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的麵前放上幾張紙牌,讓你從中任選一張。這張牌將代表你的好運,而你隻有一次選擇機會。你會選擇哪一張?很多人都玩過這個遊戲,其中第一張和最後一張牌常常是無人問津。
為什麼呢?因為我們內心對第一和最後都有些抗拒。這種心理在考試過程中表現得最為明顯:有很多道選擇題你都不會做,隻能在四個答案之中隨意選一個,等到答完所有題目,你會發現自己選擇B和C的幾率遠遠超過選擇A和D的。
這就是生活中的“三分之一效應”,是一種決策中的心理偏差。有專家做過實驗,同時給出三個一樣的蘋果,可是選擇中間那個蘋果的人要遠遠大於選擇兩邊的。同樣的道理,如果有三個人供人們來選擇,那麼中間的人肯定是最受歡迎的。可是這對於中間的人來說卻未必就是好事,選擇的幾率越高,當事者的心裏越迷茫,這就是所謂的“看花眼”的現象。
柏拉圖曾經問蘇格拉底:“什麼才是真正的愛情?”
蘇格拉底說:“你去麥田裏,找一個最大最好的麥穗摘回來,但是你要記住,你隻有一次機會。”
柏拉圖覺得這件事情簡直太容易了,麥田裏到處是麥穗,隨便找找,就能很好地完成任務。可是,他在麥田裏轉悠了一上午,也沒能找到合適的,最後隻好兩手空空地回來了。
“沒有嗎?”蘇格拉底問。
“不,有很多。有的看起來不錯,但是我不知道後麵還會不會遇到更好的,所以就繼續尋找。我想,我隻有這一次機會,不能浪費了,一定要等到最好的一個。可是,等我走到盡頭的時候,發現後麵見到的麥穗還不如開始的那些好。所以,我寧可空手回來,也不願意再去采摘並不符合自己心意的。”
“這就是愛情。”蘇格拉底說。
雖然麥田裏有很多麥穗,可是很多人到最後依然會兩手空空,找不到最合適的那一個。人們都想在這塊麥田裏發現最好的一個,可是往往是到了最後,才發現最好的那一個,早就被我們錯過了。
女人對待愛情,就如同柏拉圖對待麥田。
有人曾經針對剩女的群體做過相關的調查,發現在2000人中,曾經被人追求過,可是自己覺得對方不稱心的占76%;自己看上了對方,而對方看不上自己的,占8%;覺得對方不錯,但由於還有其他對象可供選擇而挑“花眼”的占14%;其他占2%。在“三分之一效應”的作用下,大部分女人拒絕了最初的愛情,她們相信以後會遇到更好的;可是等到了年紀漸漸大了才猛然發現,歲月已經將她們推進了“剩女”的行列,讓她們逐漸喪失了愛情的主動權。結果,當同齡女人大都已經成為媽媽的時候,她們依然徘徊在愛情的門外。
30,這個數字給了那些活在幻想世界裏的女人“致命”的一擊。浪漫不再,憧憬不再,甚至連她們自己也開始懷疑是否還能得到愛情。有的人覺得自己的境遇也不過如此,即使是再優秀,也終究逃脫不了嫁人的命運,所以她們公然放棄對愛情的追求,征婚啟事上隻寫了兩個條件:“男的;活的。”有的人幹脆打出了“不婚主義”的王牌,大有感慨地說:“男人就如同飛機失事時的降落傘,如果那一刻他不在,那麼以後也沒有在的必要了。”還有的人曾經因愛而受傷,愛得銘心,傷得刻骨,以至於若幹年之後依然固執地舔舐心中的傷口……
剩女的情感世界,就這麼充滿著無奈、悲觀、疼痛和失望。可是愛情的世界並非如此,隻要敢於追求,總會有一朵浪漫的奇葩,綻放在剩女的生活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