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郭子光:擺脫久病重症,關鍵還得靠自己(1 / 3)

第二十四章 郭子光:擺脫久病重症,關鍵還得靠自己

郭子光,字茂南,1932年出生於四川省榮昌縣(今屬重慶市)郭氏中醫世家。早年秉承家學,懸壺鄉裏。1953年結業於西南軍政委員會衛生部中醫進修學校專修班,1956年考入成都中醫學院(後更名為成都中醫藥大學),1960年提前畢業,留校從事中醫內科、傷寒、各家學說、養生康複等課程的教學、臨床及科研工作至今。

郭老醫風樸實,在臨床上以“病證結合”的思維方式為診療特點,擅長內科諸病,尤對心血管、血液、呼吸、神經、泌尿係統的某些疾病擁有豐富的經驗,發表過大量文章。如從氣虛血淤論治冠心病、心律失常,提出十步康複程序;從肝脾腎論治貧血、血小板疾病;運用“久病入絡”學說治療慢性血管疾病、神經性疼痛、慢性腎炎、腎功能不全、慢性支氣管炎;運用“髒為陰、腑為陽”學說治療泌尿係結石;運用“攻邪已病”學說治療多種癌症;“寒溫結合”治療外感內傷發熱和其他疑難病症,都有獨到的見解和經驗。

“心病”無須心藥醫,心絞痛康複十步走

大師手記

中藥湯劑治療冠心病心絞痛效果良好,改善心律失常也有較好效果,但須患者堅持治療,充分合作,保持合理的生活方式配合。

——摘自《郭子光臨床經驗集》

國醫釋讀

關於心絞痛的治療,中醫藥治療本來就很有優勢,郭子光教授總結前人方法,博采眾長,再加上自己數十年的臨床經驗,將治療心絞痛的過程概括為十步程序,效果顯著。具體方法如下:

1.心絞痛發作須迅速終止

一般患者應隨身攜帶速效救心丸、複方丹參滴丸等緩解心絞痛的中成藥,一遇到胸悶、心痛就應立即含服,靜坐休息。疼痛緩解之後,還得積極運用益氣化淤等基本方藥加味進行治療。

2.基本治法為益氣化淤

郭子光教授認為,心絞痛的基本病機為氣虛血淤,因此他將益氣化淤作為本病的基本治法。經多年的臨床探索,郭老創製了一劑方藥:黃芪50克,川芎20克,葛根30克,丹參30克,製何首烏20克,薤白20克,法半夏15克,全瓜蔞15克,水蛭5~10克,延胡索20克,鬱金15克,香櫞15克。每日1劑,濃煎2次,將兩次藥液混合分3次服,其中1次晚間睡前服,可以根據病情程度、類別不同辨證加減。

3.積極控製合並症

一般來說,本病多有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高血黏度等合並症。對於較重的高血壓、糖尿病等,患者通常已服用降壓、降糖藥物,此時絕不能貿然停服。而對於較輕的血壓、血糖升高以及較輕的高血脂、高血黏度等,隻需在上述基本方的基礎上加入相關藥物即可。

4.務必清除濕熱或寒濕

本病有一部分患者伴有中焦濕熱或寒濕鬱遏,從而引起膽胃氣逆或肝胃不和等症,進而加重氣鬱血淤的程度,使心絞痛久久不解,因此應注意清除。隻有當濕熱或寒濕緩解,胃脘脹滿等主要表現消除,厚膩之苔變薄,再轉入以基本方為主的治療,才能見成效。

5.保持大便通暢

大便秘結,腑氣不行必然加重血流淤滯,從而導致心絞痛,甚至心肌梗死,因此保持大便通暢是治療本病的重要環節。對於便秘輕者,可多吃海帶、白菜、橙、香蕉、玉米等食物;重者則可在主方中酌情加入瓜蔞仁、雞血藤、虎杖、決明子、肉蓯蓉之類;極重者當另服麻仁丸或泡服大黃等藥物。

6.戒煙酒、慎風寒

煙酒容易使人氣鬱,滋生痰濕,風寒外感,亂人營衛,都是心絞痛的重要誘因,應絕對戒除。

7.保持情緒的穩定

不穩定的情緒會使人氣機紊亂或鬱滯而誘發心絞痛,因此一切競爭性活動、激動性電視節目等都要回避,保持情緒愉快、舒暢而平靜。

8.合理調節飲食

本病患者飲食應以清淡為主,遠肥甘厚味辛辣,不過飽過饑。肥胖者應嚴格控製食量。

9.務必節製房事

中醫認為,相火之動則心火動,火劫真陰,情急氣逆,精氣外泄,使已虛之氣陰更虛,已鬱之氣鬱更鬱,可誘發心絞痛、心律失常等,所以房事應適當節製。

10.堅持適當的體育活動

現代研究證明,運動能使冠心病的發病率與病死率大大降低。一般說來,隻要沒有下述情況,都可以進行適當的體育鍛煉。

(1)不穩定型心絞痛或急性心肌梗死6個月以內者。

(2)在休息時也有心絞痛發作者。

(3)輕微活動就感到心慌、氣喘或有尿少、水腫等心功能不全症狀者。

(4)嚴重心律失常,或結代脈每分鍾超過6次以上,運動後結代脈增加者,或脈遲緩且在運動後脈息並不增加者。

以上情況可能增加心絞痛發作,運動當十分注意。患者運動後自覺輕鬆、愉快、精神好、睡眠佳、飲食香,表明其運動量是合適的。如果運動後感到頭昏、胸悶、心慌、氣短、易疲乏等,表明其運動量過大,應減少運動量,否則易引起心絞痛發作。總之,運動後以脈搏每分鍾不超過110次,自覺輕鬆愉快為宜。

健康回音壁

心絞痛除了采用藥物治療方法外,按摩治療也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治療手段,患者家屬如能正確地施行按、壓、揉、推、拿等手法,同樣可以取得比較好的治療效果。現將治療冠心病的有效穴位和按摩手法簡介如下:

1.點按內關穴。當心絞痛、心律失常發作時,用力不停點按內關穴,每次3分鍾,間歇1分鍾,能迅速止痛或調整心律。

2.揉靈道穴。靈道為手少陰心經的經穴,位於小指內側腕關節上1寸(指中醫的同身寸法)處。冠心病犯病時,可用拇指先輕揉靈道穴1分鍾,然後重壓按摩2分鍾,最後輕揉1分鍾,每天上下午各揉1次,10天為一療程,間歇2~3天,可進行下一療程。

3.選穴膻中或背部兩側膀胱經之肺腧、心腧、厥陰腧等穴,用拇指作按揉法、腕推法、一指禪點按法,每次15分鍾,每天1次,15次為一療程,治療期間,停服強心藥及其他藥物。

調動自身抗病能力,與甲型H1N1病毒“分手”

大師手記

比如現今的甲型流感H1N1病毒,西醫治療很棘手,中醫卻有妙方——從宏觀上調動人身的抗病能力,改變病毒的滋生環境從而抑製病毒。

——摘自《華西都市報》

國醫釋讀

2009年3月,墨西哥和美國等先後發生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毒,人感染後的臨床早期症狀與流感類似,有發燒、咳嗽、疲勞、食欲不振等,還可以出現腹瀉和嘔吐等症狀。少數病例病情重,進展迅速,可出現病毒性肺炎,合並呼吸衰竭、多髒器功能損傷,嚴重者可導致死亡。對於這種新型的流感病毒,郭子光教授指出,“西醫治療很棘手,中醫卻有妙方”,這是因為中醫主要“從宏觀上調動人身的抗病能力,改變病毒的滋生環境從而抑製病毒”。

在中醫學中,甲型H1N1流感實際上是瘟病的一種。早在明代,著名瘟病學家吳又可就在《瘟疫論》中提出了“瘟疫”的概念。經過葉天士、吳鞠通等後代醫家的發展,中醫將因感受溫熱之邪引起的以熱象偏重、易於化燥傷陰為特點的急性外感疾病統稱為“瘟病”,包括風瘟、春瘟、暑瘟、濕瘟、秋燥、伏暑、冬瘟、瘟疫、瘟毒、大頭瘟、爛喉痧等。雖然分型不同,但其都有共同之處:第一,發病均外感溫熱之邪;第二,具有傳染性、流行性、季節性、地域性。除了總結出發病特點外,中醫對瘟病的辨證施治也有獨到的思路。通過“衛氣營血辨證”及“三焦辨證”,運用清熱、解表、祛濕等方法,使邪去而陰不傷,保護人體的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