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中醫與糖尿病常識(1 / 3)

中醫說糖尿病

提起糖尿病,人們都愛說它是一種“富貴病”,認為這是在物質條件極大豐富的今天才常見的病症。其實,糖尿病是一種非常古老的疾病,中醫根據糖尿病的症狀——因煩渴而消瘦、多飲、多食、多尿或尿甜(尿糖)、疲乏少力等,稱之為“消渴症”或“消渴病”,另外還有消證、渴證、渴利等稱謂。對此,現代醫學也證實:由於人體內胰島素絕對或相對缺乏而引起血中葡萄糖濃度升高,進而使糖大量從尿中排出,並出現多飲、多尿、多食、消瘦、頭暈、乏力等症狀。

中醫對糖尿病的發病原因及病理機製有著極為深刻的認識,這不僅為後人防治糖尿病提供了正確的預防方法和治療原則,更重要的是對廣大患者的日常生活保健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糖尿病的發病原因及病理機製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五髒柔弱先天不足

對糖尿病的臨床表現、病因病機、並發症、治療、禁忌等,早在《黃帝內經》一書中即進行了論述。如《靈樞·五變》說:“五髒皆柔弱者,善病消癉。”指出了五髒虛弱是發生消渴的重要因素,認為糖尿病的發生與體質因素、遺傳因素有關。這是人體內在的因素所造成的。像類似這種情況,我們必須加強飲食調補,特別是體質柔弱的人,一定要想辦法增強體質。有了健康的體魄,病自然不會輕易找上門來。

飲食不節積熱傷津

《外台秘要·消渴方》說:“飲噉無度,咀嚼鮓醬,不擇酸鹹,積年長夜,酣興不懈,遂使三焦猛熱,五髒幹燥,木石猶且幹枯,在人何能不渴?”飲食與糖尿病是分不開的,大多數後天因素引發的糖尿病都與此有關。為什麼現代糖尿病人激增,根源就在於無節製的飲食。特別是現代所謂的時尚飲食,多是高糖、高脂肪、高熱量的食品,在我們享受美好口感的同時,也為自己的健康埋下了禍根。《丹溪心法·消渴》篇說:“酒麵無節,酷嗜炙……於是炎火上薰,腑髒生熱,燥熱熾盛,津液幹焦,渴飲水漿而不能自禁。”從理論上證明了飲食不節與糖尿病的發生有著密切關係,而《素問·奇病論》更明確地指出:“消渴者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說明了過量攝入高熱量的飲食造成肥胖,而肥胖可使人生內熱,長期內熱就可轉消渴的過程。大醫學家孫思邈明確強調糖尿病食養的重要性,他說:“善養性者,先饑而食,先渴而飲。食欲數而少,不欲數而多,多則難消化,常欲令如飽中饑,饑中飽耳。”在我們現實生活中,暴飲暴食之風愈演愈烈,仿佛隻有在推杯換盞、大吃大喝中才是享受生活,而節食、倡導飲食清淡是一種小氣和落伍。這種現象亦令人十分擔憂。

情誌失調鬱火傷陰

人是感性強烈的動物,正因為如此,人更容易受到情感的折磨。糖尿病容易被波動的情感所影響。《臨床指南醫案·三消》說:“心境愁鬱,內火自燃,乃消症大病。”《醫宗己任篇·消症》謂:“消之為病,一原予心火熾炎……然其病之始,皆由不節嗜欲,不慎喜恕。”這些充分說明長期過度的精神刺激,導致氣機鬱結,進而化火,消爍肺胃陰津是發生本病的重要因素。因此古人強調情趣養生要注重養性,即恬淡虛無,做到精神上樂觀,生活上知足,不可貪圖無厭,更不能為達到自己能力所不能及的事,而強迫自己處心積慮去妄求。在現代社會生活裏,競爭卻日趨激烈,工作壓力,情感糾葛亦與日俱增。這都需要我們能及時調整扭曲的心態,學會自我減壓,使自己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把自己從亞健康狀態中解脫出來。

房勞過度腎精虧損

性生活是人們正常生活行為中的一種,貫穿人的一生。隨著觀念的改變,生活條件的富足,人們對性生活的追求也更加強烈和頻繁起來。許多人認為自己體力好,性生活頻繁對健康無損。殊不知,性生活是一種消耗體力的活動,並不亞於一場體力勞動,加之性生活與神經調節係統有關,我們除消耗一定的體力,還消耗精力。對健康是一種考驗,適度的性生活可以調節神經,促進身體健康,無度的性生活對身體百害無一利。《外台秘要·消渴消中》篇說:“房室過度,致令腎氣虛耗故也,下焦生熱,熱則腎燥,腎燥則渴。”說明房室過度、腎燥精虛,與糖尿病的發生有一定的關係。《三元參讚延壽書》說:“大醉入房,氣竭肝傷,丈夫則精液衰少,陽瘺不舉;女子則月事衰微,惡血淹留,生惡瘡。”現代臨床的大量事實也證明,男女性功能障礙、糖尿病、心血管病與酒後入房有相當密切的關係。

濫服藥物耗傷陰津

俗話說:“是藥就有三分毒。”中醫認為嗜服壯陽之類藥物,致燥熱傷陰而發生糖尿病。無論是傳統的中草藥,還是盛行的西藥,如使用不當均會對人體造成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特別是那些血管擴張劑、激素、抗生素、避孕藥等,其中有不少品種可直接或間接地抑製胰島素分泌,或使外周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下降,影響血糖的利用。

現代醫學說糖尿病的致病因素

基因

科學家已發現了一些糖尿病遺傳的相關基因,證明糖尿病具有遺傳性。如果雙親均是糖尿病者,其子一代僅有5%可能得糖尿病,若單親患有糖尿病,子一代患糖尿病的機會更少,且常是隔代遺傳。研究工作表明糖尿病的遺傳不是單一基因遺傳,而是多基因突變。且糖尿病的遺傳不是其疾病本身,而是對糖尿病的易感性,必須有某些環境因素的作用,才能發生糖尿病。所以,隻要加強防範的意識,即使你很近的親屬患有糖尿病,也不一定會遺傳給你本人。

感染

兒童和年輕人患的Ⅰ型糖尿病更易在患咳嗽和感冒時發生。一些病毒,如腮腺炎和柯薩奇病毒,可損傷胰腺引發糖尿病。對於多數病人來說,某次感染並不能被醫生當時發現或與糖尿病聯係起來。因為這種感染有潛伏期,可能感染很多年之後才發病。所以,對待咳嗽和感冒不要認為是小毛病,最好不要人為造成這些疾病的發生,以防患於未然。

環境

Ⅱ型糖尿病患者多數是因為超重、飲食不均衡造成的,具體一些說是自己貪吃造成的。如果人的體重在短時期內劇烈增加,更易患糖尿病。對於糖尿病患者,肥胖可以加重胰島素抵抗,不利於糖尿病及其並發症的防治。實踐證明,減輕糖尿病患者的體重能改善血糖和血脂控製,降低血壓,從而有助於病情的控製。因此,對於超重、肥胖的糖尿病患者,減輕體重也是重要的治療目標。保持正常體重和適當的體力活動是預防糖尿病和很多慢性疾病的最有效途徑。

繼發性糖尿病

有少數人因為胰腺的其他疾病導致糖尿病。例如胰腺手術切除後、慢性胰腺炎等,使胰島素分泌不足或缺乏。由內分泌疾病的並發症引起的,如庫氏綜合征,機體產生過多的甾體類激素;又如肢端肥大症,機體產生過多的生長激素。這些激素作用於細胞,與胰島素功能相反,則降低了胰島素對葡萄糖的調節。繼發性糖尿病可分為:胰原性糖尿病、內分泌性糖尿病、藥物或化學物質引起的糖尿病、血液真性紅細胞增生性糖尿病。

應激

證明應激與糖尿病的直接聯係比較困難,我們隻能用偶然來做解釋,人們由於一些應激事件去看病,而同時診斷出了糖尿病。雖然說應激具有偶然性,但也反映出其必然性,說明體內已經存在發病症狀,隻是因為別的疾病掩蓋了糖尿病的征兆,而本人沒有感覺到。

中醫說糖尿病的危客

糖尿病是一種嚴重危害患者健康和生命的內分泌代謝性疾病。發病率在逐年增高,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糖尿病致死僅次於心腦血管病和腫瘤,位居第三位。

中醫認為,糖尿病的主要損害體現在脈絡上(中醫習慣上將小血管叫做脈絡,將大血管叫做經絡),而它對心腦大血管的損害多是間接的,而且隻是損害大血管的原因之一。糖尿病除了血糖的升高,主要並發症如眼底病變、腎髒病變及糖尿病足等,都是對微小血管的損害。

糖尿病同癌症、心血管病比較來看,似乎沒那麼凶猛,實則不然,糖尿病的危害也是巨大的,因糖尿病引起雙目失明者占6%,其致盲機會比一般人多16~28倍;糖尿病性壞疽和截肢的可能比一般人多25倍;並發冠心病及中風的可能比一般人增加5~7倍;並發腎衰竭的可能是一般腎病的26倍,糖尿病遺傳危險率是2.9%~8.53%。糖尿病並發心腦血管病(包括冠心病、腦血管病及腎病)致死率占糖尿病死亡率的51.1%,其次是感染性疾病、酮症酸中毒、高滲性非酮症昏迷、腎衰竭及尿毒症等,其中心血管病變和感染性疾病是導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占糖尿病致死率的90%以上。可見,糖尿病本身並不可怕,而可怕的是其並發症所造成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