”的病人,“忘老”還有“忘病”的意思。“忘病”,不等於不要積極去診病、治病,而是不要被疾病的精神壓力所壓倒,更不能喪失戰勝疾病的意誌和決心。現代醫學在病因學社會調查中發現,直接或間接和社會、精神、心理因素有關的疾病幾乎占80%以上。即使是癌症也存在著自然消失的機率,然而奇跡隻可能發生在那些精神上沒有被疾病壓垮的病人身上。

忘憂,人們在家庭、社會的各種活動和所處關係中,在遭受天災人禍、意外傷害、事故,以及遭受了個人財物損失的意外打擊時,總是難免出現各種矛盾、困難或挫折,甚至於受到心理傷害或誤解(即通常碰到“不順心”的精神傷害),在這時,隻要你在精神上成熟,你就會超脫這些傷害,善於把任何的“傷害”變成為一次性損失;否則,它就會從心理上繼續傷害你自己。例如,你在政治上失意或失去財物,已經遭受了一次損失,如果你精神上不善於自我解脫,而是精神自責,甚至於出現了“吃不好、睡不好”,日久將會進一步影響你的身體健康,即造成了後果更嚴重的“二次性傷害”,有的人甚至“輕生自縊”,那將給他自己鑄成無可挽回的悲劇。

忘我,來源於道家祖師——老子的“無為而治”的哲學思想,同時又有佛教的哲理“超脫”的意境。不論何時何地,做任何事情,都不要“我”字當頭,不要因為一時的成功而狂妄自大,也不要因為一事的失敗而消極氣餒;不因受到讚揚而得意忘形,也不為受到別人批評、責難而懷恨在心。總之,凡事不從自己個人的私利和主觀意願出發,要尊重客觀事物的發展規律和多為他人著想。有了“忘我”意境的人,不管受到多大的精神挫折,他(她)總能泰然處之;遇到了物質的損失更是“銀錢身外物”,他就會遵循“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的哲理,去創造更多的財物和爭取更輝煌的成績。

老年人具有“三忘”就可以在各種錯綜複雜的環境中不受傷害;但是,還要做到“三愛”才能使晚年過得更加健康,更加充實、幸福。

三愛:愛生活、愛他人、愛自己

愛生活,老年人隻有熱愛生活才會充分享有社會所給予的溫暖,才能品嚐生活中的樂趣。物質條件固然是美滿生活的基礎,但是,更重要的是人們對生活的態度,有人說:“一個百萬富翁可能一輩子生活得並不瀟灑;而一個窮要飯的也可能瀟灑度一生。”他們的差別就在於如何對待生活的態度。當前,國際上評價福利國家的標準已從十九世紀中期的“人均年收入”+“平均壽命”這二項指標,至少增加了“人均受教育程度”+“老年人生活質量”等二項新的評價指標。這就是說,一個文化水準不高的富國談不上國家的強盛;一個充滿病痛的、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老年人群,談不上享有幸福的晚年。現在國際上興起的“全民健身潮”和老年人出國“旅遊熱”,就是很好的證明。

愛他人,一個充滿愛心的人才能擺脫老年人的孤獨心態,才會主動合群,處理好複雜的人際關係,包括工作中領導和被領導的關係、同事之間的關係、鄰裏關係、家庭關係、夫妻關係和子女之間的關係等,享受到社會生活的多彩、家庭的溫馨和晚年的幸福,把錯綜複雜的關係當做“緣分”珍惜。一個人能否做到“得理還能饒人”,可以作為自我調整人際關係的又一條自我檢測標準。

愛自己,是指健康長壽隻能靠自己去爭取、創造。現代醫學研究指出:人類屬於哺乳動物,而哺乳動物的壽命應該是發育成熟期的四至五倍。這就是說,一個人的骨骼和智齒成熟期是30歲左右,那麼你的壽命應該是120~150歲。為什麼達不到呢?有的因素個人往往是無法控製的,如:社會戰亂、環境汙染,父母的健康水平與遺傳素質的影響,以及個人自出生以來所處的環境、飲食、疾病已經造成的傷害等等。但是,個人的努力確是直接影響壽命的關鍵所在。例如,精神上的樂觀有益健康,你卻整天計較得失;“生命在於運動”而你卻懶於“吃苦”;抽煙酗酒肯定有損健康,你卻缺乏毅力去改掉這些不良習慣。人們能否堅持自己的“健康處方”和不做有損於自己健康的任何事情,勇於改正自己的一切不良生活習慣和培養科學的健身意識,這就是“愛自已”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