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樂觀主義的人是用積極的精神向前奮鬥的人,是戰勝愁慮窮苦的人。
——鄒韜奮
如果人能把荊棘滿布的逆境當作是一種“迎接挑戰”的自我考驗,這還不能算是人生至高的境界,倘若處於逆境中的人能以豁達的態度將失意轉化為發展的潛在動力,甚至,隨機應變地把它轉化成有利於自己的契機,那才是上上之策。
在一熱鬧的義賣會上,有位母親,給她三歲的孩子買了一個五彩繽紛的氣球。孩子歡天喜地的抓著係在氣球上那根細細的線,一蹦一跳地走著,不知怎的,一個不慎,五指一鬆,氣球脫手而出,速速投奔自由。
孩子初而驚愕轉而難受,五官被驟然侵襲的悲傷擠得走了位,眼看淚水即將泛濫,他那明理而聰慧的母親,卻適時地蹲了下來,以愉快的聲調大聲說道:
“瞧,寶貝,氣球的媽媽呼喚它回家吃飯了,你還不趕快和它說再見!”
小孩子聽在耳裏,隻覺得好新鮮,立即忘了悲傷,舉起胖胖的小手,向著冉冉升天的氣球,大聲喊道:“再見,再見!”
孩子圓圓的眸子,閃著笑意。
這一位母親,不但有“化險為夷”的急智,而且,最為重要的,她以一種潛移默化的方式把一種樂觀的人生觀輸入給她親愛的孩子。
上述母親以充滿了創意的方式,引開了孩子的注意力,在風淡雲輕地化解了孩子悲傷情緒的同時,也大大地開創了他的想象力,而且,還聰明地傳達了一種“天倫之樂”的美好訊息——瞧,時間到了,媽媽喚它回家吃飯,它就快快樂樂地回家去了!
生活並非總是那麼圓圓滿滿,在生活的四季中也不可能總是享受春天,每個人的一生都注定要跋涉溝溝坎坎,品嚐苦澀與無奈,經曆挫折與失意。作為父母,我們必須像故事中那位聰明的母親一樣從小培養孩子樂觀豁達的心態,從而讓孩子在今後生活中不斷激發人體的潛能,保持旺盛的體力和精力,維護心理健康,輕鬆愉快地學習,避免因消極情緒而引起意誌消沉,有害身心健康。
在漫漫旅途中,失意並不可怕,受挫也無需憂傷。隻要擁有樂觀的心態,隻要自己的季節沒有嚴冬,即使風淒厲冷,即使大雪紛飛。艱難險阻是人生對我們的另一種形式的饋贈,坑坑窪窪也是對我們意誌的磨礪和考驗。落英在晚春凋零,來年又燦爛一片;黃葉在秋風中飄落,春天又煥發出勃勃生機。這何嚐不是一種達觀,一種灑脫,一份人生的成熟,一份人情的練達。
這種灑脫人生,不是玩世不恭,更不是自暴自棄,灑脫是一種思想上的輕裝,灑脫是一種目光的朝前。讓孩子擁有灑脫才不會終日鬱鬱寡歡,才不覺得人生活得太累。
懂得了這一點,孩子才不至於對生活求全責備,才不會在受挫之後彷徨失意。
懂得了這一點,我們的寶貝才能挺起剛勁的脊梁,披著溫柔的陽光,找到充滿希望的起點。
樂觀是一種健康的待人處事的方式,也是一種良好的人生態度。那麼,為什麼不讓我們的未來——孩子們獲得這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呢?告訴你的孩子,向飛走的氣球說“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