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藥補
湯藥根椐中醫辨證來“量體裁衣”,具有靈活性強、目標準確,效果好等特點。
(1)如孩子有麵色蒼白、乏力、舌質淡、血色素低等貧血症狀,宜用黃芪、黨參、杞子、首烏、仙鶴草等補氣血藥。
(2)如果孩子有畏寒、四肢冷、麵色蒼白、生長發育落後等腎陽虛症狀,宜用肉桂、附子、補骨脂、仙靈脾、菟絲子等補腎陽的藥。
(3)如果孩子麵色萎黃、食少、大便溏薄、神疲乏力等脾氣虛症狀,宜用太子參、山藥、扁豆、白術、山楂、穀芽、陳皮等健胃運脾的藥。
(4)如果孩子平時五心煩熱、麵頰升火、盜汗、急躁、大便幹結等症狀,宜用生地、知母、沙參、玄參、黃柏等滋陰瀉火的藥。
2.食補
食療俗話說“藥補不如食補”。冬季正是食補的好時機。食補更近於自然,副作用小。
以下推薦3種藥膳,媽媽們可以根據自家寶寶的實際情況,選擇使用:
山楂茯苓炒肉丁
山楂100克,茯苓50克,豬瘦肉100克,山藥100克,薑、蔥、糖、酒、食油、鹽、澱粉若幹。
山楂、山藥、瘦肉切丁,將茯苓加水煎湯去渣存汁。將肉丁放酒、鹽,加入澱粉,混勻。將油鍋燒熱,放入肉丁,略炒片刻,加入山藥、山楂、蔥、薑同炒,倒入藥汁,加入各種調料,收幹即可。
該食品具有健脾和胃作用,比較適合食少、消瘦、大便溏薄的小兒食用。
參枸狗肉
狗肉250克,黨參10克,枸杞子10克,菟絲子10克,砂仁3克,陳皮3克,蔥、薑、糖、酒、醬油若幹。
將黨參、枸杞子、菟絲子、砂仁、陳皮加水煎汁,去渣存汁。將狗肉切成小塊與藥汁同燉,加入各種調料,肉爛後即可食用。
有補腎益氣作用,適合怕冷、四肢不暖、尿頻、生長發育落後的兒童。
楓鬥香菇瘦肉湯
瘦豬肉100克,香菇20克,楓鬥3克,鹽、蔥若幹。
豬肉切片,香菇、楓鬥溫水泡發,加蔥、鹽、水同燉,肉熟後即可食。
有養陰潤燥、平肝解毒功效。適合怕熱、口幹、消瘦的小兒。
3.小兒進補強身須注意
小兒進補強身不論是藥補還是食補至少要注意以下三個方麵。
(1)飲食進補要有選擇
一些家長愛給小孩過多地吃高蛋白食品,而不知道小兒消化係統因處於未發育成熟期,營養過多容易造成消化吸收不良變生某些病端;另一方麵,有些孩子對魚、蝦、蟹等和有呼吸道等過敏性反應的,可導致這類疾病反複難愈。因此,飲食進補要有針對性,按需進補,按人的體質選擇性的進補。
(2)中藥進補要對“症”
中醫將人看成是一個整體,講究辯證論治,辯證施補,根據病患的各種症型采用不同的中醫中藥調治,所以,對於身體免疫力低下,體質虛弱,反複出現病症的患兒,調補要在醫師的指導下對“症”施藥,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要隨意自選補品,這樣容易出現進補偏差,反而會導致事與願違。
(3)不可一味蠻補
“冬季進補,來春打虎”。根據中醫理論,冬季的確是進補的好時機。但要因人而宜,不能一味地蠻補,可以依據每個人的不同體質、不同病情,有的放矢地補其不足,去其病害,進補要把握一個“度”字,急補、蠻補都是不可取的,否則,就會物極必反,補而過之,如若超出了人體對營養物質正常吸收的承受限度,也會出現其他的病症。因此,進補要做到有補有調,科學進補,方能生效。對於生長發育期的孩子如果一味地蠻補,偏補,很容易造成納差、煩躁、便秘,抵抗力下降的一些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