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家庭教育不良。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最基本的生活單位,是青少年接觸的最早的群體關係,對青少年的心理產生很大的影響。青少年大部分時間均在家庭中度過,良好的家庭影響和教育,對孩子今後的心理發展將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而不良的家庭影響和教育,則可造成孩子心理上的缺陷,以後改正也很困難。馬卡連柯曾說過:“在5歲以前所做的一切,等於教育過程的90%的工作”,“這個基礎將決定他將來成為什麼樣的人,不論他將來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主要取決於你們在他5歲以前把他造就成什麼樣子。”

(二)周圍環境的不良影響

許多年輕人染毒是來自周圍的不良影響,堅決拒絕這種不良影響是唯一的選擇。否則必將釀成大禍而危害自己或他人。

社區環境也叫生活小環境。每個人都在一定的社區環境中生活,如果一個社區有一個“大煙鬼”,甚至幾個“大煙鬼”,經常與之一起活動的人就要受到熏染,特別是有不良行為和意誌薄弱的青少年,被引誘後會很快染上吸毒惡習。所以說不良的社區環境是吸毒蔓延的溫床。

案例10:

有位少女12歲時就跟母親學會了吸毒,14歲時就不得不出賣肉體以賺取母女二人吸毒所需的費用。在戒毒所裏,女兒開始醒悟,母親卻利用強製戒毒期滿的機會,騙取了女兒僅有的1000元戒毒費,一去沒有音信。毒癮纏身的這個女兒,由於不能及時得到救助,在一次毒癮發作時衝向一輛正在行駛中的出租車。雖經搶救她自殺未成,但是她的臉上卻留下了永久的疤痕。

他們在最初發現自己置身不良影響的時刻,沒有采取堅決拒絕的態度,這為日後種下了禍根。

事實上,為了自己,也為了他人,唯一的選擇就是向禁毒和戒毒機構舉報自己周圍的販毒吸毒者。

(三)吸販毒分子引誘

販毒分子為了牟取暴利,將罪惡之手伸向無辜的青少年。他們采用各種手段極力引誘、哄騙和教唆青少年吸食毒品,提供毒品、毒具和吸毒場所,傳授吸毒的方法。

因受騙上當而吸毒。青少年涉世不深,缺乏辨別是非能力,較易受騙。尤其是販毒分子為了擴大販毒市場,往往尋找青少年,引誘其吸毒。

案例11:

趙×的學習成績一向不錯,這個月又得了全市小學生征文比賽的一等獎。在市裏的《少年之友報》上發表了一篇文章,父母和老師都以他為榮。但是誰也不曾想到,竟然有人利欲熏心,誘騙趙×染上毒癮。

事情是怎樣發生的呢?

那天趙×正在家裏讀課外書,感到頭疼得十分厲害,父母都不在家,他準備自己到醫院去看病,路上正好碰到爸爸以前的老朋友黃叔叔。黃叔叔一聽趙×要去買藥,就告訴他自己有一種特效止痛藥,一用準靈,不用去醫院了。說著遞給趙×幾顆藥丸。因為是包著“糖衣”的藥,趙×高高興興地吃下,果然不覺得那麼疼了。過了兩天,趙×的牙病又發作了,他直接去找黃叔叔,要了上次吃的藥丸治病。第二天,課堂上多了一個“開小差”的學生——趙×。他覺得特別想吃黃叔叔給的那種藥,一想到它,連課也不想上了。逃學後趙×去找黃叔叔。黃叔叔似乎換了個人,冷若冰霜地說:“你想要,得拿錢買,不能白給你。”趙×無奈,拿出準備訂閱報刊的錢買了這種不知名的“高價藥。”

自此以後,趙×的“藥”癮一發不可收拾,他陸續地花完了所有的零用錢、稿費。然後開始偷家裏的錢,騙媽媽的錢。與此同時,他的成績一落再落,身體也迅速消瘦,整天無精打采。最後發展到必須重讀一年小學畢業班,因為以他當時的成績已經無法繼續上中學了。這些情形讓老師和家長焦慮不安,百思不得其解。直到爸爸發現他躲在房間裏鬼鬼祟祟地拿出一包東西,連忙追問,才明白是道貌岸然的“黃叔叔”用摻有毒品的假藥誘騙趙×吸毒,既賺了他的錢,又把他帶到了那條走向違法甚至犯罪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