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你的就是你的,要相信自己(1 / 1)

你若希望你的孩子真正有所作為,那麼挫折教育是不可缺少的一課。

——洛克

挫折是培養孩子自信心態的最好導師。當孩子麵臨挫折和失敗時,父母應該告訴你的孩子,有些東西是你的跑不了,不是你的勉強也沒有用。但不管是不是自己的,隻有相信自己,去努力爭取那才無愧於心。如此,挫折非旦不會打擊孩子的信心,反而堅定了孩子的意誌,更強化了孩子的自信心態。

蒙田是法國知名的大作家。12歲的那個秋天,他同托尼老師在蕨草采石場度過,感受著這個色彩繽紛、美麗動人的季節。這時,一個美麗的故事浮現在他的腦海裏,他講給托尼老師聽。托尼老師鼓勵他寫下來,名字叫“霜的國王。”

後來這篇稿子在波金斯學校的第一期通訊刊物上發表。但是巧的是這篇稿子卻同別人的一篇稿子幾乎相同。於是流言四散開來,有人說:“蒙田為了出名,居然剽竊他人的作品……”

蒙田在這種打擊下欲哭無淚,有口難辨。常常晚上做惡夢,意誌變得很消沉。

托尼老師撫摸著蒙田的肩膀語重心長地說:“蒙田,你一定要堅強,要記住,是你的就是你的,要相信自己!”

小蒙田含著淚點點頭,他從此知道了生活中不僅有陽光還有暴風雨,一定要變得堅強起來,才能迎接挑戰,戰勝一切。在以後的人生路上,他的確做到了這一點。

小蒙田在挫折中學會堅強,更學到自信。自信就是相信自己,主動將自己的想法和理念付諸行動,不會被他人的各種議論所阻撓,堅強地迎接成功。小蒙田的成長離不開他的老師托尼的教導,而你的孩子的成功更與作為父母的你密不可分。

孩子成功完成一件事情時父母給予的讚賞,固然能夠增強孩子的自信心態,但若孩子總是在父母的讚揚下一帆風順地生活,必然導致孩子形成剛復自用的性格,難以聽取他人的建議,更不容易接受失敗和逆境。從一個人成長的一般規律看,逆境、挫折的情境更容易磨礪意誌,在逆境中經過千錘百煉成長起來的人更具有生存力、競爭力和自信心。

挫折感,簡而言之就是遇到困難或者失敗時心理上的感受。當然這種感覺是不好受的,因為它使你的需要得不到滿足,或者難以得到滿足。然而對不同的人來說,確切地說是對意誌品質不同的人而言,挫折的意義極為不同。

人的一生要遇到很多困難和挫折,心理承受力差的人很容易被困難打垮,而一個堅強的人往往能在挫折中找到成功的途徑。父母必須教育孩子能夠接受失敗,否則無法養成自信的性格。要讓孩子學會忍受失敗帶來的負麵影響,並勇敢地麵對它。

為了避免失敗而逃避工作,是那些劣等性格中最頑固不化的東西。那些自暴自棄的孩子就是這樣,他們通過拒絕學習來逃避考試。越是這樣,他們的自卑心就越強烈。那些孩子為了給自己這種自欺欺人的想法找出正當的理由,他們往往會自我美言,貶低自己不願意幹的事,或攻擊勤奮的人“虛偽”、“愚蠢無知”等。他們會自我安慰說,失敗標誌著獨樹一幟,標誌著個性強等,借此給自己製造一份虛假的自豪感。

家長應該盡力教育孩子懂得一個道理:犯錯誤,甚至失敗都是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關鍵是要盡自己的最大努力。

告訴孩子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不要走極端。有些愛走極端的孩子,甚至用自殘來避免失敗,因為他們害怕不能滿足父母、老師的期望而焦慮甚至恐懼。少年時代,掩蓋對失敗的恐懼感的最普遍方式就是酗酒、打架。其實,這些壞行為都是孩子們到了最在乎別人對自己看法的年齡後才開始的,並非巧合。

許多經驗告訴我們:隻要從小培養孩子勇敢、堅強、自信的心理,采用理解、信任、鼓勵、談心的方式幫助他們,那麼,一些不良的極端行為自然能夠避免。

我們認為,人的自我欺騙的能力是無窮無盡的,因而父母必須重視教會孩子以現實為基礎進行思考。一個人隻有麵對現實,才會有所成就。很多人不能麵對現實,整日沉浸在幻想之中,就是一種對現實的逃避心理。雖然,人總是不可避免地受製於逃避現實的心理,但也必須學會麵對現實。

許多父母沒能教會孩子這方麵的技能,反而教得孩子不能麵對現實。有些人總想保護孩子不受殘酷現實的影響,結果更加強化了他們的逃避心理。

父母應當采取的做法是:不管有多麼痛苦,都要幫助孩子正視現實。

當家長在孩子麵臨挫折時,最好對孩子解釋事實,教導他如何處理問題,孩子就會漸漸明白:我有能力麵對和應付那些哪怕是最困難的處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