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包容不等於姑息,嚴厲不等於苛刻
博愛、寬容、慈悲,都是人們每每提及佛法時一定要談到的智慧。人們將對繁瑣的忍耐、對他人的雅量看成衡量一個人佛法修為的重要準則。那麼,包容是不是就是容忍一切呢?
讓我們先來看這樣一個故事。很久以前,有一個牧人在荒野裏遇到了一頭受傷的母狼。當時,母狼的一條後腿已經斷了很久,傷處隱隱現出白骨,腐敗的氣味令人作嘔。牧人撿起一塊大石頭,準備結束它的性命。這時,母狼安靜地臥在地上,垂下頭,眼中似有淚光流轉。牧人是一個心腸很軟的人,母狼可憐的樣子激起了他的同情心。他扔下石頭把母狼帶回了家,還為它的傷口消了毒,它並接上斷骨,精心包紮。在他做這些的時候,母狼是那樣溫順,對牧人的慈悲也是那樣的感激。日子一天天過去了,母狼的腿逐漸康複了,當牧人趕著羊群出門時,它常一瘸一拐地跟在後麵。開始牧人還有幾分謹慎,總是緊握皮鞭,獵槍也帶在身旁。漸漸地,他發現母狼似乎並無惡意,甚至還把離群的羊趕回來,儼然一隻稱職的“牧羊犬”。牧人這才放心。
又過了一段時間,有一天下午天氣非常好,陽光暖洋洋地照在牧人的身上,他看到母狼在遠處負責地守護著羊群,於是躺在草地上,安心地睡著了。不知過了多久,當牧人睜開眼睛後,發現身邊隻有幾隻羊在悠閑地吃草……他猛地坐起,“糟糕,遠處的羊呢?”他飛跑著四處尋找,卻隻看到幾具殘缺不全的羊的屍體,而那頭狼早就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這個故事讓人不自覺地想起了“東郭先生”與“中山狼”,相似的遭遇,相似的同情心泛濫,以及相似的無原則縱容,終致釀成大錯。也許有人會問,難道不應該憐憫愛惜世間萬物嗎?答案是肯定的。我們一定要對他人存有悲憫之心,才能對生命產生寬厚、敬愛與珍惜。但是,包容並不等於喪失原則、姑息養奸。
在這一點上,吉祥上師的觀點是一針見血的。他曾說:“包容和規約這兩件事其實並不矛盾。佛法裏的包容和忍耐,估計世界上很少有企業和個人能夠超越。但是如果你違反了規定,怎麼辦呢?就是懲罰。在寺廟裏雖然不能罰款,但我們都知道小和尚犯了錯誤,是要被打板子的。這就是一種警戒”。所以上師總結說:“包容不等於姑息養奸,嚴厲也不等於苛責。”這兩者配合在一起,就是要講究佛法的中道,也就是不偏不倚,彼此依存。這一點可以團隊合作為例。
比如,在一個團隊裏,有些工作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去做的。那麼,我們可以給他一次、兩次、三次的機會,如果還是無法改變,而且因為一個人的問題而給團隊造成很大的負麵影響的話,我們就必須及時調整戰略,當機立斷,該換人就換人。如果絲毫不考慮團隊的影響與業績,而一味包容,就會影響整個“機器”的運轉。
但同時,我們要以很柔和、很委婉的方式來告誡他,哪怕他因此生了煩惱,我們也應該盡力去開導、勸解。這個時候,就需要包容的心量了。你要讓他明白不是因為對他有了偏見而棄他不用,相反,正是因為賞識與憐惜,才有意識地把他調到恰當的位置。這樣的定位與考慮,才能讓他感覺你的心意、胸懷值得他跟著你去奮鬥。
同樣的道理其實也適用於家庭。我們很多父母總是在“縱容孩子”與“苛求孩子”間搖擺不定。今天,忽然覺得自己沒有辦法像別的家長一樣,極大地滿足孩子的物質生活,就會覺得對不起孩子,於是不管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他們都會買來一堆玩具和零食哄孩子開心。明天,見到家裏條件很普通的孩子,卻刻苦學習、自強不息,他們又開始要求孩子懸梁刺股、挑燈夜戰。結果,無論哪一種生活和狀態都弄得孩子遭罪、大人疲憊。這時,不妨好好琢磨一下上師的教誨,“不姑息養奸,但也不嚴厲苛責”。
在孩子的成長中,我們應該給予他們必要的寬容,對於他們成長中需要克服的弱點,我們則給予適當的提醒。如此一來,才能將寬容與約束完美地結合在一起。
淡妝濃抹、收放自如才是需要我們不斷修煉的智慧。
吉祥慧語:
收放自如,將寬容與約束完美地結合在一起,才是我們需要不斷修煉的人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