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參湯:此即參歸湯,亦名團參散。人參、當歸(等份),上為末,先以豬腰子一枚切片,糯米半合,蔥白二莖,入水二鍾,煎汁八分,再入藥三錢煎服。治產後諸虛不足,發熱盜汗,內熱晡熱等證。
傳說故事——張景嶽醫治婦人
有一位嫁到姓金人家的少婦,由於娘家是個官宦家庭,所以性格上很是任性,生活中也常常耍些脾氣。時間一長,就出現了一些病病,主要是胸脅痛,還有嘔吐等,犯病的時候吃些藥也就好了。
這一年秋天將過,天漸漸涼了,這位少婦的病又犯了。還是嘔吐,但是這次嘔吐的不是一般的厲害,連著吐了兩日,這位少婦吐得已經昏迷好幾次了,就跟一個病危的人一樣了。
這個時候,其家人就把張景嶽給請來。張景嶽來了一看,一屋子的醫生都圍著患者討論著,說現在連湯藥都下不去了,進嘴裏就吐,沒有什麼辦法了。有一個醫生提道,應該使用獨參湯,用一味人參,熬湯,給灌下去,或許可以救活。
張景嶽聽了,也沒說話,就坐下來診脈。診得的脈象是“脈亂數甚”,而且看到患者是“煩熱躁擾,莫堪名狀”。張景嶽明白了,寒熱是這個病證的關鍵,這位少婦很煩躁,而且像神誌受擾的樣子,這似乎是熱證,但是有的時候,陰盛也會煩躁。張景嶽顯然對寒熱這個判斷還不放心,於是他就拿了一杯冷水,問患者,想喝嗎?張景嶽想,如果是寒證,一定是會想喝熱水的。可現在給她涼水,這位少婦馬上就點頭。於是張景嶽就給了她半杯涼水,患者咕咚幾口就給喝了,然後還覺得挺安靜的。
這下張景嶽就更有把握了,他立刻就開出了他自己創立的太清飲,這個方子是用知母、石斛、木通、生石膏,方子裏量都不大,石膏才用了五七錢。方子裏的這幾味藥可都是清熱的,其中的木通是導熱從小便而出的,石斛有生津的作用。這個方子一寫出來,其他醫生就開始議論了,有人說:現在是秋末了,天都這麼涼了,患者能受得了這麼涼的藥嗎?
張景嶽沒給他們理論,直接就給患者喝藥,這藥才喝進嘴裏,患者就開始感到困倦了,然後倒頭便睡,睡了半天,再起來的時候,就不嘔吐了。然後張景嶽用了一些滋陰的藥物,這個病就痊愈了。
小兒則古方
補脾湯:人參、白術(各一錢)、白芍藥(酒炒)、白茯苓(各八分)、川芎、陳皮(各六分)、炙甘草、當歸(各四分),上每服二三錢,薑、水煎。治小兒久病,麵黃肌瘦,切牙目劄,頭發稀少,誤藥所致。
調中丸:人參、白術(炒)、甘草(炒,各五錢)、幹薑(炮,四錢),上為末,蜜丸,綠豆大。每服二三十丸,白湯下。治脾胃虛寒吐瀉。薛按雲:前二方乃本經自病之藥,即人參理中丸也。若腎水侮土而虛寒者,當加半夏、茯苓、陳皮,或嘔吐,更加藿香,泄瀉加木香。
觀音散:人參(一兩)、神曲(炒)、茯苓、炙甘草、綿黃、白術(炒)、白扁豆(炒)、木香(各一錢)、石蓮肉(去心,錢半),上為末。每服一二錢,入藿香三葉、薑、棗,水煎服。治內傷嘔逆吐瀉,不進飲食,漸至羸瘦。
七味白術散:一名人參白術散。人參、白術、白茯苓、炙甘草、藿香、木香(各一錢)、幹葛(二錢),上為末。每服三錢,水煎溫服。如飲水多,多服之為妙。按:此方治小兒虛熱而渴,如無氣滯吐瀉等證,則當減去木香、藿香,以避燥而耗氣。治虛熱而渴。
太和餅:人參、白術、白茯苓(各五錢)、山藥(炒,四錢)、木香、炙甘草(各一錢)、肉果(麵煨,四個)、白豆蔻(十四個)、砂仁(十四個)、山楂肉(一兩)、使君子肉(六十個)、煉蜜,搗和為小餅。量兒大小與服。或再對證加減藥味用之。
止汗散:一名敗蒲散。故蒲扇(燒存性)上為末。每服三錢,溫酒調下。治睡而自汗。
平和飲子:人參(一錢半)、白茯苓(一錢)、炙甘草(五分)、升麻(二分),上咀,水半盞,煎三分。不時服。弱者加白術一錢。治小兒變蒸,於三月後,每三日進一服,可免百病,百日內宜服。
調氣散:人參、陳皮、木香、藿香、香附、炙甘草(各一錢),上為末。每服一錢,薑、棗、水煎服。治變蒸吐瀉,不乳多啼,欲發慢驚。
當歸散:人參、當歸、白芍藥(各二錢半)、炙甘草(錢二分)、桔梗、陳皮(各一錢),上每服一二錢,水煎灌之。治夜啼不乳。
人參黃連散:人參(二錢半)、黃連(錢半,炒)、炙甘草(五分)、竹葉(二十片),上薑、水煎服。治心經蘊熱夜啼。
燈花散:燈花(二三顆)上研細,用燈草煎湯調塗口中,乳汁送下,日三服。一法用燈花塗乳上,令兒吮之。如無燈花,用燈草燒灰,加辰砂少許亦妙。一法用燈花七枚,硼砂一字,辰砂少許,蜜調塗唇上,立安。治心躁夜啼。
天麻散:半夏(七錢)、天麻(二錢半)、甘草(炙)、白茯苓、白術(各三錢),上為末。每服一二錢,薑棗湯調服。治小兒急慢驚風,發熱抽搐,痰涎壅盛,或脾土虛弱,肝木乘侮,吐瀉不食,嗜臥困倦。
柴胡散:人參、炙甘草、麥冬(各二錢)、龍膽草(酒炒黑)、防風(各一錢)、柴胡(五分),上每服二三錢,水煎。治變蒸骨熱,心煩啼叫不已。
柴苓散:柴胡、赤茯苓、人參、麥冬、甘草(各半兩)、黃芩(一兩),上每服二三錢,入小麥二十粒,青竹葉三片,水煎服。治壯熱來去。
蘇散:南星(略炮,切),上每服五七分,紫蘇五葉,薑四片,水煎入雄豬膽少許。溫服。治諸風口噤不語。
人參羌活散:人參、羌活、川芎、白茯苓、柴胡、前胡、獨活、桔梗、枳殼、地骨皮、天麻(各等份)、炙甘草(減半),上用生薑薄荷水煎。治驚熱加蟬蛻。治傷風驚熱。
牛黃散:牛黃(研)、甘草(各半兩)、柴胡、梔子(酒炒)、龍膽草(酒炒)、黃芩(炒,各二錢半),上為末。每服五七分,以金銀薄荷湯調下。治溫熱壯熱,或寒熱往來。
生犀散:犀角(鎊三錢)、柴胡、葛根、赤芍藥、地骨皮(各一兩)、甘草(五錢),上為末。每服一二錢,水煎。治心經風熱。
柴胡飲子:柴胡、人參(各五分)、黃芩、芍藥(各七分)、當歸(一錢)、甘草(四分)、大黃(八分),上每服一二錢,水煎。解肌熱蒸熱積熱,或汗後餘熱,脈洪實弦數,大便堅實者。按:此方用藥頗善,但大便如常者,勿得輕用大黃。
地骨皮散:地骨皮、知母、人參、柴胡、茯苓、半夏、甘草(等份),上薑、水煎。有驚熱,加蟬蛻、天麻、黃芩。治虛熱壯熱。
補肺散:一名阿膠散。阿膠(兩半,炒)、鼠粘子(炒)、馬兜鈴(各半兩)、杏仁(七粒)、糯米(一兩)、甘草(三錢),上每服二三錢,水煎服。治肺虛惡心喘急,久患咳嗽有痰。
阿膠散:阿膠(蛤粉炒,一兩)、鼠粘子(炒香,二錢半)、炙甘草(一錢)、馬兜鈴(半兩)、杏仁(七個,去皮尖)、糯米(一兩),上每二三錢,水煎。治小兒肺病,咳嗽喘急,或咳而哽氣,喉中有聲。
保和丸:神曲(炒)、陳皮、半夏、茯苓(各一兩)、山楂肉(蒸曬,三兩)、連翹、蘿卜子、(炒,各五錢),上為末,粥丸,綠豆大。一方尚有炒麥芽一兩,黃連五錢。治飲食酒積停滯胸膈,痞滿腹脹。
消食丸:砂仁、陳皮、神曲(炒)、麥芽(炒)、三棱、蓬術(各半兩)、香附(炒,一兩),上為末,麵糊丸,麻子大。白湯送下,量兒加減。治乳食過多,胃氣不能消化。
消乳丸:香附(炒)、砂仁、陳皮、神曲(炒)、炙甘草、麥芽(炒,等份),上為末,米糊丸黍米大。每服二十丸,薑湯下。治嘔吐,消乳食。脈沉者,傷食不化也。
宣風散:檳榔(二個)、陳皮、甘草(各五錢)、牽牛(四兩,半生半炒,取頭末一兩),上為末。每服一錢,量大小增減與服,白湯調下。一方有大黃、木香,連前三味煎成後,加牽牛末調服。治濕痰、去積滯,通秘結,攻黑陷裏實,以代百祥丸、牛李膏。
人參養胃湯:人參、濃樸(薑製)、蒼術(炒)、半夏(製)、草果仁、藿香、茯苓(各五錢)、橘紅(二錢半)、炙甘草(二錢),上每服二三錢,薑三片,烏梅一個,水煎。治外感風寒,內傷生冷,寒熱如瘧,或嘔逆惡心。
人參安胃散:人參(一錢)、生甘草、炙甘草(各五分)、白芍藥(酒炒,七分)、白茯苓(四分)、陳皮(三分)、黃連(炒,一分),上每服二三錢,水煎。治脾胃虛弱,傷熱乳食,嘔吐瀉痢。
玉露散:石膏、寒水石(各五錢)、甘草(一錢半),上為末。每服五分,白湯調下。治傷熱吐瀉。
香橘餅:木香、青皮(各一錢)、陳皮(二錢半)、濃樸、神曲(炒)、麥芽(炒,各半兩),上為末,蜜和為餅。每服一枚,米飲調下。治傷冷積瀉。
黃芩湯:黃芩(一兩半)、芍藥、甘草(炒,各一兩),上每服二三錢,薑、水煎。如嘔,加半夏二錢。治挾熱下痢,頭痛胸滿大渴,或寒熱脅痛,脈洪大而實者。
生熟地黃湯:生地黃、熟地黃(各半兩)、川芎、赤茯苓、枳殼、杏仁(去皮)、川黃連、半夏、曲天麻、地骨皮、炙甘草(各二錢半),上每服二三錢,黑豆十五粒,薑、水煎服。治疳眼閉合不開。
六味肥兒丸:黃連、陳皮、川楝子(去核,炒)、神曲(炒)、麥(炒,各一兩)、白蕪荑(半兩),上為末,糊丸麻子大。每服一二十丸,空心米飲吞下。消疳化蟲退熱。
塌氣丸:胡椒(一兩)、蠍尾(五錢,去毒),上為末,麵糊丸,粟米大。每服一二十丸,陳米飲下。治肚腹虛脹。
傳說故事——張景嶽醫治小兒
張景嶽老年得子,但大兒子長到兩歲的時候就病了,患的是背疽。剛開始發病的時候,是後背上微微地有些腫,這個時候張景嶽有些疏忽,沒有采取措施,幾天後,用手一按,就發現這個腫的地方“根深漸闊,其大如碗”,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開始出現微熱的表現了。這時張景嶽也暈了,不知道該怎麼處理,因為裏麵帶著感情呢,尤其是五十歲才得了這麼個兒子,心疼得不得了。
張景嶽自己不敢動手,就找了些外科醫生來。這些外科醫生看了以後,說法不一,但是大家的一致意見是要趕快解毒,於是就合著開了一個解毒的方子,都是寒涼的藥。結果是服用了一付以後,小孩身上就立刻開始突然發熱,精神也開始不足,連飲食都不進了。
這時張景嶽害怕極了,醫己則亂。還好,張景嶽憑著自己多年的行醫經驗,很快冷靜下來了,拚命地告訴自己,一定要靜下心來,然後開始想,自己以前看的醫書裏都是怎麼說的呢?後來,他記起朱丹溪曾說過:癰疽因積毒在髒腑,當先助胃氣為主,使根本堅固,而以行經活血佐之。
張景嶽想到這兒,心裏感覺清晰了一些,他努力把自己的心神安定下來,把自己的孩子當作一個正常的患者,開始認真地分析。分析的結果,張景嶽把這個病定位為裏虛寒證,這是從人體的正氣的角度來考慮的,正氣不足,所以無法把毒邪托出體外,這才形成了癰。根據那裏皮色不變,而孩子神情困倦的情況。於是他開出了人參、附子、當歸、熟地、炙甘草、肉桂組成的方子。
張景嶽開的這付藥,孩子服了一付以後,就開始能夠吃東西了。再服一付,精神頭就上來了,這樣,張景嶽就開始給孩子“藥食並進”,十付藥以後,孩子後背的癰裏麵就成膿了,然後張景嶽就用針把癰給刺開,這樣膿就排了出來,再調理了一個月,孩子的病就好了。
這大兒子好了,可沒過多久,二兒子又病了。張景嶽的二兒子出生在張景嶽五十二歲的時候,五月份生的,沒過幾個月,就在初秋的時候,忽然患了感冒,被寒風吹著了,身上發燒,脈稍微有些緊。一般這受了寒,應該向外發散啊,於是張景嶽就自己開了川芎、蘇葉、羌活、白芷等發散的溫熱藥,結果一付下去,孩子就開始瀉肚子,連瀉了兩天,在瀉的同時,還出現了喘的症狀,而且是越瀉喘得越厲害。
張景嶽心疼得厲害,可光心疼也沒有辦法,一定要解決問題。張景嶽想:難道這是寒邪太盛的緣故嗎?如果是的話,那麼我用溫熱藥,就應該好啊,為何反而還瀉肚子呢?顯然這裏不是症結所在。此時的張景嶽看到孩子喘得厲害,心裏更加著急。危急中他突然想到孩子瀉得越厲害,喘的就越厲害。這是正氣不足在作怪啊!
於是張景嶽就用人參二錢、生薑五片,熬了水,先給孩子試著服用了兩三茶匙,然後抱著孩子在屋子裏來回地走,然後自己仔細地觀察孩子的呼吸情況,發現孩子的喘並沒有減輕,但是也沒有增加,於是膽子就大了,又給孩子灌了三四茶匙,過了一會兒,覺得孩子的呼吸似乎順暢了些,張景嶽這就放心了,說明自己的分析是正確的,真凶就是中氣不足,於是就把小半杯的藥汁都給孩子灌下去了。
從中午開始,到下午的酉時,張景嶽把一付藥都給孩子喝了,這個時候,正好有個醫生朋友來看,一見張景嶽給孩子服用的是人參,嚇得連聲說:錯了!錯了!如此大喘,怎麼能用人參呢?應該用抱龍丸啊!張景嶽也沒多辯,嘴裏答應著,然後順手又煎了一付人參湯,給孩子灌下去了。到了半夜,這個孩子的氣息就平複了,然後躺在床上呼呼大睡,然後瀉肚子也停了,身上的熱也退了,這個病就好了。
痘疹詮古方
活血散:白芍藥(酒炒),上為末。每服一匙,糯米湯調下,或荔枝湯亦可。治痘疹血虛血熱,已出未盡,煩躁不寧,腹痛。
當歸活血散:當歸(酒焙)、赤芍(酒炒)、川芎、紫草、紅花(各五錢)、木香(二錢)、血竭(一錢),上為末。每五歲者服一錢,十歲以上服二錢,酒下。治痘色淡白。
人參胃愛散:人參、茯苓、甘草、丁香、藿香、紫蘇、木瓜、糯米,上每服三錢,薑、棗、水煎。治痘疹已發未發,吐瀉不止,不思飲食等證。
二仙散:丁香(九粒)、幹薑(炒,一錢),上為細末。每服五七分,白湯送下,被蓋片時,令脾胃溫暖,陰返陽回,則痘變潤矣,量大小加減與之。治體寒肢冷,腹痛口氣冷,陰盛陽衰,嘔吐泄瀉難發等證。
人參麥門冬散:麥門冬(一兩)、人參、炙甘草、白術、陳皮、濃樸(薑製,各五錢),上每服三四錢,水一大盞,煎至六分。徐徐溫服,量兒增減。治痘瘡微渴。
柴胡麥門冬散:柴胡(二錢半)、龍膽草(一錢)、麥門冬(三錢)、甘草(炙)、人參、玄參(各錢半),上咀。每服三錢,水一大盞,煎至六分。不拘時徐徐溫服,量大小加減。治痘瘡壯熱,經日不止,更無他證者。按:此方解表之功居六,清火之功居四,養營退熱,此方最宜。
連翹升麻湯:連翹(一錢)、升麻、葛根、桔梗、甘草(各七分)、白芍藥(五分)、薄荷(少許),上加淡竹葉,燈草,水一盞半,煎一盞。溫服,無時。散毒清火。
柴胡橘皮湯:柴胡、橘皮、人參、半夏、茯苓、黃芩(等份),上加竹茹一團,水一盞,煎七分。溫服,不拘時。
荊防敗毒散:亦名消風敗毒散。柴胡、荊芥穗、防風、羌活、獨活、前胡、川芎、枳殼、人參、甘草、桔梗、茯苓(等份),上切細,加薄荷葉,水一盞,煎七分。去滓,溫服。發散痘疹俱可用,及外感風寒邪熱。
柴葛敗毒散:柴胡、幹葛、人參、羌活、防風、荊芥、桔梗、蘇葉、甘草,上用生薑三片,水煎服。疑似傷寒,以此解散。
加減參蘇飲:蘇葉(一錢)、幹葛(錢半)、前胡(八分)、陳皮(七分)、枳殼(六分)、桔梗、甘草(各四分),水一盅半,加生薑三片,煎服。初熱見點解利之藥,但表邪未達而元氣強壯者,宜暫用之,或前後感冒風寒,俱可暫用。
麻黃甘草湯:麻黃(一二錢)、生甘草(減半),水煎服。冬月痘毒熾盛,表實者宜用之。
桂枝葛根湯:桂枝、葛根、升麻、赤芍藥、防風、甘草(各一錢),上加生薑三片,淡豆豉一錢,水一盅,前七分。溫服,無時。解散寒邪。
十味羌活散:羌活、前胡、防風(各一錢)、荊芥、獨活(各八分)、細辛、白芷(各三分)、柴胡、炙甘草、蟬蛻(各四分),水一盅半,加薄荷三葉,煎五分。不拘時服。發搐及熱盛不遏者,調入製過朱砂末服之,神效。此初熱見點解利之劑,若小兒身壯力強者,可用蘇葛以行表,其次者宜此和解疏利之藥,若虛而宜補者,必當兼顧元氣,不得單用此類。
柴胡散子:柴胡、防風、當歸、人參、白芍藥、甘草、黃芩、滑石、大黃(等份),上加生薑一片,水煎服。治痘瘡表裏俱實良方。
桂枝大黃湯:桂枝、白芍(各二錢半)、甘草(五分)、大黃(一錢半),上銼細,加生薑一片,水一鍾半,煎八分。食前溫服。治腹痛,大便不通良方。
防風芍藥甘草湯:防風、芍藥、甘草(等份),上每服一二錢,水煎服。解痘毒,及陽明經痘出不快。
蟬蛻膏:蟬蛻、當歸、川芎、甘草、升麻、防風、荊芥穗(等份)、人參、白芍藥,上為末,煉蜜丸,如芡實大。每服一丸,薄荷湯下。治痘瘡虛陷不起。
消毒散:亦名消毒飲。荊芥穗、炙甘草(各一兩)、牛蒡子(四兩,杵炒),上為粗散。每服三錢,水一盞,煎七分。不拘時徐徐服。治痘瘡六七日間,身壯熱,不大便,其脈緊盛者,用此藥微利之。
消毒化斑湯:升麻、柴胡、桔梗、甘草、連翹、龍膽草、牛蒡子、防風、蟬蛻、密蒙花,水一鍾半,加淡竹葉十片,煎服。消風散毒,清眼目咽喉。
解毒湯:黃連、金銀花、連翹,上水煎服。治一切熱毒腫痛,或風熱瘙癢。
化毒湯:白芍藥、炙甘草(各一錢)、木香、青皮、枳殼(各七分)、山楂肉、連翹、肉桂(各五分),水一盞,煎七分。溫服,不拘時。治痘未出腹痛者。
五福化毒丹:生地黃、天門冬、麥門冬、玄參、熟地黃(各三兩)、甘草、甜硝(各二兩)、青黛(兩半),上為末,煉蜜丸,芡實大。每服一丸,白湯或薄荷湯化下。治胎毒,及痘後頭麵生瘡,眼目腫痛。
紫草飲:紫草、當歸、芍藥、甘草、麻黃(等份),水一盞,煎。不拘時服。治痘瘡黑陷不起。
快斑湯:人參(五分)、當歸、防風、木通(各一錢)、甘草(三分)、木香、紫草、蟬蛻(各二分),水一盞,煎七分。溫服,不拘時。治起發遲。
奪命丹:麻黃(蜜酒炒焦)、升麻(各五錢)、山豆根、紅花子、大力子、連翹(各二錢半)、蟬蛻、紫草、人中黃(各三錢),上研細末,酒、蜜和丸,辰砂為衣。薄荷葉煎湯下。治倒陷解發痘毒。
退火丹:滑石、朱砂(飛,各一錢)、冰片(三厘),共為細末。冷水調一分服。得睡,少時神安氣寧,痘轉紅活矣。治痘中狂妄,神方。
清肺飲:麥門冬、桔梗(各二錢)、荊芥穗、天花粉、知母(各一錢)、石菖蒲、訶子仁(各八分),上水煎服。此當與清肺湯參用。
加味甘桔湯:桔梗(八分)、甘草(錢二分)、牛蒡子、射幹(各六分)、防風、玄參(各四分),水一盅,煎服,或加生薑一片。熱甚者,加黃芩,去防風亦可。咽喉腫痛暫用。
橘皮湯:橘皮(半去白,炒,二錢)、半夏(一錢)、白茯苓(錢半),上加生薑三片,水一盞,煎七分。溫服。行滯消痰止嘔吐。
前胡枳殼湯:前胡(一兩)、枳殼、赤茯苓、甘草(炙)、大黃(各半兩),上咀。每服三五錢,水一大盞,煎至六分。不拘時溫服。治痰實壯熱,胸中煩悶,大便堅實,臥則喘急。此方宜量大小加減,如身溫脈微並瀉者,不可服。
當歸丸:當歸(半兩)、紫草(三錢)、黃連(錢半,炒)、炙甘草(一錢)、大黃(二錢半),上以當歸、紫草熬成膏,下三味研為細末,以膏和為丸,如胡椒大。三歲以下兒服十丸,七八歲兒二十丸,食前清米飲下,漸加之,以和為度。治便堅三五日不通者。
百祥丸:紅芽、大戟不拘多少,用漿水煮極軟,去骨,日中曬幹,複內原汁中煮,汁盡焙幹研末,水丸,粟米大。每服一二十丸,研赤芝麻湯下。治痘瘡紫黑幹陷,熱毒便秘裏實等症。
排毒散:大黃、當歸梢(各一兩)、白芷、沉香、木香(各半兩)、穿山甲(七片,土炒焦),上為細末。看虛實大小加減,長流水煎沸調服。治痘毒發癰。
苦參丸:苦參(一兩)、白蒺藜、何首烏、牛蒡子、荊芥穗(各半兩),上為末,酒調麵糊為丸。竹葉湯下。治痘後潰爛,瘡毒瘡癩。
絲瓜湯:絲瓜、升麻、芍藥(酒炒)、生甘草、山楂、黑豆、赤小豆、犀角(鎊、等份),上為粗散。每服三錢,水一大盞,煎至六分。不拘時徐徐溫服,量大小加減。解瘡毒。一方無山楂。
外科鈐古方
托裏當歸湯:人參、大黃、當歸、熟地、川芎、芍藥(各一錢)、柴胡甘草(各五分),上水煎服。治潰瘍氣血俱虛,或晡熱內熱,寒熱往來,或婦人諸瘡,經候不調,小便頻數,大便不實等證,但瘡瘍氣血虛而發熱者,皆宜服之,久服亦收斂瘡口。
托裏健中湯:人參、白術、茯苓(各二錢)、半夏、炮薑(各一錢)、大黃(一錢半)、炙甘草(五分)、肉桂(三分),上薑、棗、水煎服。治瘡瘍元氣素虛,或因涼藥傷胃,飲食少思,或作嘔瀉等證。
托裏溫中湯:附子(炮,去皮臍,二錢)、幹薑(炒,三錢)、益誌、丁香、羌活、沉香、木香、茴香、陳皮(各一錢)、炙甘草(二錢),上薑、水煎服。治瘡瘍膿潰,元氣虛寒,或因克伐,胃氣脫陷,腸鳴腹痛,大便溏泄,神思昏憒,此寒變內陷,緩則不治。
托裏益中湯:人參、白術、茯苓、炮薑、陳皮、半夏(各一錢)、木香、炙甘草(各五分),上薑、棗、水煎服。治中氣虛弱,飲食少思,或瘡不消散,或潰而不斂。
托裏溫經湯:麻黃、升麻、防風、幹葛、白芷、人參、當歸、芍藥、甘草、蒼術(各一錢),上水二鍾,煎一盅服。臥暖處,得汗乃散。或加柴胡。治瘡瘍寒覆皮毛,鬱遏經絡,不得伸越,熱伏營中,聚結赤腫作痛,惡寒發熱,或痛引肢體。若頭麵腫痛甚,仍宜砭之。
托裏清中湯:人參、白術、茯苓、陳皮(各一錢)、半夏(八分)、桔梗(七分)、甘草(五分),上薑、棗、水煎服。治脾胃虛弱,痰氣不清,飲食少思等證。
托裏營衛湯:人參、大黃、當歸、甘草(炙)、紅花、柴胡、連翹、蒼術(米泔浸,炒)、羌活、防風、黃芩(各一錢)、桂枝(七分),上酒、水煎服。治瘡瘍外無腫,內便調和,乃邪在經絡也,宜用此藥。
人參大黃湯:人參、白術、蒼術、麥冬、陳皮、當歸、升麻(各五分)、大黃(一錢)、黃柏(炒,四分),上藥水煎服。治潰瘍飲食少思,無睡發熱。
大黃建中湯:大黃(蜜炙)、肉桂(各三兩)、甘草(炙,二兩)、白芍藥(六兩),上藥每服一兩,薑、棗、水煎服。內托癰疽諸毒。
參術補脾湯:人參、白術(各二錢)、大黃(二錢半)、茯苓、當歸、陳皮(各一錢)、麥冬(七分)、北五味(四分)、桔梗(六分)、炙甘草(五分),上薑、棗、水煎服。治肺疽脾氣虧損,久咳吐膿,或中滿不食,必服此藥,補脾土以生肺金,否則不治。
人參補肺湯:人參、大黃、白術、當歸、陳皮、茯苓(各一錢)、山藥、山茱萸(各二錢)、五味子、炙甘草(各五分)、熟地黃(一錢半)、麥門冬、牡丹皮(各八分),上薑、棗、水煎服。治肺證咳喘短氣,或腎水不足,虛火上炎,痰涎壅盛,或吐膿血,發熱作渴,小便短澀。
益氣養營湯:人參、大黃(鹽水炒)、當歸、川芎、熟地、芍藥(炒)、貝母、香附、茯苓、陳皮(各一錢)、白術(二錢)、柴胡(六分)、甘草、桔梗(各五分),上薑、水煎服。治懷抱抑鬱,或氣血損傷,四肢頸項等處患腫,不問軟硬,赤白腫痛,或日晡發熱,或潰而不斂。口幹加五味子、麥門冬;往來寒熱加軟柴胡、地骨皮;膿清加入參、大黃;膿多加川芎、當歸;膿不止加入參、大黃、當歸;肌肉遲生加白蘞、官桂。
補陰八珍湯:人參、白術、茯苓、甘草、當歸、川芎、熟地、芍藥、黃柏(酒炒)、知母(酒炒,各七分),上水煎服。治瘰等瘡,足三陰虛者。
附子理中湯:附子、人參、白茯苓、白芍藥(各三錢)、白術(四錢),上水煎服。治瘡瘍脾胃虛寒,或誤行攻伐,手足厥冷,飲食不入,或腸鳴腹痛,嘔逆吐瀉。
回陽湯:人參、白術、大黃(各三錢)、幹薑(炮)、附子(炮)、甘草(炙)、陳皮、當歸(各二錢)、柴胡、升麻(各五分),上酒、水煎服。如不應,倍加薑、附。治脾腎虛寒,瘡屬純陰,或藥損元氣,不腫痛,不腐潰,或腹痛泄瀉,嘔吐厥逆,及陽氣脫陷等證。
加味地黃丸:熟地、山藥、山茱萸、白茯苓、澤瀉、牡丹皮、柴胡、北五味(各為末,等份),上將地黃掐碎,酒拌濕蒸爛杵膏,入諸藥和勻,加煉蜜為丸,桐子大。每服百丸,空心白湯送下。如不應,用加減八味丸。治肝腎陰虛,瘡毒,或耳內癢痛出水,或眼昏,痰氣喘嗽,或作渴發熱,小便赤澀等證。
當歸川芎散:當歸、川芎、柴胡、白術、芍藥(各一錢)、山梔(炒,一錢二分)、牡丹皮、茯苓(各八分)、蔓荊子、甘草(各五分),上水煎服。
加味敗毒散:羌活、獨活、前胡、柴胡、桔梗、人參、茯苓、枳殼、甘草、川芎、大黃、蒼術(各一錢),水二鍾,薑三片,煎服。治足二陽經熱毒流於腳根,赤腫痛,寒熱如瘧,自汗短氣,大小便不利,或無汗惡寒,表裏邪實者宜之。
犀角地黃湯:犀角(鎊為末)、生地、牡丹皮、芍藥(各一錢半)、黃芩(炒)、升麻(各一錢),上水煎熟,入犀角末服。治胃火血熱妄行,吐衄或大便下血。
玄參升麻湯:元參、升麻、赤芍藥、犀角(鎊末)、桔梗(炒)、管仲、黃芩(各一錢)、甘草(五分),水二鍾,煎八分,入犀角末。食後服。治心脾壅熱,舌上生瘡,或木舌重舌,或連頰兩邊腫痛,或咽痛發斑並治之。
升麻黃連湯:升麻、川芎、當歸(各一錢半)、連翹、黃連、牛蒡子、白芷(各一錢),上水煎服。若腫連太陽,加羌活,連耳後,加山梔、柴胡。治胃經熱毒,腮腫作痛,或發寒熱。
連翹湯:連翹、升麻、樸硝(各一兩)、玄參、芍藥、白蘞、防風、射幹(各三錢)、大黃(一兩二錢)、甘草(炙,五錢)、杏仁(八十個,去皮尖,麵炒黃,另研),上每服五七錢,水煎服。治癰疽時毒腫痛腫。
複元遙氣散:木香、舶上、茴香(炒)、青皮、陳皮、白芷、甘草、貝母(去心)、穿山甲(炙)、漏蘆(等份),一方有玄胡索、白牽牛(炒用),無白芷、漏蘆。上為末。每服二三錢,溫酒調下。治乳癰、便毒腫痛,及一切氣滯腫毒,或跌打損傷,閃跌作痛,及疝氣尤效。
消毒散:金銀花、青皮、天花粉、柴胡、僵蠶(炒)、貝母、當歸(酒拌)、白芷(各二錢),水二盅,煎一盅。食遠服。如治便毒,加大黃一二錢煨用,空心服。治乳癰吹乳並便毒,如憎寒壯熱,或頭痛者,宜先服人參敗毒一二劑,方可服此藥;如無前證,即服此藥三二劑;或腫不消,宜服托裏散。
黃連消毒散:黃連(炒)、羌活(各一分)、黃芩、黃柏、桔梗、本防己(各五分)、歸尾、連翹、防風、獨活、知母(炒)、生地(各四分)、人參、甘草(各三分)、黃蘇木、陳皮、澤瀉(各二分),上水煎服。治腦疽背疽,腫疼痛,或麻木。
連翹消毒散:亦名清涼飲。亦即《局方》涼膈散。連翹(一兩)、梔子、大黃、薄荷、黃芩(各五錢)、甘草(一兩半)、樸硝(二錢半),上每服一兩,水煎溫服。治癰疽實熱諸證。
五福化毒丹:玄參、桔梗(各二兩半)、茯苓(三兩半)、人參、牙硝、青黛(各一兩)、甘草(七錢半)、麝香(少許)、金箔(二十片),上為末,煉蜜丸,芡實大。每服一丸,薄荷湯化下。治咽喉牙口瘡毒腫痛,並小兒一切熱毒瘡癤,驚惕煩躁,口舌生瘡,夜臥不寧等證。若痘毒上攻,口齒生瘡,以生地黃汁化服,及用雞翎掃敷患處。
六味梔子仁湯:山梔(炒)、枳殼、大黃(煨)、升麻、牛蒡子(炒)、鬱金(等份),上水煎服。或為細末,每服三錢,蜜水調下。治時毒腫痛,大便秘結,脈沉數。
清肝益營湯:山梔、當歸、木瓜(不犯鐵)、茯苓(各一錢)、柴胡、芍藥(炒)、川芎(各七分)、龍膽草(八分)、白術(二錢)、熟地(一錢半)、炙甘草(五分),上薑、水煎服。治肝、膽、小腸經風熱血燥,筋攣結核,或耳項胸乳脅肋作痛,並一切肝火之證。
雜方
靈寶煙筒:黃蠟、雄黃(各三錢)、佛耳草、款冬蕊(各一錢)、艾葉(三分),先將蠟溶化,塗紙上,次以艾鋪之,將三味細研勻,摻卷成筒。用火點一頭,吸煙吞之,清茶送下。
擦牙烏須方:青鹽(一斤)、嫩槐枝葉(五斤,切)、黑鉛(四兩)、沒石子(尖者,七錢),上將黑鉛、青鹽入鍋內,槐枝攪炒俱成灰炭取起,將沒石子研細末和入,用瓷罐盛之,每日早晚以藥擦牙,漱水吐掌上擦須鬢,久久自然潤黑。先期而擦者,永久不白。
便易擦牙方:用五倍子大者一百個,裝食鹽一斤,鋪在鍋內,大火燒過存性,為末。每日擦之,久則須髯皆黑。
疝氣神方:其病甚,至氣上衝如有物築塞心髒欲死,手足冷者,二三服除根。陳皮、荔枝核(為末,炒焦黃)、硫黃(火中溶化,即投水中去毒,研細,各等份),上為末,飯丸,桐子大。每服十四五丸,酒下,其疼立止。若疼甚不能支持,略加五六丸,再不可多也。
神仙六子丸:菟絲子(製)、金鈴子、覆盆子、五味子、枸杞子、蛇床子(炒,各一兩)、何首烏(酒浸,蒸極熟,焙)、牛膝(酒浸蒸)、熟地(酒蒸,搗)、地骨皮(各三兩)、舶上、茴香(鹽炒)、川木瓜(各二兩),上十二味,為細末,用浸菟絲酒作糊為丸,梧子大。每服五、七十丸,食前溫酒或白湯送下。一方加入參、白術、白茯苓各一兩,尤有神效。男子三十歲後服此藥,一歲二單,製服不息,永不白須發。四十以上,或見微白,及少年發黃不潤者,服此百日,自然漆黑,其效如神。服此大忌三白。疝氣方重。
木香導氣丸:木香、丁香、乳香、香附、川楝子、肉大、茴香、破故紙、葫蘆巴(炒)、甘草(炙)、三棱(各一兩)、杜仲(炒,半兩),上為細末,酒糊丸,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加至七、八十丸,用溫酒,或鹽湯食前送下,日進二三服。治男子小腸氣肚疼,一切氣積,下元虛冷,脾胃不和,並宜服之有效。
去鈴丸:用大茴香一升,以老生薑二斤,取自然汁浸茴香一宿,以薑汁滲盡為度,入好青鹽二兩同炒赤,取出焙幹為末,用無灰酒浸蒸餅為丸,梧子大。空心、食前酒下二三十丸,或米飲亦可。治疝消鈴。此方實脾疏肝,所以治疝多效,非如常法之克伐,故為妙也。
事後中寒腹痛方:凡房事後中寒厥冷,嘔惡腹痛者,用蔥、薑搗爛衝熱酒服之,睡少頃,出汗即愈。如腹痛甚者,以蔥白頭搗爛攤臍上,以艾灸之或熨之亦可解。鼻尖有汗,其痛痛即止。濕疝陰丸作痛。蘄艾、紫蘇葉(烘幹熱)、川椒(炒熱,各三兩),上三味,拌勻,乘熱用絹袋盛夾囊下,勿令走氣,冷即易之。
熏熨脫肛方:治氣痔脫肛。枳殼(麵炒)、防風(去叉,各一兩)、枯礬(二錢半),上咀,用水三碗,煎至二碗,乘熱熏之,仍以軟帛蘸湯熨之,通手即淋洗。
熏洗脫肛法:用赤皮蔥、韭菜二味各帶根者煎湯,入大楓子、防風末各數錢,乘熱熏洗立收上。一方:用五倍子煎湯洗,以赤石脂末摻上托入。或脫長者,以兩床相並,中空尺許,以瓷瓶盛湯,令病患仰臥浸瓶中,逐日易之,收盡為度。又澀腸散方,在小兒五四。
參術芎歸湯:人參、白術、川芎、當歸、大黃(酒炒)、山藥(炒)、白芍藥、白茯苓、升麻、炙甘草,上生薑水煎服。治瀉痢產育氣虛脫肛,脈濡而弦者。按:此方若治泄痢虛滑脫肛,仍須加製附子、肉豆蔻方效。
縮砂散:縮砂仁、黃連、木賊(等份),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空心米飲調下。治大腸伏熱,脫肛紅腫。
訶子人參湯:訶子(煨,去核)、人參、白茯苓、白術、炙甘草、蓮肉、升麻、柴胡(等份),水一鍾半,加生薑,煎服。治大腸伏熱,脫肛紅腫。
澀腸散:訶子、赤石脂、龍骨(等份),上為末。以臘茶少許和藥,摻腸頭上,用絹帛揉入。又方用鱉頭存性,入枯礬少許,如上揉入。治久痢火腸滑脫。
蟠龍散:地龍(曬幹,一兩)、風化硝(二兩),上為末。每用一二錢,肛門濕,則幹摻;燥,則清油調擦。先以見腫消,荊芥、生蔥煮水候溫洗,輕輕拭幹,然後敷藥。治陽證脫肛腫痛。
伏龍肝散:伏龍肝(一兩)、鱉頭骨(五錢)、百藥煎(二錢半),上為末。每用一二錢,濃煎紫蘇湯候溫洗過,以清麻油調藥敷如前法。治陰症脫肛。
獨蒜通便方:治小便不通。獨蒜(一枚)、梔子(三七枚)、鹽花(少許),上搗爛攤紙上貼臍,良久即通。未通,塗陰囊上立通。小便不通經驗方:以樸硝為末。每服二錢,空心煎茴香湯下。又方:用蚯蚓杵,以涼水攄過,濃服半碗立通,大解熱疾不知人事欲死,服之甚效。
小水不通蔥熨法:用蔥三斤,慢火炒香熟,以絹帕裹,更替熨臍下即通。或用鹽炒熱熨之,冷則再易,須臾即通。
雞內金散:用雄雞並腸燒為末。溫酒調服。治氣虛溺尿。
狐腋氣五方:治陰汗臭,兩腋下臭不可與人同行。枯白礬、密陀僧、黃丹(各二錢半),麝香(五分),上於乳缽內研細。以醋於手心內調藥擦腋下,經兩時許,即以香白芷煎湯洗之,一日用一次。又:治腋氣神效方。密陀僧(四兩)、枯白礬(二兩)、輕粉(三錢),上為細末。頻擦兩腋,擦至半月見效,半年全愈。又:腋氣方。用熱蒸餅一枚,劈作兩片,摻密陀僧細末一錢許,急挾在腋下,略睡少時,候冷棄之。如一腋有病,隻用一半。葉元方平生苦此疾,來紹興偶得此方,用一次遂絕根本。又:腋氣方。單用枯礬為極細末,以絹袋盛之。常以撲於腋下,不過十度即愈。一方以唾調塗之。又:腋氣方。先剃去腋毛令淨,用白定粉水調擦敷患處,至六、七日後,清晨看腋下有一黑點如針孔大者,以筆點定,即用小艾炷灸七壯,灸過或有濁氣攻心作痛者,當用後藥下之:丁香青木香檳榔檀香麝香大黃上煎服,以下為度。
腳汗牡蠣散:牡蠣、枯白礬、密陀僧、黃丹(等份),上為細末。每用少許,幹摻腳指縫中即收。治腳汗,除穢氣。
燥囊牡蠣散:牡蠣(醋,一兩)、雄黃(一錢)、枯礬、硫黃、苦參、蛇床子(各二錢),上為細末。先用蒼術、椒、鹽煎湯洗濕處,後用此藥摻之。治陰囊濕癢,搔之則汁水流珠,用此極效。
蒸洗陰囊法:陳茶(一撮)、蒼術(二錢)、花椒、蛇床子、白礬(各一錢)、蒼耳草(量入)、炒鹽(半兩)、樸硝(三錢),上用水四碗,先將前五味煎湯,去,乃入後三味泡化,先熏後洗,三四次絕癢。治一切陰囊濕癢。
玉容散:甘鬆、三奈、茅香(各半兩)、白芷、白芨、白蘞、白僵蠶、白附子、天花粉、綠豆粉(各一兩)、防風、零陵香本(各二錢)、肥皂(二錢,去皮弦),上為細末。每早、晚蘸末洗麵。治麵生黑鼾雀斑。
硫黃膏:治麵部生瘡,或鼻赤風刺粉刺。硫黃、白芷、天花粉、水粉(各五分)、全蠍(一枚)、蟬蛻(五個)、芫青(七個,去頭足),上為細末,用麻油、黃蠟約多寡,如合麵油,熬勻離火,方入前末藥和勻。每於臨臥時洗麵淨,以少許塗麵,勿近眼,數日間腫處自平,赤鼻亦消。如退風刺,一夕見效。
附:
1.重量單位對照表
1厘:約等於0.03125克。
1分:約等於10厘(0.3125克)。
1錢:約等於10分(3.125克)。
1兩:約等於10錢(31.25克)。
1斤:約等於16兩(500克)。
1字:約等於1.5克至2克。
2.古代醫家用藥劑量對照表
1方寸匕:約等於2.74毫升,或金石類藥末約2克;草木類藥末約1克。
1錢匕:約等於5分6厘,或2克強。
1刀圭:約等於一方寸匕的1/10.
1撮:約等於4圭。
1勺:約等於10撮。
1合:約等於10勺。
1升:約等於10合。
1鬥:約等於10升。
1斛:約等於5鬥。
1石:約等於2斛或10鬥。
另外還有:
1銖:一兩等於24銖。
1枚:以較大者為標準計算。
1束:以拳盡量握足,去除多餘部分為標準計算。
1片:以1錢重量作為1片計算。
1茶匙:約等於4毫升。
1湯匙:約等於15毫升。
1茶杯:約等於120毫升。
1飯碗:約等於240毫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