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有個人為法明禪師做了40年的侍者,法明禪師看他一直任勞任怨,忠心耿耿,所以想對他有所報答,幫助他早日開悟。有一天,法明禪師像往常一樣喊道:“侍者!”
侍者聽到禪師叫他,以為法明禪師有什麼事需要他幫忙,於是立刻回答道:“禪師!要我做什麼事?”
禪師聽到他這樣的回答感到很失望,說道:“沒什麼事要你做的!”
過了一會兒,禪師又喊道:“侍者!”侍者又像第一次那樣回答。這樣反複幾次以後,法明禪師喊道:“佛祖!佛祖!”
侍者聽到法明禪師這樣喊,感到非常不解,於是問道:“禪師,你在叫誰呀?”禪師看他愚笨,萬般無奈地對他說:“我叫的就是你呀!”
侍者仍然疑惑道:“禪師,我不是佛祖,而是你的侍者呀!你糊塗了嗎?”法明禪師看他如此不可教化,便說:“不是我不想點化你,實在是你太辜負我了呀!”侍者回答道:“禪師!不管到什麼時候,我永遠不會辜負你,我永遠是你最忠實的侍者,任何時候都不會改變!”
法明禪師道:“事實上你已經辜負我了,我的良苦用心你完全不明白。你為什麼隻承認自己是侍者,而不承認自己是佛祖呢?其實,佛祖與眾生並沒有區別,眾生之所以為眾生,就是因為眾生不承認自己是佛祖。實在是太遺憾了!”
世間林林總總,如是生活,如是禪。
禪,是洞悉生命及世界的真理,是通向覺悟的必由之路,是指引眾生解脫奔向幸福的路標。禪可以幫助人們開闊心胸、堅定毅力、開發智慧、調和精神、防護疾病、磨煉心地,禪能夠給人安定、徹悟、清淨、智慧,這些,都是忙亂、疲憊、被折磨、被蒙蔽的現代人最需要的東西。
懂得了禪,我們就能夠在富時平和、窮時快樂、工作時舒心、休息時放鬆,就能夠生無煩惱,死無畏懼。
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隻因人心裏裝了太多的貪欲、嗔心、癡念,才妄生出許多無名的煩惱和悲苦,到頭更要自食緊張、焦慮、抑鬱、壓力等惡果。去除這些惡果,需要我們參悟佛理,知恩重義,智慧做人,以寬容博大、淡泊寧靜的心態除妄去執。這樣,我們才能看到“禪花開,會心笑”,才能感受到明月清風般的淡泊和靜清寂,這也就是佛家所說的“空”。
那麼,何為佛?佛是人生的覺者。佛是已經覺悟了的眾生,而眾生是尚未覺悟的佛。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能成佛,人人都能大徹大悟,人人都能回歸圓滿,人人都能離苦得樂,做不到“空”,隻因人的佛性被煩惱遮蔽而無法外露,就如鐵器的本質原本堅韌,隻因沒有去除雜質才容易折斷。鐵器隻有去除雜質才能製成精純的器物,人隻有拋卻煩惱,才能覺海慈航,安抵人生的彼岸。
在法的世界裏,你應該了解忍耐不是壓抑;你會懂得慈悲不需偽裝;知恩報恩為先,利人便是利己;慈悲沒有敵人,智慧不起煩惱;布施的人有福,行善的人快樂……不僅如此,佛學的智慧,還能讓你擁有自在和歡喜。
佛家講佛法,佛法就像一顆堅硬的糖果,對沒有牙齒的人來說,這顆糖放在口中時他們能夠嚐到糖的味道;對有牙齒的人來說,把糖放在口中咀嚼,他們能感受到糖的質感。若是不會運用,則像沒有牙齒的人卻硬要一口咬下糖果,牙齦可能會受傷。所以,我們需在了解佛法的基礎上,體悟佛法,洞明它的精髓。
《心經》中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所謂“行深”,就是禪定、深定。當“五蘊皆空”,也就是“無我”的時候,一切的煩惱與痛苦就解脫了。“觀自在菩薩”就是在定中得到這個清淨的大智慧。
“事不可做盡,言不可道盡,涵容以待人,恬淡以處世”,這樣的道理,這樣的處事原則,不隻須彌山的佛祖能做到,我們也能做到。
嫻靜的午後,蔽日的葡藤,舒適的躺椅,半盞香茗,一曲梵音,聞著茶香陣陣,看著光影裏透出的禪機,你會感到世間的一切煩惱瞬時化作縹緲的煙雲。正所謂:“晨鍾暮鼓警醒世間名利客,佛號經聲喚回苦海迷路人。”
其實,每個人的內心都駐守著福田,每一片福田都孕育著雲水禪心。生活中的一切道理都與禪意一脈相承,在《佛陀的下午茶》裏,禪心蓮韻般的故事與解析如清澈的山泉、和煦的清風,恬淡自然,蘊涵佛理,散發著淡淡的自然氣息。當你悠遊在字裏行間時,它已給你的心靈洗了個澡。
此書的意義不僅在於淨化你的心靈,啟迪你的思維,更能讓你在品評香茗中享受無上的菩提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