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注於擺脫眼前的困境
從學習團體的協作經驗中,我們意識到,創造力是勇於創新、開創新局麵的代名詞。充滿創新精神的人,就能夠善於應對一個散亂無章的集體,預測和控製將來發生的事情,並能順利處理意料之外的事情。也可以說,創造力與無結構、無未來、無控製的忍受能力有關聯,也能容忍含混和無計劃性。
現時的創造力主要是忘記未來、專注於擺脫眼前的困境的能力,也就是將全部身心放在當下的環境中。
放棄未來組織,放棄控製與預測的能力,是一種悠閑和享受的生活態度;換另一種方式來解釋,這是一種沒有動機、沒有目的、沒有目標、沒有未來的生活態度。這就是說,為了能專心傾聽,使自己完全沉浸於現在、活得自如,就必須拋卻對未來的設想,隨意地遊走和享受生活,放鬆心情遊玩。簡而言之,也就是隻要能夠做遊戲。
還有必要指出一點,自我實現也可以是一種似乎毫無準備的,在不知不覺中就得到了一種尚未被大多數人承認的結果狀態。這與格斯丁所謂的“腦部受損”或是“強迫性精神官能症”不同,這些人對於控製、預測、組織、法律和秩序、議程、分類、排練和計劃等,有極為強烈的需求。我們也可以這樣說,這些人其實對未來有著莫名的恐懼感,不相信自己對於緊急狀況或意外事件的應變能力。換句話說,他們對自己缺乏信心,害怕自己無力處理意料之外、計劃之外、不可控製或預測的事件。這在以前的管理心理學及如何激勵職工積極性方麵的文章中,曾提到相關的例子。
這些都是安全保障機製、恐懼和焦慮機製。他們所代表的就是缺乏勇氣,對未來缺乏信心,精神失去了依靠。除非他有一定程度的勇氣,對自我、理想環境和未來有合理的信心,才能夠泰然地麵對無法預期、無知和無組織的情況,並有絕對的信心相信自己有應變的能力。不過這種勇氣既是對一個人的自我有道理的信任,也是對環境和未來的善的信任;而且人們可以在不同情形下臨場發揮。為了能與聽者有效地溝通,就經常舉例子來給他們說明道理;通常在聊天時,聽者無法專心聆聽他人的話,心裏一直在擔心接下來要說些什麼。這就顯示出,他們不相信在毫無準備和計劃的情形下,自己能隨機應變,發表適當的談話。
下麵也是一個真實的例子。如果你觀察嬰兒以及幼童所表現出來的行為,就會發現他們對自己的父親或母親的態度是一種完全的信任。我們會看到小孩跳到父親手臂上的畫麵,在他臉上看不到一點點害怕的表情,因為他完全信任自己的父親。同樣的,小孩子在跳進遊泳池的時候,也總是麵無懼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