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小勝憑智,大贏靠德——勝敗背後的思索
為什麼許多具有相同的發展機遇與空間,具有相似的組織結構,具有相當的資金實力和影響力的企業,有的能夠承續百年,基業常青;有的則猶如一顆流星,留下瞬間的光彩,便陷入沉寂。企業成敗沉浮的背後,究竟誰才是主宰?分析諸多成敗得失的原因,我們不難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小勝憑智,大贏靠德。
“陳餡門”絆倒老字號:產品就是人品,騙人者終是騙己
企業為了一時的利潤而損失了人品和信譽,失去了市場生存最起碼的道德基礎,最終隻能黯然消逝。南京冠生園猶如現代版的“虞孚”,如果他們能早些以此為警戒……
2001年中秋前夕,中央電視台《新聞30分》節目播出了這樣的畫麵:賣不出去的月餅拉回廠裏,刮皮去餡、攪拌、炒製入庫冷藏,來年重新出庫解凍攪拌,再送上月餅生產線……
相信看了這樣的陳餡再利用場麵,人們在購買月餅時肯定會好好斟酌一番,更何況這家被曝光的企業居然是赫赫有名的老字號企業——南京冠生園食品有限公司。
冠生園是一家百年老字號,1918年在上海創立,主營各類食品、糕點。1925年前後,冠生園又先後在天津、漢口、杭州、南京、重慶、昆明、貴陽、成都開設分店,其南京分店即是南京冠生園的前身。
冠生園素以“童叟無欺、貨真價實”作為經商的理念,它生產的各類食品、糕點不但享譽中國,在日、韓、東南亞等國家都很有口碑。後來,南京冠生園已經成為一家獨立的企業,但“冠生園”依然是它的金字招牌。
央視的節目一播出,南京冠生園的月餅立刻成為眾矢之的,不僅它的產品全部滯銷,就連與之共享同一品牌的上海冠生園等都受到嚴重影響,各地冠生園企業的減產均在50%以上,而南京冠生園的廠區已經人去樓空。附近居民感慨道:“效益好的時候,提貨的車一輛接一輛。如今,說敗也就這麼敗了……”
2002年春節剛過,南京冠生園食品有限公司正式向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申請破產。此時,距離陳餡曝光還不到半年。
一個有著金字招牌的企業就這樣倒下了。冠生園以信譽起家,名聞中外,而南京冠生園恰恰因信譽而破產,真是成也信譽,敗也信譽。
有位資深商業人士說:“經商要講信譽,產品就是人品,這是一個自我約束的良心問題。”其實,無論是信譽、人品,還是良心,都屬於自我約束的道德範疇。一個企業,如果沒有了這個起碼的道德基礎,它的行為就會受利益誘惑,為了盡可能地謀取利潤,它肯定會在產品等諸多方麵進行“盤剝”,最終傷害到顧客。這種目光短淺的牟利行為可能會在短期內為企業帶來豐厚的利潤,但這是以自己的信譽和人品為代價的,最終受傷害的還是自己。在這方麵,我國古人早有認識,並且留下一個“虞孚賣漆”的寓言來警示後人。〖HTK〗
有個叫虞孚的人,為了養家糊口而決定栽種漆樹。他的漆樹長得很好,製得四百多斛(一斛為十鬥)漆。當時吳越一帶人們好做漆器,於是他就套了一輛大車拉著漆去吳越賣。有人告訴他一個“捷徑”:把漆樹的葉子熬成膏,跟漆摻起來,一鬥漆就能兌成兩鬥漆,而且很難被發現,這樣就能多賺錢。虞孚一聽覺得是個好辦法,於是依計而行。用漆樹的葉子加水熬成膏,也有四百多斛。為了不讓人發現有問題,他把漆和膏分裝在不同的容器裏,以避免人們看出質量問題。
油漆拉到吳越,有很多人立刻圍過來談價錢。有一個商人看到漆不錯,就給了很高的價錢,雙方約定第二天一手交錢,一手交貨。虞孚高興極了,他老早就睡下了,半夜裏爬起來,悄悄地把漆和膏混合起來。第二天,那商人來了,一看那漆,不像昨天那麼閃亮,覺得有問題,於是說:“今天沒帶那麼多錢,我回去想辦法,你等我半個月好嗎?”虞孚沒辦法,隻好硬著頭皮答應。
半個月很快就過去了,商人如期而至。可是,虞孚兌製的漆都發臭了。商人說:“你這漆是假的,我不要了。”虞孚這下血本無歸,連回家的路費都沒有,隻得淪為乞丐,最後餓死在吳越。
虞孚因為貪圖暴利而作假,失去了信譽,失去了商機,失去了財富。在當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類似以上以假亂真、不講誠信、自斷商機的事也時有發生,這些企業為了一時的利潤而損失了人品和信譽,失去了市場生存最起碼的道德基礎,最終隻能黯然消逝。南京冠生園猶如現代版的“虞孚”,如果他們能早些以此為警戒,也不至於最終破產倒閉。
因此,一個企業若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持久生存,除了重視利潤外,還必須重視自身的道德建設,如若不然,牟利的心理很可能會歪曲企業及其員工的心理,進而波及其市場行為,最終導致企業產品和信譽受損。隻有建立良好的道德文化,並以此來約束、規範企業和員工的行為,才能在收獲利益的同時收獲商譽,才有可能基業常青。
狂飆猛進的蒙牛:小勝憑智,大贏靠德
蒙牛把“德”作為企業文化的精髓,“小勝憑智,大贏靠德”的思想在蒙牛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1999年1月,蒙牛正式注冊成立,注冊資金100萬,基本上是牛根生和他妻子賣伊利股票的錢。蒙牛創始人牛根生說:
“當時在呼和浩特的一個居民區裏租了一間小平房作為辦公室,一共隻有53平方米,月租金200多元。蒙牛成立的時候,僅僅在內蒙,以伊利為首的乳品企業就有數百家。和蒙牛同在呼和浩特市的伊利集團那個時候已經上市多年,有完整的冰品、液態奶和奶粉生產銷售體係,當年的純利潤達到8000多萬元。而1999年蒙牛剛誕生的時候,沒有奶源,沒有廠房,沒有市場,可以說是一無所有。”
但是,盡管起步如此艱難,蒙牛卻創造了火箭般的發展速度。2004年6月10日,蒙牛集團正式在香港主板掛牌上市。開盤後,蒙牛股價一路飆升,當天股價即上漲22.98%。2006年度財務報告顯示,蒙牛2006年銷售額比2005年的108億元人民幣上漲了50.1%,增加至162.46億元人民幣,而伊利2006年的主營業務收入為163.39億元,兩者已經很接近。牛根生要帶領還不足10歲的蒙牛成為“中國牛”,這個目標已經越來越近。
蒙牛的成功並非運氣和偶然,而是一種必然。其創始人牛根生給自己立下了一則座右銘:小勝憑智,大贏靠德。他還將這一“以德為先”的價值觀融入企業,他說,蒙牛存在的全部理由有兩條:第一,中國消費者需要健康;第二,中國“三農問題”需要龍頭企業。據此,蒙牛提出自己的使命,“百年蒙牛,強乳興農”;明確自己的心願,“願每一個中國人身心健康”。
資深策劃專家沈青曾評價蒙牛的發展策略,他認為牛根生的做法是以德經營人心的一種“統一戰線”策略,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人和企業,包括競爭對手。
一個企業家要承擔社會責任,他們將這個責任貫穿於自己的工作中,這才是大德。他們通過企業的進步來推動社會的發展,為更多人創造幸福,這是他們做企業的真實目的,也是他們的使命。牛根生的蒙牛把德作為企業文化的精髓,“小勝憑智,大贏靠德”的思想在蒙牛得到了充分的體現。有德必有得,德為蒙牛聚攏了員工的心、供應商的心、客戶的心、消費者的心,推動著蒙牛層層遞進,步步紮實地描繪出了蒙牛的高速發展軌跡。
蒙牛的“人心經營”是其“德文化”的宗旨。“經營人心”在企業內部的表現是向下經營,而不是向上經營。尊重、關心下屬是首要的,財散人聚,財聚人散。聚的時候,先聚心,後聚人;散的時候,也是先散心,後散人。牛根生說,這個世界不是有錢人的,也不是有權人的,而是有心人的。其實他還漏掉了一點,這個世界也是有德之人的。
卡耐基說過:“專業知識在一個人的成功中的作用隻占15%,而其餘的85%則取決於人際關係。”人的因素在蒙牛的發展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是通過牛根生的個人魅力所吸引來的人脈關係。
蒙牛的德集中體現在誠信與感恩上,這是其贏得良好信譽的基礎。對乳農講信用,以“強乳興農”為己任,幫助乳農養牛致富,從不拖欠奶款,贏得了乳農的心,蒙牛因此建立起了穩定優質的奶源;對員工講信用,關心員工發展,穩住了員工的心,蒙牛因此擁有了一個凝聚力、執行力一流的員工團隊;對顧客講信用,嚴把產品質量關,把產品當做人品,獲取了客戶的心,蒙牛因此提升了產品的美譽度,贏得了顧客對品牌的忠誠;對合作夥伴有信用,讓他們從蒙牛的發展中獲利,獲得了合夥人的心,蒙牛因此吸引到了國際投資方的信賴,得到了更多的資金注入和合作的機會。
商業經營,信譽為第一重要處,失掉了信譽,就失去了生命力。中國傳統的老字號,都把商業道德放在經商謀事的第一位,把信譽和品牌看做比金錢更寶貴的財富。很多人往往是傾其畢生之力來塑造品牌。信譽往往是品牌價值中最為珍貴的部分,這與蒙牛“產品就是人品”的思想不謀而合。
正因為蒙牛看得長遠、看得深入,才沒有將眼光放在短暫的或者微小的利益上,而是注重與其他企業攜手,共同打造良好的競爭環境,利用大草原的優勢資源,獲得戰略上的勝利。這不是經營戰術的精心布置,不是牟取利潤的精明手段,而是源於企業家本人、企業自身形成的一種“德文化”,強調發展企業以德為先的思想,做一個正直誠實、胸懷寬廣的人,辦一家求真務實、誠信至上的企業。一家企業小勝來源於“術”這一層麵上的智慧,要取得大贏,還得從內挖掘,修煉“德”精髓。
李嘉誠的常青基業:富而好行其德
當一個企業家將高尚的社會責任感貫穿其經營理念,那麼企業文化自然會注重道德上的培養和約束,員工自然就能修煉、提升個人品質,以期與企業共同實現社會價值。
華人首富李嘉誠旗下的產業包括地產、酒店、電信、能源、基礎建設、港口、零售、生物技術等領域,分公司遍及55個國家。他是橫跨最多產業、最多國家的華人企業家。而且從1950年創業至今,李嘉誠的長江集團沒有一年虧損,他的個人資產也沒有哪一年少於前一年。也就是說,他渡過了所有的經濟危機,這是無數企業家夢寐以求的境界。
李嘉誠說:“我的錢來自社會,也應該用於社會,我已不再需要更多的錢,我賺錢不隻是為了自己,也是為了公司、為了股東,更是為了替社會多做些公益事業,把多餘的錢分給那些殘疾及貧困的人。”可見,他為全球華人矚目的原因,並非他的巨額財富,也不是他的經營智慧,而是他崇高的道德品質。
李嘉誠擁有的第一幢工業大廈、地產大業的基石,讓他贏得“塑膠花大王”盛譽的老根據地是北角的長江大廈。20世紀70年代後期,香江才女林燕妮為她的廣告公司租場地,跑到長江大廈看樓,發現長江集團仍在生產塑膠花。此時,塑膠花早過了黃金時代,根本無錢可賺。當時長江地產業已創出自己的名號,贏利十分可觀,就算塑膠花有微薄小利,對長江實業來說實在是九牛一毛。對於李嘉誠仍在維持小額的塑膠花生產,林燕妮甚感驚奇。李嘉誠告訴她,這是為了給以前的老員工留下一些生計,為了讓他們衣食富足。
曾經有一位在李嘉誠的公司工作了10年的會計,不幸患上青光眼,無法繼續工作,而且因為巨額的醫療費用,他的生活麵臨困難。李嘉誠關心地詢問會計太太家庭生活的來源,並表示可以擔保他的工作問題。這位會計經過醫生的診治,退休後定居在新西蘭。每次李嘉誠從媒體上獲知治療青光眼的方法,都會叫人把文章寄給那個會計,希望對他有所幫助。這使會計的全家都十分感動,由衷欽佩李嘉誠的品德。
有人看到李嘉誠如此善待員工,不由得感歎道:“終於明白老員工對你感恩戴德的原因了。”李嘉誠認為:一個企業就像一個家庭,老員工是企業的功臣,理應得到這樣的待遇。現在他們老了,作為晚輩,就該承擔照顧他們的義務。別人誇獎李嘉誠精神難能可貴,李嘉誠急忙否定別人的稱讚,解釋說:老板養活員工,是舊式老板的觀點,其實是員工養活老板、養活公司。相比較而言,日本的企業,在新員工報到的第一天,通常要做“埋骨公司”的宣誓。李嘉誠從不要求員工作終生效力的保證,他總是通過一些小事,讓員工認為值得為他效力終生。他自豪地說,他的公司不是沒有跳槽的,但是公司行政人員流失率極低。
除了對員工的厚愛,李嘉誠還非常熱愛祖國。他早在1997年接受《香港商報》專訪時已表示,自己認為愛國之情與生俱來,如果一個人沒國家民族觀念,再富有,也實在令人惋惜。但不表示捐錢才算愛國,沒錢的人一樣可以非常愛國,一樣可以做許多對國家有益的事。他常說一句話:“有些人一生中無論生或死與這世界完全無關。假如隻顧獨善其身,對社會、對國家不聞不問,那樣的人有多少財富都沒意思,死後與草木同枯而已。”崇高的使命感和滿腔的愛國熱忱,是李嘉誠受到全球華人敬仰的重要原因。
2006年8月25日香港《大公報》報道,曾將名下基金會稱為“第三個兒子”的李嘉誠在集團業績公布會上表示,基金會過去已捐出80億港元,未來還將有巨資投入。他表示直到有一天,基金一定不會少於他財產的1/3。以李嘉誠約1500億港元財產計算,基金會將增至480億港元,這將是全球華人私人基金會中金額最高的一個。
2007年11月18日為慶祝排行榜成立5周年,《商業周刊》(Business Week)編撰了“慈善名人堂名冊”,列出全球慈善家中的佼佼者。李嘉誠成為“名人堂”唯一榜上有名的華人慈善家。《商業周刊》指出,李嘉誠在一個慈善捐獻尚未成風的地區開了先河,推動了貢獻文化。早在1980年,他就成立了李嘉誠基金會,統籌他在醫療、教育、文化以及其他小區福利項目的私人捐獻。自成立至今,李嘉誠基金會所捐獻的金額已超過84億港元。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四川省汶川縣發生8.0級地震。據教育部網站消息,李嘉誠先生得知災區學校遭受嚴重破壞,十分關注,為幫助受災地區師生早日重返校園,13日他決定捐資1000萬元人民幣,通過教育部幫助災區學校進行災後重建。
李嘉誠希望國家繁榮昌盛,人民生活安定富足,所以他舍得花大力氣,花大本錢。他深信,改革開放是中國的國策,國家和中央的領導致力於未來的經濟建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與盡心盡力培養各方麵的專業人才。所以,他對內地及香港的前途都抱有非常樂觀的態度。香港的經濟發展與內地相連,隻有內地安定繁榮,香港才能達到真正的繁榮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