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家長聽完我的報告後,談他們的感受特別有意思:家長聽報告前以為是學兩招來對付孩子的,聽完後才恍然大悟,原來是對付自己的。賞識教育是針對家長自身的,是一種心態教育。當代父母太迷信方法,而忽略了方向;人生如開車一樣,最怕找不到方向。方向迷失後,技巧越高,方法越多,離目標反而越遠。
為什麼學說話、學走路時,孩子個個好,好得讓父母都不好意思呢?因為那時的父母都不怕孩子失敗,甚至不怕到堅信“貴人語遲”的狀態。那時的父母沒有絲毫恐懼感,都是天然的教育大師。他們對孩子的缺點和失敗,沒有絲毫功利心態,而是一種“花苞心態”—承認差異,允許失敗。無數事實讓我們發現:態度才是最好的方法,一通百通的方法。
教育孩子,說到底,不是教育問題,而是態度問題;態度一變,問題不見;態度一變,方法無限;態度徹底改變,奇跡定會出現。我—一個普通聾童的父親,在陪伴女兒成長的過程中,徹底改變了對孩子、對生活、對生命的態度,把我那三歲半時還一個字都不會說,震耳雷聲都聽不見的女兒周婷婷培養成了中國第一個聾人少年大學生。我提出的教育理念被引入健全兒童的教育實踐後,讓許許多多所謂“差生”、“後進生”的命運產生了飛躍的變化。
經過30多年的生命體驗,我總結出“賞識教育第五代家庭教育模式”,即“全納思維式”。它絕不是一種簡單的教育方法,而是一種和諧社會的人生態度與思維方式。它注重自我成長,提倡“瞬間轉念”,凡事往好處想,以克服心中的陰影,塑造健全人格。
既然賞識教育重在心態,那麼操作方法意義何在呢?
有這麼一個故事:五祖弘忍年事已高,為了挑選衣缽傳人,他要求寺廟裏的和尚各作一段偈語,以考察每個人的悟性。大弟子神秀作偈為:“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在寺中做雜役的小和尚惠能,聽人讀了神秀的偈語,感覺不妥。他不識字,於是請人代筆在牆壁上寫下另一段偈語: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弘忍看見了惠能的偈語,高興得不得了,就把衣缽傳給了惠能。
在這個故事中,神秀和惠能究竟誰對誰錯呢?其實他們都是對的,隻不過他們對佛法的理解,側重點不同: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說的是態度—指明了方向;
“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說的是方法—注重的是過程。
“態度是媽,方法是寶”,好的理念有了具體的操作方法才能從天落地。
賞識教育認為態度是教育的根本,同時也不否認方法技巧的作用。
其實,賞識教育的操作方法似無似有。說它無,就好比俗話說的十娘九子,孩子各有天性,不能把教育婷婷的方法完全照搬到其他孩子身上,隻有家長的心態調整到一定的水平時,方法才會自然地顯露出來;說它有,是指從大量的實踐活動中可以總結出規律性的方法,讓家長結合自己孩子的情況,加以發揮和靈活運用。
為了幫助家長們盡快成長,我精選了多年來大量的家訪、谘詢和家長來信資料中的典型事件,從中提煉、總結出一套具有賞識教育特色的操作方法。其特點:讓家長一聽就懂,一學就會,一用就靈,給家長和孩子以切實的幫助;突出實用性,書中的案例、問題和谘詢全部來源於現實生活,都是切身的體會;具有科學性,結合了心理學、教育學的觀點和內容,既通俗易懂,又增加了深度。
比如,賞識教育不是一味地表揚加鼓勵。在操作時分四個層麵:賞識孩子的行為結果,以強化孩子的行為;賞識孩子的行為過程,以激發孩子的興趣和學習動機;創造環境,以指明孩子的發展方向;適當提醒,增強孩子的心理體驗,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為。
本書是《父母會賞識,孩子最優秀》一書的姊妹篇,形成賞識教育思想觀點和操作方法的完整體係。
種莊稼,光靠愛,不行,隻有懂才有好收成;教孩子,僅有愛,不夠,隻有懂才有好未來。我希望,通過學習本書中的具體操作方法,家長們能夠真正理解什麼是智慧的愛,給孩子一個生命成長的春天。
賞識老爸 周 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