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傳染病是一組經消化道傳播的疾病。腸道傳染病包括細菌引起的細菌性痢疾、傷寒、副傷寒、霍亂、副霍亂以及食物中毒等;阿米巴原蟲引起的阿米巴痢疾;相關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質炎(小兒麻痹)等。
大多數腸道傳染病發病會有惡心、嘔吐、腹痛、腹瀉、食欲不振等胃腸道症狀,有些伴有發熱、頭痛、肢體疼痛、全身中毒症狀,若治療不及時,可引起嚴重的並發症,甚至導致死亡。
一、細菌性痢疾
細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急性腸道傳染病,以腹痛、腹瀉、膿血便、裏急後重,及發熱等全身中毒症狀為主要臨床表現。感染痢疾杆菌後數小時至7天,一般在1~3天內即可發病。痢疾杆菌從病人或帶菌者的糞便排出,通過生活接觸、被汙染食物、水源或蒼蠅等方式傳播。人群普遍易感,除了感染因素外,任何降低抵抗力的因素如受涼、過度疲勞、營養不良等原因均有利於菌痢的發生。一旦水源和食物受到痢疾杆菌的汙染,容易發生暴發和流行。值得注意的是中毒型菌痢多見於兒童,起病急,痢疾杆菌隨汙染食物進入體內幾個小時就可發病,病情在幾分鍾內便可急轉直下。病勢凶險,大多以突發高燒或超高熱(42℃)起病,繼而出現感染性休克症狀和中毒症狀,如搶救不及時,常導致死亡。不少患兒腹瀉症狀比中毒症狀出現晚,且症狀不明顯,易被忽視。
細菌性痢疾的治療:
1.急性菌痢的治療
臥床休息、消化道隔離。給予易消化、高熱量、高維生素飲食。對於高熱、腹痛、失水者,給予退熱、止痙、口服含鹽米湯或給予口服補液鹽。嘔吐者需靜脈補液,由於耐藥菌株增多,應選用2種以上的抗菌藥物。
2.中毒性菌痢的治療
選擇敏感抗菌藥物,聯合用藥,靜脈給藥,注意補充電解質和水分,擴充血容量,糾正酸中毒,必要時用糖皮質激素。注意控製高熱與驚厥。待病情好點後改口服藥治療。
3.慢性菌痢的治療
尋找誘因,對症處置。避免過度勞累,勿使腹部受涼,勿食生冷飲食。體質虛弱者應及時使用免疫增強劑。當出現腸道菌群失衡時,切忌濫用抗菌藥物,改用乳酶生或乳酸杆菌,以利腸道厭氧菌生長。對於腸道黏膜病變經久不愈者,同時采用保留灌腸療法。
二、肝炎
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引進的。臨床上分甲、乙、丙、丁、戊型肝炎。我們這裏主要介紹由胃腸道感染引起的甲型肝炎。染病初起時,病人覺得渾身無力、厭食,特別不願吃油膩的東西,常感惡心、腹瀉、右上腹痛,有的患者還出現發燒、眼球發黃,小便也黃得似濃茶,若眼球皮膚發黃的叫“黃膽型肝炎”,如皮膚、眼球不發黃,為“無黃膽型肝炎”。一旦出現上述症狀,就應及時去醫院檢查肝功能。
患了甲肝,主要靠休息和自身的恢複,切不可亂用藥物,要在醫生指導下治療。如用藥不當,反可加重肝髒的損害,嚴重的甚至危及生命。病人應及早臥床休息,防止病情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