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黃帝內經》藏大藥,體健壽延從中求
[BT2]長壽有大道,陰陽莫失衡——張燦玾談“陰陽學說”
[BT3]大師手記
《素問·生氣通天論》說:“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兩者不和,若春無秋,若冬無夏,因而和之,是謂聖度。故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這就是說,陰陽雙方必須保持平衡固密的狀態,雙方若不協調,就像隻有春天沒有秋天,隻有冬天沒有夏天一樣,所以必須注意調和陰陽。就人體來說同樣如此,若能保持陰陽的平衡協調,就是正常狀態,若這種協調平衡遭到破壞,出現“陰陽離決”時,人就要氣絕而亡。
——張燦玾 摘自《張燦玾醫論醫案纂要》
[BT3]養生館
張燦玾教授對《黃帝內經》的陰陽學說頗有研究,他在《張燦玾醫論醫案纂要》中用了大量篇幅對此進行探討。他認為:人體隻有保持陰陽平衡,才是正常無病的狀態。如果陰陽互為勝負的一麵超出了一定的限度,陰陽的平衡協調無法恢複,即出現“陰陽離決”,人就要氣絕而亡。因此,從養生學的角度來說,一個人要想健康長壽,就必須時刻維持自身的陰陽平衡。
我們要想平衡陰陽,就必須先弄明白什麼是陰陽。其實陰陽的原始意義非常樸素,“山之南、水之北為陽,山之北、水之南為陰”,其根據就是日光的向背——麵向太陽的一麵為陽,背對太陽的一麵為陰。後來,陰陽的概念不斷擴大,從描寫具體狀態逐漸演變成一種抽象的理念。例如,高的地方容易照到陽光,照到陽光的地方總是溫暖、明亮、生命力旺盛,這些就都屬於陽;反之則屬於陰。概括地說,凡是積極的、運動的、熱烈的就屬於陽;凡是消沉的、靜止的、冷凝的就屬於陰。
後來,陰陽的概念又被應用到人類自身,進入了中醫學領域。中醫學上認為“陰”代表儲存的能源,具體到形上包括血、津液、骨、肉,性別中的雌性等;而“陽”則代表能源的消耗,是可以通過人體表麵看到的生命活力,包括無形的氣、衛、火,性別中的雄性等。“陽”的生命活力靠的是內在因素的推動,即“陰”的存儲。
事實上,張燦玾教授所強調的“人體陰陽平衡”,就是指要使人體能量的儲存(陰)與能量的消耗(陽)協調起來,不能出現偏差,否則就會生病,嚴重的就會“陰陽離決”,導致生命的終結。比如,有些人整天拚命工作,身體過度損耗,慢慢疾病就找上門來了。剛開始可能隻是輕度的陰陽失衡,出現一些頭疼腦熱、失眠乏力的狀況,即我們所說的亞健康狀態。這時如果還不停下來調和陰陽,長期下去就會使身體接近“陰陽離決”,那麼離死亡也就不遠了。同樣的道理,如果一個人每天好吃懶做,享受山珍海味,卻沒有一個正確的途徑來釋放自身的能量,也會導致陰陽嚴重失衡,出現高血壓、糖尿病、心髒病等所謂的富貴病。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根據自身的體質來平衡陰陽,陰虛則滋陰,陽虛則養陽。如果你有下列狀況:身體消瘦,臉色暗淡無光或潮紅,有時會有烘熱感;口舌容易幹燥,口渴時喜歡喝冷飲,四肢怕熱,易煩易怒,容易失眠;男子遺精、女子月經量少等,就說明你是陰虛體質。平時應當多吃些木耳、銀耳、山藥、豬肉、蜂蜜等滋陰的食物,而忌吃燒烤煎炸等容易上火的食物,韭菜、羊肉等助陽的食物也要遠離,尤其要少吃辣椒。
如果你畏寒怕冷,常年手腳冰涼;小便多、清白,仿佛水喝進肚子就直接排出來;臉色淡白無光,精神不振;時常腹瀉;頭發稀疏,黑眼圈,口唇發暗,舌體胖大嬌嫩等,很可能是陽虛體質。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多吃些羊肉、韭菜等補陽的食物,遠離傷陽的冰凍食品,夏天要少吹空調,晚上不要熬夜。另外,還可以用艾草灸督脈,因為督脈是“陽脈之海”,彙集了全身經脈的陽氣,並把陽氣輸布到體表以抵禦外邪。
[BT3]健康錦囊
這裏為大家推薦一種平衡陰陽的健身法——單腳站立。方法很簡單,兩眼微閉,兩手自然放在身體兩側,任意抬起一隻腳就可以了。千萬不能睜開眼睛,否則就達不到鍛煉的效果了。這種方法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製,等車、等電梯的時候都可以做,還可以用來解悶除煩。
[TP]單腳站立
如果有時間的話,最好每天早、中、晚做三次單腿獨立。假如今天單腿獨立的是左腿,那麼一天當中就總是左腿,不能早上是左腿,中午是右腿。剛開始時,也許隻能站三五秒鍾,如果站不穩可以手扶牆壁,但必須鍛煉到自己能獨立站穩,然後逐漸延長時間,這樣才能起到平衡陰陽、養生強體的作用。
這種方法的妙處在於:它可以讓人在放鬆中心性逐漸變得清淨專一,久而成習,一個人的心境也會慢慢變得淡定,同時對心腦血管病、高血壓都有調理的作用。另外,閉上眼睛後,我們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腳底,氣血便向下流注,激活了氣血的循環,達到了活血化淤、除濁布清的效果,相應的身體各器官都得到了滋養,免疫力增強了,身體也就健康了。
[BT2]味有所藏,氣和而生——方和謙論“四氣五味”
[BT3]大師手記
四氣:寒、熱、溫、涼(平)。五味:辛、甘(淡)、酸、苦、鹹。《素問·六節髒象論》曰:“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五味入口,藏於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天地生長離不開氣味,人體生命的運轉亦離不開氣味……辛甘淡者為陽,酸苦鹹為陰。而溫熱者治寒,寒涼者治熱。總之,有機體接受外界物質,均起到滋養形體的新陳代謝作用。
——方和謙 摘自《中國現代百名中醫臨床家·方和謙卷》
[BT3]養生館
方和謙教授的案頭總有一本《黃帝內經》,他閑時便順手拿來翻一翻,而且每讀必有新得。有一次,他讀到《素問?六節髒象論》中“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五味入口,藏於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一段,立即聯想到藥物的藥性與氣味,寫成一篇名為《論四氣五味》的小文,其中不乏閃光之處。
方老指出,四氣包括寒、熱、溫、涼(平),五味包括辛、甘(淡)、酸、苦、鹹,天地生長離不開氣味,人體生命的運轉也離不開氣味,中藥就是利用藥物不同氣味的作用,來調節人體各個器官功能的平衡,產生不同反應和治療效果。每一種藥物都有氣、味兩方麵,一般氣味相同的藥物作用相近,但它們又各有特性;氣味不同者,作用功能則不同。“辛甘淡者為陽,酸苦鹹為陰。而溫熱者治寒,寒涼者治熱。”日常臨證處方用藥,都是以藥性的一性之偏,以補人體的一氣一味之不足。
俗話說“藥食同源”,既然藥物有四氣五味之分,那麼食物也同樣有四氣五味之別。方老認為,飲食的四氣五味不能太偏,否則就會生病。在日常生活中,常常遇到因不懂四氣五味而偏食致病者。如過食生冷,導致脾陽損傷,使寒濕內生,發生腹瀉腹痛等;過食肥甘辛辣厚味,致溫熱痰濁、氣滯血壅,症見痔瘡、癰疽;過食酸的東西,會使肝氣太旺、脾胃虛弱,症見胃脘脹滿、兩肋隱痛等;過食鹹的東西,會傷腎氣,症見肌肉萎縮、腰膝酸軟。事實上,不論是平時的飲食,還是體弱進行食補,都要用四氣五味理論來指導。如體質偏熱、病屬熱證者,宜吃涼性食物;若體質偏寒、病屬寒證者,宜吃溫熱性食物,如吃寒性食物,則會出現腹瀉、腹痛等,使病情加重。
在治病時,根據四氣五味配合食療,則療效顯著。例如老人因肝腎陰虛、肝陽上亢而致頭昏目眩者,宜多食貝類海產品;肺熱咳嗽、吐痰黃稠、口幹思飲、便幹者,宜多食雪梨、百合、豆腐等清熱化痰之品;肝火上亢而致目赤眩暈等,宜吃荸薺、海蜇皮等清熱瀉火;心脾血虛而致心慌心悸、麵色萎黃、失眠者,宜多吃桂圓、紅棗等溫補氣血。
方老還指出,人體五味的需要,不是恒定不變的,要根據身體內的五味盛衰來調整。如鹹味的食鹽,乃五味中不可缺少之物,尤其夏天或運動後出汗多、有病時用利尿藥小便多等,都會使體內的鹽消耗過多。如不及時補充,則人體感到無力,相反,如及時補充,無力感即可消失,故有“鹹能壯力”之說。然而,飲食過鹹,又會促使身體貯存大量水分,易發高血壓或加重肝腎疾病之病情,因此有此類病患者當少吃鹹食。
總之,日常飲食中不要偏食,否則會使四氣五味偏盛偏衰,致使人體陰陽也偏盛偏衰而生疾病。應當根據四氣五味理論來調整日常飲食,以保健延年。
[BT3]健康錦囊
東漢名醫張仲景對食物的四氣五味頗有研究,製定出了四季飲食養生法。
1.春季:主食選用甘涼性味的小麥加工成的各種麵食,再配用一些米粥;副食主要選用辛甘之品,如蔥、芫荽(香菜)、韭菜、胡蘿卜、花生、圓白菜、雞肉、豬肉等。因春天氣候溫和,人體陽氣開始升發,新陳代謝逐漸旺盛起來,多食用辛甘食品,以助陽氣,利於代謝。配用甘涼主食,可防陽氣太過。
2.夏季:主食用甘寒性味的小米,配用麵食、綠豆粥;副食主選甘酸清潤之品,如青菜、西紅柿、冬瓜、絲瓜之類,以及雞蛋、鴨肉、牛肉等。夏天熱,陽氣盛,選用性味寒涼、甘酸、清潤之品,可清熱祛暑,甘酸又可化陰而保護陰氣;切忌辛辣之品,免傷陽氣;常吃大蒜,防傷脾胃之陽。
3.秋季:主食、副食均用甘潤之品,主食以大米、糯米等穀物為主,配以麵食、白薯等,稀粥中常放些芝麻、核桃仁。副食除各種蔬菜外,要多吃各種水果,肉類可食豬肉、兔肉、河魚等。秋季氣候涼燥,多吃甘潤之品可生津潤燥。忌辛辣(生蔥、辣椒之類),少用苦瓜、芫荽、黃瓜等苦寒、甘寒與發散之品。烹調味道以清淡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