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行看流水坐看雲(1 / 1)

前言 行看流水坐看雲

佛祖釋迦牟尼來到人間的第一句話便為“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個中的意思並不是自詡為神,因為一個“我”字,不單指釋迦牟尼本身,而是指任何一個人類個體。人在宇宙中是頂天立地的,每一個人都是自己的主宰,決定著自己的命運,而不必聽命於任何人或任何超乎人的神。這便是釋迦牟尼的覺悟,也是佛教思想的智慧之處。

其實,“佛”字在印度梵文中即是“智慧、覺悟”的意思,是對無盡時空裏所包含的萬事萬物的大智大覺,是對人生和宇宙的理解和參悟。弘一大師在談到佛教時即指出:佛並不是一種迷信,而是一種解釋人生和宇宙的智慧。

千萬年來,芸芸眾生為生存而奔波勞苦,時而陷入迷惘、困惑,時而為利欲而不能自拔。即便富足,卻不能滿足;即便學識淵博,卻總有解不開的心結。這種生死之苦,欲望之孽,佛早已經看到且參透。兩千五百年前,佛陀就曾感慨:人生很苦。時光流逝,今人一如既往沉淪苦海難以自拔。而佛教以其敢於正視人生苦海、不消極不避世的思想,為人們脫離苦海,達到自由、快樂、解脫境界提供了方法。

在佛宗看來:沒有一個人可以引領我上天堂,也沒有一個人可以把我推入地獄。人們因為看不透,所以有了不能自拔的痛苦。而佛教深奧無上的智慧,可以讓人在困惑無助時,怒不可遏時,悲傷難抑時,落寞傷情時,對生命的一切變化,對宇宙的一切變遷,對內心與外界的關係,有所頓悟和釋然,從而增加自身智慧的張力,進行自我拯救和提拔。這便是佛道凜然於其他宗道思想的卓越之處。

佛道主張,人生於世,氣象要高曠,而不可疏狂;心思要縝密,而不可瑣屑;趣味要恬淡,而不可偏枯;操守要嚴明,而不可激烈。

佛家認為,眾生無異,自心即佛,平常心是道,無有高下,沒有貴賤之分。它重視發展人的自身潛能,主張自修自悟,自證自度,不盲目崇拜,篤信真我。

佛門中人追求真情真性,去偽辨假,內外一致,真我心裏。不閉眼塞聽,不妄斷曲意,光明磊落,無貪無欲,心如明鏡,意如止水,自然安詳,去惡從善,慈悲為懷。

無論是佛道思想還是佛門中人,皆以本真示人,一派“閑居無事可評論,一炷清香自得聞。睡起有茶饑有飯,行看流水坐看雲”的禪定。

本書亦是基於佛宗的無上思想,於數千年的史海之中,尋找中外得道高僧傳法言論和處世經典,覓得佛家開化眾生的智慧故事,於佛道大師的諄諄教誨之中,於珠璣智語的佛家文字之中,看到與真實人生的契合之處,從而找到跳脫於現實中種種不幸境遇的方法,為人們的心靈開拓一片淨土,使人欣悅地去感悟生命的美麗與生活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