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講求方正,乃為人之本?(1 / 3)

第一章 講求方正,乃為人之本

“方正做人,圓滿做事”,這是一個成功者的人生軌跡,一個人要想獲得成功,首先要學會證正做人。方正做人可以讓你在麵對誘惑時,保持清醒,方正做人可以讓你在麵對失意時,保持平靜,方正做人可以讓你在麵對欲望時,保持剛強,所以學會證正做人吧,隻有這樣,你才能在人生旅途中無往而不勝。

恪守信譽,方能立足

現實生活中,許多人把說謊、欺騙視為獲取成功的一種手段,相信說謊、欺騙會給自己帶來

好處。

一個言行誠實的人,因為自覺有正義公理為之後盾,所以能夠無愧作人,無畏縮地麵對世界。

與一個欺騙他人、沒有信用的人相比,一個誠實而有信用的人其力量要大得多。

世間不知有多少誠實的個人或機關,會在日後覺悟,欺騙的行為是不可靠的,是要失敗的。

所以即從利害上打算,誠實也是一種最好的政策。

中國人曆來把守信做為為人處世,齊家治國的基本品質,言必行,行必果。自古以來,講信

用的人受到人們的歡迎和讚頌,不講信用的人則受到人們的斥責和唾罵。在人與人的交往中

,把信用、信義看得非常重要。孔子說:“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墨子說:“誌不強者智不

達,言不信者行不果。”還有“一諾千金,一言九鼎”、“一言既出,駟馬難追”等都是強

調一個“信”字。

生活裏,才華出眾的人並不少見,甚至時會常有天才出現。但是,才華和智慧就是讓人擁有

信賴的資本麼?真正值得信賴的是人品格中的忠誠和誠實。這種品質會贏得人們的尊重,忠

誠是一個人美德中的基礎,它會通過人的行動體現出來,即正直、誠實的行為。如果人們把

他看作一個可信的人,他一定做到了誠信,言必行,行必果。因此,值得信賴是贏得人

類尊重和信任的前提。

曾子的妻子到市場上去,他的兒子哭鬧著要跟著去。曾子的妻子說:“你先回去,等回來時

,宰隻小豬給你吃。”妻子從集市上回來後,曾子要捉小豬殺給兒子吃,妻子不讓他殺,說

:“這不過是和孩兒說著玩的。”曾子說:“小孩子不可以和他說著玩,他們不懂事,全靠

學父母的樣子,聽父母的言語,現在你欺騙他,不是教他欺騙嗎?母親欺騙兒子,兒子不相

信母親,這不是教養之道。”於是殺了小豬給孩子吃。

東漢時,汝南郡的張劭和山陽郡的範式同在京城洛陽讀書,學業結束,他們分別的時候,張

劭站在路口,望著長空的大雁說:“今日一別,不知何年才能見麵……”說著,流下淚來。

範式拉著張劭的手,勸解道:“兄弟,不要傷悲。兩年後的秋天,我一定去你家拜望老人,

同你聚會。”

兩年後的秋天,張劭突然聽見長空一聲雁叫,牽動了情思,不由自言自語地說:“他快來了

。”說完趕緊回到屋裏,對母親說:“媽媽,剛才我聽見長空雁叫,範式快來了,我們準備

準備吧!”“傻孩子,山陽郡離這裏一千多裏,範式怎麼來呢?”他媽媽不相信,搖頭歎息:

“一千多裏路啊!”張劭說:“範式為人正直、誠懇、極守信用,不會不來。”老媽媽隻好

說:“好好,他會來,我去打點酒。”

約定的日期到了,範式果然風塵仆仆地趕來了。舊友重逢,親熱異常。老媽媽激動地站在一

旁直抹眼淚,感歎地說:“天下真有這麼講信用的朋友!”範式重信守諾的故事一直被後人

傳為佳話。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曾與人辯駁過關於誠信的話題。

這一天,蘇格拉底底像平常一樣,來到的雅典市場。他拉住一個過路人說道:“對不起!我

有一個問題弄不明白,向您請教。人人都說要做一個有道德的人,但道德究竟是什麼?”

那人回答說:“忠誠老實,不欺騙別人,才是有道德的。”

蘇格拉底又問:“但為什麼和敵人作戰時,我軍將領卻千方百計地去欺騙敵人呢?”

“欺騙敵人是符合道德的,但欺騙自己人就不道德了。”蘇格拉底反駁道:“當我軍被敵軍

包圍時,為了鼓舞士氣,將領就欺騙士兵說,我們的援軍已經到了,大家奮力突圍出去。結

果突圍果然成功了。這種欺騙也不道德嗎?”

那人說:“那是戰爭中出於無奈才這樣做的,日常生活中這樣做是不道德的。”

蘇格拉底又追問:“假如你的兒子生病了,又不肯吃藥,作為父親,你欺騙他說,這不是藥

,而是一種很好吃的東西,這也不道德嗎?”

那人隻好承認:“這種欺騙也是符合道德的。”

蘇格拉底又問道:“不騙人是道德的,騙人也可以說是道德的。那就是說,道德不能用騙不

騙人來說明。究竟用什麼來說明它呢?還是請你告訴我吧!”

那人想了想,說:“不知道道德就不能做到道德,知道了道德才能做到道德。”

蘇格拉底拉著那個人的手說:“您真是一個偉大的哲學家!您告訴了我關於道德的知識,使

我弄明白一個長期困惑不解的問題,我衷心地感謝您!”

戴爾?卡耐基曾經說過:“任何人的信用,如果要把它斷送了都不需要多長時間。就算你是

一個極謹慎的人,僅須偶爾忽略,偶爾因循,那麼好的名譽,便可立刻毀損。所以養成小心

謹慎的習慣,實在重要極了。”

信譽許諾是非常嚴肅的事情,對不應辦的事情或辦不到的事,千萬不能輕率應允。一旦許諾

,就要千方百計去兌現。否則,就會像老子所說的那樣:“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一

個人如果經常失信,一方麵會破壞他本人的形象,另一方麵還將影響他本人的事業。

明代《鬱離子》一書中有如下一則故事:濟陽某商人過河船沉,他拚命呼救,漁人劃船相救

。商人許諾:“你如救我,我付你100兩金子。”漁人把商人救到岸上。商人隻給了漁人80

兩金子,漁人責斥商人言而無信,商人反責漁人貪婪。漁人無言走了。後來,這商人又乘船

遇險,再次遇上漁人。漁人對旁人說:“他就是那個言而無信的人。”眾漁人停船不救,商

人淹死河中。這就是言而無信的後果。

古人崇尚仁、義、禮、智、信。信是立人之本。凡事應該以信譽為基礎,隻有具備了信譽這

一良好的資本,你才能被人信賴,才能在辦事時遊刃有餘,有更大的發揮空間。

當然誠信是有原則的。誠信要建立在與人為善的基礎上。我們在做到誠信的同時,還要警惕

,不要讓自己的誠信被別人所利用,讓自己受到傷害。

做回真正自由的自己

忠於你自己做真正自由的自己,或者說保持本來麵貌,其意義並不僅僅是說不要假裝或某人

。而是指應該完全忠實於自己內在的我——你心目中認為對的那些。

曾經有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個人帶了一些雞蛋在市場販賣,他在一張紙上寫道:“新鮮雞蛋在此銷售”。

有一個人過來對他說:“老兄,何必加‘新鮮’兩個字,難道你賣的雞蛋不新鮮嗎?”他想

一想有道理,就把“新鮮”兩字塗掉了。

不久,又有一個人對他說:“為什麼要加‘在此’呢?你不在這裏賣,還會去哪兒賣?”他也

覺得有道理,又把“在此”塗掉了。

一會兒,一個老太太過來對他說:“‘銷售’二個字是多餘的,不是賣的,難道會是送的嗎

?”他又把“銷售”擦掉了。

這時來了一個人,對他說:“你真是多此一舉,大家一看就知道是雞蛋,何必寫上‘雞蛋’

兩個字呢?”

結果所有的字全都塗掉了,他所賣的雞蛋,也不如以前的多了。

英國戲劇家莎士比亞說:當忠於你自己!忠於自己,人生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

好萊塢一位名製片人戈德溫,他並沒有在哈佛或牛津等名版大學讀過書,他所受的正規教育

,隻是白天在工廠做工,晚上進夜校所念到的那麼一點點。雖然他自己並不是一個研究莎士

比亞的學者,可是他常常覺得上麵引證的那句話,可能是趨向成功的最健全的指路牌

。

他在好萊塢呆了許多年。見過許多想試一試目前大家喜歡的電影風格的男女明星,想抄襲他

人風格的導演,想模仿那些成名劇作家的編劇家,以及許多想放棄自己的風格而學人家的人

們,他最終給他們的最基本忠告是:“盡量表現你自己!”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人的內趨力在心理層麵主要是認知力,情感力和意誌力。人在這種內

趨力和活動中相應產生三種心理需要,即認知需要、情感需要和道德需要。知、意、情是和

人外在追求的三種理想境界真、善、美一一對應的,所以人的認知需要、道德需要和情感需

要主要表現為人對真、善、美的追求。人生可以平凡的度過,也可以不平凡的生活,每個人

都不一樣,每個人的標準也不一樣,你的成功在人家的眼裏也許就是一文不值,感覺自己成

功了就對了。

其實,隻有做好自己就夠了,刻意模仿別人,往往事得其反。

大家都知道東施效顰的故事。古時候,越國有兩個女子,一個長得很美,叫西施,一個長得

很醜,叫東施。東施很羨慕西施的美麗,就時時模仿西施的一舉一動。有一天,西施犯了心

口疼的病,走在大街上,用手捂住胸口,雙眉緊皺。東施一見,以為西施這樣就是美,於是

也學著她的樣子在大街上走來走去,可是街上行人見了她的這個樣子,嚇得東躲西藏,不敢

去看她。其實東施的出發點是好的,她是想學好,想變美,但她忘卻了什麼是美,什麼是醜

。但她不明白什麼是表麵美,什麼是內在美,如何發掘自身優勢展示自身美,做真正的自己

。

無獨有偶,《莊子?秋水》中也有類似的一個故事。燕國壽陵地方有一位少年,這位壽陵少年

不愁吃不愁穿,論長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經常無緣無故地感到事事

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飯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見什

麼學什麼,學一樣丟一樣,雖然花樣翻新,卻始終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該是什麼模

樣。家裏的人勸他改一改這個毛病,他以為是家裏人管得太多。親戚、鄰居們,說他是狗熊

掰棒子,他也根本聽不進去。日久天長,他竟懷疑自己該不該這樣走路,越看越覺得自己走

路的姿勢太笨,太醜了。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幾個人說說笑笑,隻聽得有人說邯鄲人走路

姿勢那叫美。他一聽,對上了心病,急忙走上前去,想打聽個明白。不料想,那幾個人看見

他,一陣大笑之後揚長而去。邯鄲人走路的姿勢究竟怎樣美呢?他怎麼也想象不出來,這成

了他的心病。終於有一天,他瞞著家人,跑到遙遠的邯鄲學走路去了。一到邯鄲,他感到處

處新鮮,簡直令人眼花繚亂。看到小孩走路,他覺得活潑、美,學;看見老人走路,他覺得

穩重,學;看到婦女走路,搖擺多姿,學。就這樣,不過半月光景,他連走路也不會了,路

費也花光了,隻好爬著回去了。成語“邯鄲學步”,比喻生搬硬套,機械地模仿別人,不但

學不到別人的長處,反而會把自己的優點和本領也丟掉。

其實,大多時候我們隻要做自己就好,讓自己的心自由,讓自己的人生在快樂中度過。

忠於自己就是忠於成功。

慎獨自省

“慎獨”二字,顧名思義,“慎”其“獨”者也。《禮記?中庸》上說:“莫見乎隱,莫顯

乎微,故君子慎其獨者也。”《禮記?大學》中說:“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也

是說的在獨處獨居的時候要能夠“獨行不愧影,獨寢不愧衾”。曾子“吾日三省吾身”同樣

具有慎其獨處的含義。

所謂“慎獨”,漢代經學大師鄭玄的解釋是:“慎獨者,慎其閉居之所為。”也就是在一個

人的時候,仍然按照道德原則行事,不做任何有損道德品質的事。

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也說:“要留心,即使當你獨自一人時,也不要說壞話或做壞事,

而要學得在你自己麵前比在別人麵前更知恥。”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人活在世上,誰都難免有這樣或那樣的缺點和錯誤,誰都難免有醜陋

的一麵。羅曼?羅蘭說:“在你要戰勝外來的敵人之前,先得戰勝你自己內在的敵人;你不

必害怕沉淪與墮落,隻請你能不斷地自拔與更新。”

每一種才能都有與之相對應的缺陷,如果不克服這種缺陷,這種才能就不能得到很好的發揮

。一般來說,克服這種缺陷有很多方法,最重要的就是多加小心。應該看準究竟是什麼樣的

缺陷,死死地盯住,就像你的對手尋找你的毛病那樣。要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就必須學會

“三省吾身”,克服自己主要的缺陷。主要的缺陷被克服了,其他的不足就會很快克服。

盧梭在少年時曾經將自己極不光彩的盜竊行為轉嫁在一個女仆的身上,致使這位無辜的少女

蒙冤受屈,成功後盧梭為這件事陷入痛苦的回憶中。他說:“在我苦惱得睡不著的時候,便

看到這個可憐的姑娘前來譴責我的罪行,好像這個罪行是昨天才犯的。”

盧梭在他的名著《懺悔錄》中對自己做了嚴肅而深刻的批判。他敢把這件醜事公諸世人,顯示

了他徹底反省的坦蕩胸懷和不同凡響的偉大人格。

伊索寓言裏有這樣一則故事:

一個哲學家在海邊看見一艘船遇難,船上的人全部淹死了。他便抱怨上帝不公,為了一個罪

惡的人偶爾乘這艘船,竟讓全船無辜的人都死去。正當他深深的沉思時,他覺得自己被一大

群螞蟻圍住了。原來哲學家站在螞蟻窩旁了。有一隻螞蟻爬到他腳上,咬了他一口。他立刻

用腳將這些螞蟻全踩死了。

這時,赫耳墨斯出來了,他用棍子敲打著哲學家的頭說:“你自己也和上帝一樣,如此對待

眾多可憐的螞蟻。你又怎麼能做判斷天道的人呢?”

有的時候看不見的,並不代表不存在。

君子的高貴品質往往在於其嚴於律己,尤其是在獨處的時候。《鹹寧縣誌》記載了“不畏人

知畏己知”的故事。

清雍正年間,有個叫葉存仁的人,先後在淮陽、浙江、安徽、河南等地做官,曆時30餘載,

毫不苟取。一次,在他離任時,僚屬們派船送行,然而船隻遲遲不啟程,直到明月高掛才見

劃來一葉小舟。原來是僚屬為他送來臨別饋贈,為避人耳目,特地深夜送來。他們以為葉存

仁平時不收受禮物,是怕別人知曉出麻煩,而此刻夜深人靜,四周無人,肯定會收下。葉存

仁看到這番情景,便叫隨從備好文房四寶,即興書詩一首,詩雲:“月白清風夜半時,扁舟

相送故遲遲。感君情重還君贈,不畏人知畏己知。”接著,將禮物“完壁歸趙”了。

孔子說:“躬身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意思是多責備自己,少責備別人,怨恨就不會

來了。

《三國演義》第六十二回中,寫了龐統輔佐劉備進軍西川時出現的一段小插曲——劉備設宴

勞軍,酒酣之際,劉、龐言語不和,劉備發怒,責問並驅趕龐統:“汝言何不合道理?可速

退!”夜半酒醒,劉備想起自己所說的話,大悔,次早穿衣升堂,請龐統謝罪曰:“昨日酒

醉,言語觸犯,幸勿掛懷。”龐統談笑自若。玄德曰:“昨日之言,惟吾有失。”龐統曰:

“君臣俱失,何獨主公。”玄德亦大笑,其樂如初。

本來,酒醉失言,雖然不好,但也算不得什麼大錯。劉備事後卻一再自責,這是他自省的結

果。

正直的人不會將錯誤掩蓋,也絕不會打腫臉充胖子,他們會時時的反省,不斷自我完善。

反省是一種心理活動的反芻與回饋。它是把當局者變成一個旁觀者,他自己把自己變成一個審

視的對象,站在另外一個人的立場、角度來觀察自己,評判自己。

《中庸?天命章》裏有這樣的話:

在幽暗的地方,大家不曾見到隱藏著的事端,我的心裏已顯著地體察到了。當細微的事情,

大家不曾察覺的時候,我的心中已顯現出來了。所以君子獨處的時候更加要謹慎小心,不使

不正當的欲望潛滋暗長。

一個人是否具有反省能力對其為人很重要。反省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和機緣。它在任何人

身上,都會發生大效用。因為反省所帶來的不隻是智慧,更是夜以繼日的精進態度和前所未

有的幹勁。當你克服了你的主要缺陷,你就會成為一個更強大的人。

孔子說:“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自省也。”意思是遇到品德高尚的人便要向他看齊;看

見不賢的人,便要自省有沒有同他類似的行為。孔子的學生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為

人謀而不貴乎?與朋友交不信乎?傳不習乎?”就是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這一天做過的事

,是否盡心竭力了?同朋友交往,是否誠實了?教師教授的知識是否複習了?朱熹說:“日省

其身,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在社會生活中,人與人之間免不了發生矛盾或產生隔閡。如果與鄰居、同事或朋友鬧了別扭

,隻去想對方的短處,會越想越覺得自己有理,越想越覺得委屈,因而越想越生氣,關係必

然越弄越僵。如果“三省吾身”,找一下自己的缺欠,就不難獲得解決問題的鑰匙。

一個人有缺點和過失是難免的,隻要改正,就會進步。但是,往往有這樣的情況:自己對別

人的缺點,哪怕很小,也看得很清楚;而對自己的毛病卻不易看到,甚至有時把自己的短處

誤認為是自己的長處。一個人的缺點和過失,不僅有害於自己,也會影響到他人。發現自己

的缺點和過失,除了虛心聽取別人的忠告、接受別人的批評外,還要三省吾身,也就是經常自省,這是行之有

效的好辦法。

執著走自己的路

人們都向往自己成為天才或者偉人,但是,偉人隻是人類中的極少一部分,他們的偉大是相

對於平凡而言的。實際生活中,大多數人隻局限在一定的活動範圍之內,從人群中脫穎而出

,成為偉人的幾率是微乎其微的。但是,做一個正直誠實、光明磊落的人,最大限度地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