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要求完美的人,自己身上也有瑕疵。完美是一件美好的事物,有了它,那些知道自己有缺點的人會感到慚愧,也會更加努力,以使自己成為完美的人。但是,完美也是一件可怕的事物,如果你每做一件事都要求務必完美無缺,便會因心理負擔的增加而不快樂,要知道,人生的各種不幸皆由追求完美而導致。
完美是一座心中的寶塔,你可以在心中向往它、塑造它、讚美它,但切不可把它當做一種現實存在。心中向往完美,同時也知道現在的自己是多麼珍貴,人生就會少很多煩惱,多一些快樂。
韜光養晦,留得青山在
小田原之戰後,豐臣秀吉要求家康從經營多年的岡崎城移居到荒涼的江戶,德川家康欣然接受了這個命令。然而德川的家臣們非常不能理解,他們義憤填膺,甚至鼓動家康與豐臣秀吉一戰。在德川家康召集家臣聚集的會議上,不少家臣怒形於色,認為:“既然有百萬石的俸祿,還有什麼事不能辦成?”意思是即使跟豐臣秀吉刀槍相見,也未必沒有勝算。別的家臣則要求德川家康務必言明,為什麼要接受豐臣秀吉的無理要求。眼看著如若再保持沉默,家臣們就無法繼續同心同德,與自己保持一致,德川家康終於吐露了自己的心聲:“我這麼做,是未來將來取得天下!”
德川家康的心思是這樣的:在豐臣秀吉統一日本之後,他基本上放棄了謀取天下的意圖,打算對秀吉言聽計從。然而豐臣秀吉的性情,又讓他重新萌發奪取天下之意。因為豐臣秀吉統一天下之後,會立刻出兵朝鮮,然而朝鮮的背後有中國的支持,豐臣秀吉不可能取勝。如果朝鮮之戰爆發後,德川家康身處日本西部,會被派為攻打朝鮮的急先鋒,而如果豐臣秀吉在朝鮮敗北,德川方作為前鋒,肯定會屍骨無存。到了那個時候,日本會重新陷入諸侯混戰的狀態之中,誰來治理天下呢?所以必須從西部遷移,以避開首當其衝的危險。
豐臣秀吉要求德川家康移居江戶城,本來是想浪費家康的財力,反而正中德川家康下懷,他趁機可以建造城池、平複小田原餘眾為由,向秀吉報告自己無法分身,從而避免出兵朝鮮。如此保存自己的實力,等待豐臣秀吉在朝鮮之戰中消耗自己的實力,彼消此長,再圖後舉。德川家康說,這是豐臣秀吉給他挑選的道路。別人本來是惡意,但是能從惡意中發現“好意”來,然後故作糊塗,假意順從,以此保存和壯大自己,這是德川家康的智慧之一。
裝瘋賣傻,被許多人奉為韜光養晦的有效方略,並屢試不爽。處在人生劣勢的情形之下,不妨使用之。孫臏是戰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與龐涓一起拜鬼穀子為師,但在才智方麵超過龐涓。鬼穀子因孫臏單純質樸,對他厚待一層,偷偷地將孫臏先人孫武所著兵書《十三篇》傳授給他。
龐涓當了魏國大將,孫臏到他那裏去做事,龐涓才知道孫臏在老師那裏另有所得,更加嫉恨孫臏。他在魏惠王麵前誣告孫臏裏通外國,並請魏惠王對孫臏施以刖刑。孫臏的兩塊膝蓋骨被剔去,無法逃跑。而後龐涓把孫臏關在一個秘密的地方,表麵上大獻殷勤,好吃好喝地供養。孫臏不知就裏,還對龐涓感激涕零。龐涓乘機索要《孫子兵法》這本書。孫臏因無抄錄手本,隻依稀記得一些,龐涓就弄來木簡,讓他抄錄。龐涓準備在孫臏完成之後,斷絕食物供給,把他餓死。但是,龐涓派來侍候孫臏的童仆偷偷把龐涓的陰謀詭計告訴了孫臏,孫臏才恍然大悟。
孫臏是一個有著遠大抱負的軍事謀略家,他立即想出了一條脫身之計。當天晚上,孫臏就偽裝成得了瘋病的樣子,一會兒號啕大哭,一會兒嬉皮笑臉,作出各種傻相,或唾沫橫流,或顛三倒四,又把抄好的書簡翻出來燒掉。龐涓懷疑他裝瘋賣傻,派人把他扔進糞坑裏,弄得滿身汙穢。孫臏在糞坑裏爬行,顯出毫不在意的樣子。龐涓又讓人獻上酒食,欺騙他說:“吃吧,相國不知道。”孫臏怒目而視,罵不絕口,說:“你們想毒死我嗎?”隨手把食物倒在地上。龐涓讓人拿來土塊或汙物,孫臏反而當成好東西抓來吃。龐涓由此相信孫臏確實是精神失常了,疑心稍有解除。
此時,墨翟的弟子禽滑厘把他在魏國所見的孫臏的情況全部告訴了齊國相國鄒忌,鄒忌又轉告了齊威王。齊威王命令辯士淳於髡到魏國去見魏惠王,暗中找到孫臏,秘密地把孫臏接回齊國。
孫臏在身陷囹圄之時,冷靜沉著,故意裝得愚蠢瘋傻,忍受巨大的恥辱與折磨,騙過龐涓,保住了性命。後來,在馬陵之戰中,孫臏以卓越的軍事才能,設計除掉了死對頭龐涓,洗刷了恥辱。
如果不是裝瘋賣傻,孫臏怎能逃脫龐涓的控製。在這種情況下,不惜一切麻痹對手,也是無奈之舉。現代社會,也許很難遇到此種險境,但是在生活和工作中,學會守拙還是很必要的,傳統文化中所說的“中庸”,其中便有裝糊塗的智慧。在真實的自己和社會的自己之間保持安全距離,才是最好的安全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