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sson 1:希拉裏·克林頓——“我來了,為勝利而來”(1 / 3)

Lesson 1:希拉裏·克林頓——“我來了,為勝利而來”

有人說,她是一位勇敢的妻子、一位性感的女人、一位充滿智慧的女強人。也有人說,她是一個虛偽狡詐、老於世故和政治伎倆的女人。但無論是誰都不得不折服於她的公眾影響力。她便是美國第42任總統克林頓的妻子、今日的美國國務卿——希拉裏·克林頓。

生活沒有彩排的機會,你要演好每一場戲

希拉裏這個慢慢成長的芝加哥女孩,從小就不甘心在平庸中自我埋沒。為了演好人生的每一場戲,無論對學習還是對工作她總是投以十二分的熱情,積極應對。她曾說過:“生活沒有彩排的機會,你將不得不即興發揮,演好每一場戲。唯一可以做的準備是你們也已做過的那些事情:受盡可能好的教育,不斷從文學、《聖經》和曆史中吸收知識,盡力去了解人類的經驗。這樣你才會有真正明確的路標,引導你朝著正確的抉擇前進。”

的確,為了實現更高的目標,她一直都在積極地準備著、努力著。在帕克裏奇讀中學時,她在學習和各種活動中就是一位強有力的競爭對手,她非常努力,不僅為了上光榮榜,還為了在班級舞會委員會、“文化價值”委員會和學生會中贏得一席之地。

在有些同學眼裏,她似乎過於強勢,但是所有人都一致認為,她是班裏最成熟、最積極的一分子,並以精明強幹而聞名。

上大學後,她變得更繁忙。她不想像其他女生由於思念遠方男友或在校園內又會而浪費時光,除了約會和正常的娛樂、社交活動,她還有更為重要的事情要做。她得負責許多的學生活動,從學生自治會、校報到各種俱樂部。二年級快結束時,她就開始競選學生會主席一職。最後,她順利當選了,為了適應這個新的角色,她還選擇用整個夏天來調整自己。

她堅信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裏,隻要你積極主動地去爭取,就一定能得償所願。畢業典禮上,她利用演講的機會,讓自己名聲四揚,並開始受到全國新聞界的注意。

雖然有人批評她過於強勢、愛出風頭,但是她積極進取之心卻值得每一個女人學習。現代社會競爭激烈,女人們要想取得成功,擁有一席之地,就必須積極進取,主動出擊,這樣才能演好人生的每一場戲。西方有句諺語:“你看見主動自覺的人了嗎?他必定站在君王的身邊。”事實也證明,主動進取的人才可以獲得更多成功的機會,有效推動事情的辦成。

美國的鐵路郵遞員,曾經是用陳舊的方法分發信件。大部分信件都是郵遞員憑不太準確的記憶挑選後發送的,因此,許多信件往往會因為記憶出現差錯而耽誤幾天甚至幾個星期。可是,西奧多·韋爾並沒有被動地應對這份工作,而是積極主動地去尋找新辦法來分發信件。他發明了一種把寄往某一地點的信件統一彙集起來的方法。就是這一件看起來很簡單的事,成了他一生中意義最為深遠的事情。他的圖表和計劃引起了上司的廣泛注意。很快,他獲得了升遷的機會。5年以後,他成了鐵路郵政總局的副局長,不久又被升為局長,從此踏上了通向美國電話電報公司總經理職位的路途。

積極主動地對待自己的人生,演好人生的每一場戲——這就是韋爾,也是希拉裏獲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但是,看看我們的周圍,存在 “這是老板的,我隻是打工妹,做得再多、再出色,得好處的還是老板,與我沒什麼關係”想法的女人多如牛毛。她們像“按鈕”一樣,撥那動那,天天按部就班,缺乏活力與主動性。觀察一下你也會發現,這種人一生都在最底層打工,成功從來都與她們無緣。

成功的機會是不會白白降臨的,不管你做什麼,不懂得積極主動地去爭取,就隻會和機會擦肩而過。如果你總是把人生當做彩排的演練場所,得過且過,那麼你永遠也無法達到你想要的成功。隻有像希拉裏一樣積極主動地去爭取人生的每一次機遇,演好每一場戲,你才能“步步高升”。

敢於去“拚”,權利也美麗

1998年秋天,希拉裏開始考慮競選紐約州參議員,但她還必須等待。首先,如同她一貫做的那樣,不得不在克林頓下台之後重新進行自我包裝。希拉裏全身心地投入到了馬不停蹄的競選活動中去,以便在國會中期選舉中為岌岌可危的民主黨贏得一個席位。她開始周遊美國,足跡遍及全美20個州,參加了大約50場募捐會議,在34場群眾集會上發表演說,募得了成百上千萬美元。這看起來有點瘋狂,但卻是英雄般的瘋狂。

這就是希拉裏,從來不懼怕暴露自己對於政治權力的野心,她不僅敢想,還敢於去“拚”,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夢想,她就像一位勇士一樣,全力以赴,勇往直前,這種做事精神是值得每一個女人學習的。

現實生活中,也有很多像希拉裏一樣躊躇滿誌,不甘於平庸的女人,但是真正能實現心中遠大理想的女人卻寥寥無幾。究其原因就是因為少了這種勇士般的精神,大多數女人在理想麵前總是猶猶豫豫,對失敗惶恐不安,於是,漸漸養成了懦弱、猶豫、害怕承擔責任、不思進取、不敢拚搏的心理意識和習慣,這些裹足不前的意識漸漸地捆綁住她們,讓她們陷在自我的套子裏無力自拔,久而久之,也就失去了拚搏向前的熱情,再也奮發不起來了。其實過多的顧慮是沒有必要的,人本身就具有巨大的潛能,隻要你敢想、敢拚,大膽地向前衝,你就會發現,原來事情並沒有自己想象的那樣可怕,成功的大門是向所有人敞開的。

1967年夏天,美國跳水運動員喬妮·埃裏克森在一次跳水事故中身負重傷,除了脖子之外,全身癱瘓。

喬妮哭了,她躺在病床上徹夜難眠,她怎麼也擺脫不了那場噩夢,為什麼跳板會滑?為什麼她會恰好在那時跳下?不論家人和親友如何安慰她,她總認為命運對她實在不公。出院後,她叫家人把她推到跳水池旁。她注視著那盈盈的水波,仰望那高高的跳台。她,再也不能站立在那潔白的跳板上了,那盈盈的水波再也不會濺起朵朵美麗的水花擁抱她了。她又掩麵哭了起來。從此她被迫結束了自己的跳水生涯,離開了那條通向跳水冠軍領獎台的路。

她曾經絕望過。但現在,她拒絕了死神的召喚,開始冷靜思索人生的意義和生命的價值。

她借來許多介紹前人如何成才的書籍,一本一本認真地讀了起來。

她雖然視力完好,但讀書也是很艱難的,隻能靠嘴銜根小竹片去翻書,勞累、傷痛常常迫使她停下來。休息片刻後,她又堅持讀下去。通過大量的閱讀,她終於領悟到:我是殘了,但許多人殘了之後,卻在另外一條道路上獲得了成功,他們有的成了作家,有的創造了盲文,有的創造出美妙的音樂,我為什麼不能?於是,她想起自己中學時代曾喜歡畫畫。我為什麼不能在畫畫上有所成就呢?這位纖弱的姑娘變得堅強起來了,變得自信起來了。她撿起了中學時代曾經用過的畫筆,用嘴銜著,練習開了。

這是一個多麼艱辛的過程啊。用嘴畫畫,她的家人連聽也未曾聽說過。

他們怕她不成功而傷心,紛紛勸阻她:“喬妮,別那麼死心眼了,哪有用嘴畫畫的,我們會養活你的。”可是,他們的話反而激起了她學畫的決心。“我怎麼能讓家人一輩子養著我呢?”她更加刻苦了,常常累得頭暈目眩,甚至有時委屈的淚水把畫紙也淋濕了。為了積累素材,她還常常乘車外出,拜訪藝術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