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咎第十五:立足長遠,謹言慎行無失誤
酒宴誤區:酒醉為何事不成
常言道,“無酒不成禮義”,在酒席上趁著酒勁套近乎,相互之間也能敞開心扉,很多難辦的事都能夠在酒席上順利解決。但是酒席中我們也要注意一些禁忌,隻有這樣才能夠順利達成目的,否則就會適得其反。
首先,我們在酒桌上要注意尊重客人。千萬不可拿自己的主張去左右客人,否則,一招走錯,全盤皆輸。
孫建國是個性格豪爽的北方人,酒量又大,號稱“津巴布韋”(斤把不違),最近又被委任為公司副總,應酬自然就多了,喝酒更是常事。在和國內客商的合作中,他的這個特長被發揮得淋漓盡致,而且“酒醉事成”。
8月份,幾位外商來考察合作事宜。在歡迎晚宴上他就充分利用自己的“特長”,不停地勸酒,一會兒來一句“感情深一口悶(幹)”,一會兒又來一句“飲酒不醉非君子”,幾位老外很快就“歇菜”了。
第二天一早,孫建國美美地準備好了合同書,就等外商大筆一揮了。但就在第二天上午,外商們竟然直接回國了。
千萬記住:在西方禮儀裏,喝酒的時候沒有吆五喝六以及勸酒等我們認為熱鬧的場麵,他們喝酒更多的成分是在品酒,而且認為勸酒、灌酒是失禮的,是不尊重對方的表現。誰還願意和不尊重自己的人合作?另外,酒場如戰場,在就酒宴中一定要握住自己,否則,無意之間就會給自己帶來巨大的損失。
李先生是個暴發戶,手邊多的是現金、不動產,羅先生是個成天四處調資金、開支票的貿易商。在商場上,人人都知道李先生喜歡泡酒家、舞廳,於是,找了一個借口,羅先生特意安排了一次宴會,請李先生大駕光臨,當然,地點選在某某大酒家。
酒過三巡,李先生已有幾分醉意了,於是羅先生開始自吹自擂地胡侃自己的公司是如何有發展、有前途,末了還來一句“隻是少了一點資金,如李先生能鼎力相助的話……”這時候,李先生身邊的女秘書也張開甜甜的櫻桃小嘴,一人一句:“是呀!羅先生是青年才俊喲!誰不知道他是苦幹實幹的人?李董事長啊,500萬對你不過是九牛一毛而已,提拔提拔後生嘛!”
好了,迷湯一灌,醺醺然、飄飄然,李先生便糊裏糊塗地贈出500萬。
這隻是個司空見慣的小騙術,在這些場所,不知還有多少罪惡之事,不斷在上演著。所以說,在這等地方交際應酬,能不“眾人皆醉我獨醒”嗎?還是學學古人“唯酒無量不及亂”,保持適度的清醒吧!
酒當善用。它既可以為你營造一片光明,又可以把你毀於一旦,酒場如戰場。所以一定要注意分寸,要“善飲成事”,不能“貪杯壞事”。
效能法則
酒是我們交往和辦事的催化劑,可以增進感情,消除隔閡,但也有副作用,如果把握不好就會適得其反,要順利把事辦成,就不能不注意。
說話誤區:逢人隻說三分話,口不擇言必遭患
說話比做文章難,做文章可以細細推敲,再三訂正,說話則不然,一言既出,駟馬難追,說出去的話潑出去的水,所以,當你與人說話時,應該要特別謹慎。
在某一次宴會上,某人向鄰座的太太講起了某局長的秘密,同時表現出對那位局長低劣伎倆的大為不滿,並大大地說了一堆泄恨的話。
直到後來,那位太太才問他道:“先生,你認識我是誰嗎?”
“很抱歉,我忘了請教您貴姓。”他回答道。
“我是你說的那位局長的夫人!”
這位先生窘住了,但隔了一會兒,他卻鎮靜地問道:
“那麼,你認識我嗎?”
“不認識。”那位太太搖頭作答。
“哦,還好,還好!”那人這才如釋重負地說道。
顯然,那個先生就犯了不分對象說話的毛病,幸虧那位太太不認識他,否則,不僅現場非常尷尬,還可能因說局長的壞話,而耽誤自己的前程。
古時,在一富人舉行的一次壽宴上,客人同說“壽”字酒令。一人說“壽高彭祖”,一人說“壽比南山”,一人卻說:“受福如受罪”。眾客道:“這話太不吉祥了,且‘受’字也不是‘壽’字,該罰酒三杯,另說好的。”這人喝了酒,又說道:“壽夭莫非命。”眾人大怒地說:“生日壽誕,豈可說此不吉利話。”這人自悔道:“該死了,該死了。”
同事發了獎金請人吃飯就差一人未到。主人等焦急了,自言自語道:“咳,該來的還沒來。”一客人聽了,心中不快:“這麼說,我就是不該來的了?”站起身走了。主人著急,說:“不該走的又走了。”另一客人也不高興了:“難道我就是那該走又賴著不走的?”一生氣,告辭走了。主人苦笑著對剩下的一位客人說:“他們誤會了,其實我不是說他們……”最後一位客人想:“不說他們就是我了。”主人的話未完,最後一位客人也拜拜了。
“害人的舌頭比魔鬼還厲害……上帝仁慈為情,特地在舌頭外麵築起一排牙齒,兩片嘴唇,好讓人們在開口講話之前多加考慮”,意思是說我們在說話之前要多加謹慎,要負責任,不能出口傷人,損害別人。
中國有句俗話說:“言多必失。”它的意思是,一個人總是信口開河地說話,說得多了,言語中就自然而然地會暴露出太多私人的東西。例如你對事物的態度,對事態發展的看法,你今後的打算,等等,會從言語中不經意地暴露出來,被你的對手所掌握,從而製定出相應的策略來戰勝你。而且,你的話多了,其中自然會牽扯到其他人。由於所處的環境不同,人的心理感受不同,而同一句話由於地點不同、時間不同,所表達的情感也會大相徑庭,別人在傳話的過程中也難免會加入他個人的主觀理解,等到你談的內容被談話對象收到時,可能已經不是原來的話,麵目全非勢必造成誤解、隔閡。
效能法則
“害人的舌頭比魔鬼還厲害”,說話比做文章難,做文章可以細細推敲,再三訂正,說話則不然,一言既出,駟馬難追,說出去的話潑出去的水,所以,當你與人說話時,應該要特別謹慎。
處世誤區:辦事為自己準備好退路
有些事情,一旦辦了,可能就違法、違情、違理,使自己或別人遭受名譽、經濟或地位的損害。這個時候我們就要講究策略和藝術,既能夠不辦,同時,還可以保全自己的利益。
東漢時期,光武帝的女兒湖陽公主新寡,光武帝想給女兒再選附馬爺,於是就和她一塊兒議論朝廷大臣,暗暗地觀察公主的心意。後來,公主說:“宗弘的風度、容貌、品德、才幹,大臣們誰都比不上……”光武帝聽說後就有意要促成這門親事。過了不多久,宗弘就被光武帝召見,光武帝叫湖陽公主坐在屏風後麵,然後光武帝帶有暗示性地對宗弘說:“諺語雲:‘顯貴換知交,發財易新妻’,這是人之常情吧?”宗弘說:“古語說,‘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共患難的妻子是不應該被趕出家門的。”光武帝聽完後轉頭對屏風後麵的公主說:“事情不順利啊!”
很顯然,這件事屬於不該辦的事,因為臣子宗弘有妻室,湖陽公主顯然是屬於“第三者插足”。如果皇帝辦成了這件事,雖然在當時不屬違法行為,但卻是違背情理的。當然皇帝也知道,所以就事先為自己留有退路,借用“貴易知,富易妻”來表達,宗弘以“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來回應。既保住了皇上的麵子,也順利地推脫了事情。
所以,當有人違背你的人格信念而托你辦事時,你也絕不能貪圖一時之利,而不負責任地答應他、縱容他,一定要慎重考慮可能引起的後果。如果有人想整治別人,編造假的事實,求你出麵作偽證,或者有人想讓你同他一起幹違法亂紀的勾當,如果你不想與其同流合汙,就應有勇氣拒絕這類無理的要求。
另外,在辦事情時,既要考慮到成功的一麵,也要考慮到有失敗的可能,兩者兼顧,方能周全。在欲進未進之時,應該認真地想一想,萬一不成怎麼辦?以便及早地為自己留一條退路。
清朝乾隆年間紀曉嵐在任左都禦史時,員外郎海升的妻子吳雅氏死於非命,海升的內弟貴寧,狀告海升將他姐姐毆打致死。海升卻說吳雅氏是自縊而亡。案子越鬧越大,難以做出決斷。步軍統領衙門處理不了,又交到了刑部。經刑部審理,仍沒有結果。原因是吳雅氏之弟貴寧,以姐姐並非自縊,不肯畫供。
後來,經刑部奏請皇上,特派朝中大員複檢。
這個案子本來不複雜,但由於海升是大學士兼軍機大臣阿桂的親戚,審理官員怕得罪阿桂,就有意包庇,判吳雅氏為自縊,給海升開脫罪責。沒想到貴寧不依不饒,不斷上告,驚動了皇上。皇上派左都禦史紀曉嵐,會同刑部侍郎景祿、杜玉林、帶同禦史崇泰、鄭徵和東刑部資深已久、熟悉刑名的慶興等人,前去開棺檢驗。
紀曉嵐接了這樁案子,也感到很頭痛。不是他沒有斷案的能力,而是因為牽扯到阿桂與和珅。他倆都是大學士兼軍機大臣,並且兩人有矛盾,長期明爭暗鬥。這海升是阿桂的親戚,原判又逢迎阿桂,紀曉嵐敢推翻嗎?而貴寧這邊,告不贏不肯罷休,何以有如此膽量,實際是得到了和珅的暗中支持。和珅的目的何在?是想借機整掉位居他上頭的軍機首席大臣阿桂。而和珅與紀曉嵐積怨又深,紀曉嵐若是斷案向著阿桂,和砷能不借機整他一下嗎?
打開棺材,紀曉嵐等人一同驗看。看來看去,紀曉嵐看死屍並無縊死的痕跡,心中明白,口中不說,他要先看看大家的意見。
景祿、杜玉林、崇泰、鄭徵、慶興等人,都說脖子上有傷痕,顯然是縊死的。這下紀曉嵐有了主意,於是說道:“我是短視眼,有無傷痕也看不太清,似有也似無,既然諸公看得清楚,那就這麼定吧。”於是,紀曉嵐與差來驗屍的官員,一同簽名具奏:“公同檢驗傷痕,實係縊死”。這下更把貴寧激怒了。他這次連步軍統領衙門、刑部、都察院一塊兒告,說因為海升是阿桂的親戚,這些官員有意袒護,徇私舞弊,斷案不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