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議員,這種使我們既不能動而取勝,又不能挫而不屈的絕境,要求我們以最強烈的措辭和最響亮的語言說出事實真相,使陛下開目啟聽,去除幻想。恕我冒昧直言:你們無法征服北美。你們目前在北美的處境如何?最壞的情況我們還不得而知,但已知在三次戰役中,我們一無所獲並損失慘重。你們可以更加不惜代價地增加一切可用開支,使盡一切力量,乞求、借貸一切助力,同那些把炮灰送到外國的,地小力微的德國王子做買賣。但是,你們的努力是永遠不會奏效的,你們倚賴這種雇傭兵的援助,其作用適得其反;因為你們用掠奪成性的卑賤兵士去滋擾他們,把他們及其財產置於雇傭兵的蹂躪之下,這樣隻會更加激起他們無法平息的仇恨。倘若我生為北美人,正如我現在是英國人一樣,當外國軍隊侵入我國國境之時,我是絕對不會放下武器的。永遠、永遠、永遠不會!

【人物剪影】

威廉·皮特,人稱老皮特,出生於倫敦西敏斯特。早年就讀於伊頓公學和牛津大學,後來又轉到荷蘭烏特勒支大學攻讀法律。1735年,他作為輝格黨黨員進入下院,經常發表演說抨擊時政,因卓越的演講才能而名聲大振。

皮特非常關注英國的海外政策,主張維護商業利益,同法國展開殖民地競爭。1756年,國王命皮特組閣,任國務大臣兼下院領袖,位同首相,主持外交和軍事。在七年戰爭中,皮特作為英國海外軍事行動的積極組織者,為英國爭得海上霸權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對於北美問題,他有著最為清醒的認識,主張同北美以和談的形式解決爭端。1761年,因失去喬治三世的信任而辭職,但他仍熱切地關注著海內外政治的發展趨勢,還不時地出現在上院或下院發表演說,批評英國的對外政策。

作為18世紀中期英國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作為資產階級的改革派。他還為英國議會製度的改革做了大量的工作,在英國曆史上起了非常大的進步作用。

【讀·品·悟】

1775年,北美爆發了“獨立戰爭”,英國統治階層慌亂不堪,多數人主張用武力鎮壓叛亂。針對這一主張,皮特發表了不同的看法,這便是他在英國上院發表的一篇著名演說。皮特清醒地認識到英國本身所存在的問題,並站在北美反抗者的角度審視問題,做出了“北美不可被征服”的偉大預言。讀完這篇演講,我們不得不佩服皮特超群的智慧,他正確的預言讓我們折服。

生活中我們也要學習他這種預見的能力,因為正確的預見會幫助我們避免一些追悔莫及的錯誤。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隻有先見之明能幫助我們避開眼前的危險甚至長遠的顧慮,讓我們從容地生活。那麼,我們如何才能夠擁有非凡的預見能力呢?

首先,要樹立遠大的理想。古今中外,那些具有崇高理想和雄偉抱負的人必定能夠洞若觀火。正是理想砥礪著他們比別人站得更高,看得更遠。皮特能夠預料到北美殖民地革命的勢不可當,丘吉爾能夠預測到一戰的爆發等,都說明了這一道理。

其次,要有長遠的眼光。俗話說,做人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意即我們要廣開言路,開闊眼界。隻有悉心觀察,集思廣益,才能全麵了解事物的情況。

再次,要開闊我們的思維。分析問題不要隻局限於眼前事物,要發散開來,多處著手。條條大路通羅馬……隻要我們善於拓展思路,就一定會找到可行的辦法。

最後,要養成穩重的秉性。穩重,是一種難得的性情。在非常情況下能做到鎮靜自若的人,必定是一個具有超常勇氣的人。毛澤東有詩:“敵軍圍困千萬重,我自巋然不動。”隻有臨危不懼、鎮定自若,才能在理性中擁有先見之明。

預見的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需要我們平時多關注一些事物的動態和規律,逐漸培養超前的預見性眼光。這樣,以後不管麵對什麼事情,都可以胸有成竹、遊刃有餘了。

【鏈接】

真與假、善與惡、美與醜之間的對比隻能使真的更真、善的更善、醜的更醜、惡的更惡,就像是白紙黑字一樣顯然、明示,給人留下無可辯駁的影響。在演講中,適當地引用一些對比法,能夠使聽眾提高辨別善惡真偽、是非曲直的能力,進而達到演講的目的。老皮特就做到了這一點,在關於北美起義的對策上,他沒有站在本國的角度,而是站在北美殖民地的角度,從而強化了自己的論點,同時也得出了正確的結論。

後記

一本著作的完成需要許多人的默默奉獻,閃耀的是集體的智慧。其中銘刻著許多艱辛的付出,凝結著許多辛勤的勞動和汗水。

本書在策劃和寫作過程中,得到了許多同行的關懷與幫助,及許多老師的大力支持,在此向他們致以誠摯的謝意:王傑、周珊、杜莉萍、何瑞欣、齊紅霞、李偉軍、曾桃園、趙廣娜、魏清素、趙一、趙紅瑾、王鵬、齊豔傑、李文靜、李佳、羅語、張保文、陳賜貴、肖冬梅、李愛蓮、張琦、雒逸雲、許長榮、李良婷、張豔芬、孫亞蘭、閆晗、王豔、黃亞男、曹博、楊青、李顏壘、史慧莉、朱輝、上官紫微、餘學軍、徐娜、聶小晴、李娜、劉紅強、楊莉、賀蘭、蔣先潤、杜亞君、陳潤、蔡亞蘭、歐俊、付欣欣、王光波、常娟、陳豔、李雪韜、於海英、楊豔麗、姚曉維、潘靜、王豔明、楊英、杜慧、楊秉慧、武敬敏、阮崇曉、葉光森、王博、毛玲玲、吳潔、範小北、王玉芳、黃文平、李偉等。

閱讀是一種享受,寫作這樣一本書的過程更是一種享受。在享受之餘,我們心中也充滿了感恩。因為在寫作過程中,我們不僅得到同行的幫助,還借鑒了其他人智慧的精華。相信你們勞動的價值不會磨滅,因為它給讀者朋友們帶來了寶貴的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