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每個人都要依賴別人的扶持
蘇軾有詩雲,“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於君指上聽?”這首小詩表麵上看來,寫的是彈琴的道理:把琴放在盒子裏,琴是不會自己發出聲音的,單獨伸出自己的手指,也聽不到聲音。隻有當我們的手指扣住琴弦的時候,才能彈奏出優美的曲調和悅耳的樂聲。也就是說,世界上萬事萬物都是互相聯係、彼此照應的,用吉祥上師的話來說,就是“我們每個人的生存都或多或少依賴別人的因緣與扶持。”
上師舉例說,如果沒有古人農業知識的傳遞,我們今天的生產技術就不會有這麼好的收成;沒有古聖先賢的智慧,我們今天的文化也不會如此豐富、繁榮。即便物質生活已經如此發達,我們也不能每個人都去播種自己的土地,收獲自己的糧食。我們還要依賴農民的勞動;我們也不能自己發明科技產品,依然要依賴科學工作者的創造與研究……小到一粒米,大到人類飛天遁地的夢想,無一不是互助合作的成果。可以說,生命中的每一天,每一刻,我們都在彼此依賴。生命本來就是相依相伴、共生共存的。
有一個戲劇愛好者,他不顧親朋的反對,毅然選擇了一處並不熱鬧的地區,修建了一所超水準的劇院。劇院開幕後,非常受歡迎,並帶動了周圍的商業的發展。附近的餐館一家接一家地開,百貨商店和咖啡廳也紛紛跟進。沒有幾年,劇院所在的地區便成了繁榮的商業地帶。
“看看我們的鄰居,一小塊地,蓋棟樓就能出租那麼多的錢,而你用這麼大的地建造劇院,卻隻有這一點的收入,豈不是吃大虧了嗎?”這個人的妻子對丈夫抱怨道,“我們何不將劇院改建為商業大廈,也做餐飲百貨,分租出去,單單租金就比劇場的收入多幾倍!”這個人也十分羨慕別人的收益,於是便將自己的劇院關閉,貸得巨款,改建商業大樓。不料,樓還沒有竣工,鄰近的餐飲百貨店紛紛遷走,更可怕的是房價下跌,往日的繁華便不複存在。
在種種現實麵前,這個人終於醒悟,是他的劇院為附近帶來繁榮,也是繁榮改變了他的價值觀,正是他價值觀的改變,使當地失去了繁榮。世界上萬事萬物都是互為因果、彼此聯係的。我們不可能超越周圍的環境獨立存在,更不可能孤立地幹一件事。
人們常因建設自己而造就了別人,又因別人的造就而改變了自己。在這種改變中,如果我們不讓別人贏,常常也會輸掉自己。“人與人之間天生存在著一種合作關係”,這本是最簡單不過的道理。但越是簡單的道理,越容易被人忽視,就像故事中的劇場主人一樣,常常為了自己一時的利益而忽視了共同利益,最終反而讓自己失去更多。
宇宙間的一切生命都相依相存。就像劇院附近會有百貨商店、咖啡館,以及其他餐飲娛樂設施等。他們都是跳動在樂譜上的每一個音符。當把一支優美的樂曲分割成一個個單調的音符時,我們還能被每一個音符征服嗎?答案不言自明,再美好的音符也不能獨自發出扣人心弦的樂聲。隻有當所有的音符一起跳躍的時候,才能體現出音樂的神奇魔力。
吉祥慧語:
人們常因建設自己而造就了別人,又因別人的造就而改變了自己。在這種改變中,如果我們不讓別人贏,常常也會輸掉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