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生命的關懷有時隻是一粒米
一個人在聽了佛法教人以布施後,對禪師說:“等我以後有了錢,一定廣修供養,做一些濟世救人的事業。”“等你有錢以後再行布施,那你永遠不會有錢,也不會布施。”“為什麼呢,師父?”“因為富有從布施中來呀!所謂舍得,都是先有舍,後有得。”“可是……”這個人麵露難色,“師父,我很貧窮,連飯都吃不飽,該如何布施呢?”禪師從那人碗裏夾起一粒米,停了一會兒,說:“以一顆真誠恭敬的愛心,從一粒米做起。”
這位對“一粒米的恩情”都念念不忘的禪師就是吉祥上師。也許,在很多人看來,一粒米算不得什麼,它無關饑餓、健康、財富,甚至不會給生命帶來細微的改變。可是,在上師的眼裏,一粒米中卻包含著對生命最初的關懷和最深的敬意。很顯然,一粒米對於我們來說是無所謂的,可對一些小生靈來說,卻是生死攸關的。
我們小時候都曾經蹲在大樹下看螞蟻。那些小小的螞蟻抬著一粒米艱難前進著,恐怕很多人都對這一情景記憶猶新。當我們看著那群小小的生命因一粒米而飽滿、歡愉時,我們幹枯、冷漠、僵硬的心,也因為見到這種生命的渴求與收獲而潤澤、柔和、歡喜。
正如上師所說:“我們的生命由每粒米來養護。”在每一粒米中,都蘊含著大自然的生命力,在這微小的米粒裏,我們把這構成生命要素的關懷送給其他生命,讓他們與我們一同分享:分享我們的情誼,也分享我們對生命的敬意。在這原本無所謂的一粒米中,我們獲得了深深的快樂。因為它裝載了大自然的陽光、空氣、清風、細雨,也裝下了我們的同情、慈悲、愛心與善良。正如吉祥上師開解弟子說的那樣:“即使小小的善心,也會給我們帶來無量的快樂與福氣。”
細細想來,生活中的很多事情也是如此,常常並不是我們沒有能力去做,而是我們肯不肯去做,有沒有一顆無微不至的關懷他人的善心。有一個關於榮西禪師的故事,說在一個寒冷的冬夜裏,有一個乞丐來到寺院找到榮西禪師,向禪師哭訴家中妻兒已經多日未能進食,眼看就要餓死了,不得已來請求禪師救助。榮西禪師聽完後非常同情他的遭遇,慈悲之心頓生。可是自己身邊既無金錢,也沒有多餘的食物,該怎麼辦呢?他左右為難地環顧四周,突然,他看到了準備用來裝飾佛像的金箔。於是,榮西禪師對乞丐說:“把這些金箔拿去換些錢,給你的妻子孩子買些食物吧!”
等到乞丐離開後,一直站在榮西禪師旁邊的弟子終於忍不住了,他埋怨榮西禪師說:“師父,您怎麼可以對佛祖不敬呢?”榮西禪師心平氣和地對眾弟子說:“我之所以這麼做,正是出於對佛祖的一片敬重之心啊!”弟子憤憤不平:“這些金箔本來是用來裝飾佛像的,可您就這樣送給了乞丐,我們要用什麼來裝飾佛像呢?這又怎麼是敬重之心呢?”榮西禪師正色說:“平日裏你們誦讀的經文、修習的佛法都到哪裏去了?佛祖慈悲,割肉喂鷹、以身飼虎都在所不惜,我們怎麼能為了裝飾佛身而置人性命於不顧呢?”這樣的詰問,恐怕不管是誰都會慚愧得低頭。
榮西禪師的話與吉祥上師的教誨如出一轍。在我們看來很微小的事情也好,或者很莊嚴的事情也罷,其實都逃不過最簡單的兩個字:慈悲。當我們以慈悲心關愛眾生,願意解人於危難,救人於水火的時候,即便我們沒有參拜神佛,也是對佛法最深的恭敬。
吉祥慧語:
很顯然,一粒米對於我們來說是無所謂的,可對一些小生靈來說,卻是生死攸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