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和父母的最大魅力是什麼?

教育的製高點是自我教育。

教師和父母的最大魅力就是充分發揮“鏡子”的作用,引導孩子熱愛學習,從而幫助孩子形成自我教育的能力。

什麼是“鏡子”的作用呢?

人隻有認識自己,才能戰勝自己,而人是很難認識自己的,認識自己都是依據他人的反饋而實現的。就像人們通過照“鏡子”來觀察自己,認識自己,發現自己。

要提高孩予的自我意識,就需要教師和父母的反饋作用,這就是“鏡子”的作用。

孩子照你這麵“鏡子”的時候,最好是看不見你的明顯的“指示”和“要求”,而是接受了你的影響,但他又沒有覺得被動,而是覺得心情愉快,這時,你的想法就很容易內化為他自己的選擇,這就形成了他自己的態度。

相反,最讓孩子傷心、失落的師長是這樣的——凡事都喜歡做“交通警察”總是用一種懲罰和評判的目光來“審查”自己。

一、要把學習變成孩子的內心渴望

有這樣一個故事:

有位老人與鄰居的孩子們有些麻煩。

每天,一些頑皮的孩子都要聚集在他家的附近,向他的房子扔石頭,老人想了很多辦法來阻止他們,他叫警察,打電話給孩子們的父母,大喊大叫地威脅他們,但都不奏效;相反,孩子們似乎更加起勁,石頭扔得更歡了。

經過思考,老人將孩子們召集到一起,對他們說:“我現在慢慢地喜歡你們向我的房子扔石頭了,為此我願意向你們付錢,每人每天一塊錢,作為你們向房子扔石頭的回報。”盡管這個承諾孩子們看起來很離奇,但他們仍然非常高興地接受了這個協議,於是,孩子們每天都在約定的時間裏來向老人的房子扔石頭,老人呢,也如約付給他們每人每天一塊錢。

這樣過了幾天,老人又把孩子召集起來,他對孩子們說:“很抱歉,最近我掙錢出現了一些困難,我無法每天付給你們一塊錢了,你們看每人每天付給你們5毛錢怎麼樣?”孩子們當然很不樂意,但他們嘀咕了一陣子後還是接受了老人的條件。

又過了幾天,老人再次對孩子們說:“最近我的掙錢狀況實在糟極了。我連付給你們5毛錢也無法辦得到,但我還是願意付給你們每人每天一毛錢,你們看怎麼樣?”

孩子們很快交換了一下眼神,其中的一個打破了沉默:“別想得太美了,誰會願意隻為了一毛錢幹這種苦差事?”就這麼著,孩子們走了,再也不來扔石頭了。

一開始的時候,孩子們扔石頭是出於內在動力的驅使,扔石頭使他們覺得新奇、好玩、冒險,因此,那位老人越管他們就越逆反。可是,從老人給他們第一筆錢的時候,這些孩子扔石頭的原因或者動機就發生變化了,他們所做的事情再也不是源於興趣,而是從內心的渴望轉變為外來金錢的刺激,當外來的刺激變得越來越小、甚至沒有的時候,扔石頭的行為也就失去了激勵因素,其結果自然就可想而知了。

我們可以倒過來再看一個問題,如果這個老人的家門前有一堆小石頭,他想把它搬掉,而在他的家門前總是有很多孩子在玩,於是,他就突發奇想,想讓孩子們幫自己的忙。該怎樣去做呢?最普遍的做法就是承諾付給孩子合理的報酬,讓孩子因為外在的激勵因素而去做搬石頭這件事。但如果隻是每人每天一塊錢,恐怕孩子們就不會去幹,這時,就需要研究孩子的期望值,從低到高形成一個報酬獎勵機製,比如誰搬得越快誰將得到越多。又比如,堅持幹了三天以上的孩子可以提升為每人每天兩塊錢,然後逐一提升。甚至還可以采用更好的激勵辦法,這種做法就是我們經常使用的管理與教育的競爭激勵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