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菜根譚》4
潮濕的木柴遇到烈火,也能燃燒出激情
遇欺詐的人,以誠心感動之;遇暴戾的人,以和氣熏蒸之;遇傾邪私曲的人,以名義氣節激勵之。天下無不入我陶熔中矣。
用誠摯的心去感動欺詐的人,用溫柔的心去熏染性格暴躁的人,用正義和氣節去激勵包藏私心的人。這樣天下就沒有我不能感化的事了。
有過用柴草生火經曆的人都知道,要點燃木柴,先要用幹枯的細枝去引火,火才能越燒越大;如果裏麵有濕柴,剛燃的火苗很快就會熄滅。但是,一旦火堆燃燒起來了,即便扔進去的是剛砍的濕木頭,很快也會被火焰帶動起來,一起燃燒。
這其中也蘊涵了《菜根譚》中所講的一樣的一個道理:用足夠的熱情去感染他人,就能讓對方感受到自己的熱情和善意,並和我們一同向著理想的方向邁進。
有一個小女孩喜歡在地上打滾,衣服總是不到半天就很髒了。她的父母想盡了各種方法,在家裏鋪地毯,不讓她出門,常常打罵她,都沒有效果。為此母親常常痛哭流涕:怎麼自己就生了這麼沒教養的孩子呢?
家長請了很多研究兒童行為的專家幫助他們,但是專家對孩子的治療也是從研究孩子的各種小動作開始,一時之間找不到解決辦法。
這時候,小女孩的小阿姨從國外回來,給她帶了一條法國的公主裙。小女孩非常興奮,自從穿上那條漂亮的裙子以後,她再也沒有在地上打滾了,並且之後無論穿什麼衣服,她都像一個小公主一樣文靜了,這讓家長和專家都感到非常驚訝。
是什麼改變了小女孩?那就是美的感化作用。漂亮的裙子喚起了她對美的敏感,她漸漸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是不美的,自然而然地就不再打滾了。當你麵對一個困難的時候,也要學會感化他人,激發別人心中的善念,就是最好的解決方法。
感化他人,就是讓他人自覺地產生你想要傳達的感情,看到笑臉我們會開心,看到烏雲我們會壓抑,遮羞也是感化的結果。要感化他人,需要自己首先具有感化他人的力量,就像火焰要燒到一定的熱度,才能點燃濕柴一樣。本身脆弱的人是很難勸導別人堅強的,而自己常常假公濟私的人,也很難勸別人正大光明。
感化他人需要具備的一項品質,就是信任別人。如果你對對方還有猜忌,那就很難溝通彼此的心靈。有這樣一個關於猜忌的故事:
一個小鎮商人有一對雙胞胎兒子。這對兄弟長大後,就留在父親經營的店裏幫忙。父親過世後,兄弟倆接手共同經營這家商店。起初生活一直都很平順,直到有一天丟失了一美元後,一切開始發生變化。
一天,哥哥將一美元放進收銀機,並與顧客外出辦事。當他回到店裏時,發現收銀機裏的錢已經不見了!
他問弟弟:“你有沒有看到收銀機裏的錢?”
弟弟回答:“我沒有看到。”
但是哥哥對此事一直耿耿於懷,咄咄逼人地追問,不願罷休。弟弟也感覺到了哥哥的懷疑,於是產生了怨恨之情。開始雙方不願交談,後來決定不再在一起生活,在商店中間砌起了一道磚牆,從此分居而立。
20年過去了,有一天,有位開著外地車牌汽車的男子,在哥哥的店門口停下。
他走進店裏問:“您在這個店裏工作多久了?”哥哥回答說他這輩子都在這店裏服務。這位客人說:“我必須要告訴您一件往事。20年前我還是個不務正業的流浪漢,一天流浪到這個鎮上,已經好幾天沒有進食了,我偷偷從您這家店的後門溜進來,將收銀機裏的一美元取走。雖然時過境遷,但我對這件事情一直無法忘懷。一美元雖然是個小數目,但是我一直深受良心的譴責,我必須回到這裏來請求您的原諒。”
這位訪客說完後,很驚訝地發現店主已經熱淚盈眶,用哽咽的音調請求他:“是否也能到隔壁商店將此事再說一次呢?”當這陌生男子到隔壁說完此事以後,他驚愕地看到兩位麵貌相像的中年男子,在商店門口痛哭失聲、相擁而泣。
20年後真相大白時,怨恨終於被化解,兄弟之間存在的對立也消失了。如果20年前,哥哥能夠不去猜疑弟弟,兄弟之情又怎麼會破壞呢?
猜疑是所有情感的敵人,感化是所有情感的福音。隻有杜絕猜疑,心胸開闊,才能用自己的熱情點燃對方心中的明燈。
細節是皇冠頂上的珍珠
謹德須謹於至微之事。
謹慎小心地保護德行,就要從最細小的事情做起。
90%×90%×90%×90%×90%≈59%,看到這個算式,你想到的是什麼?如果一件事情需要很多步驟,你在每一個步驟上都隻求拿個90分,那麼整體來說,你辦的這件事情還不夠及格水平!西方有一句諺語,叫做“魔鬼往往隱藏在細節中”,就是細節這個魔鬼,將你的行動慢慢引向了失敗!
所羅門國王曾經說過:“萬事皆因小事起,你輕視它,它一定會讓你吃大虧的。”一個人要想有所作為,就必須注重細節,不能在小處出差錯。在我們的生活中,就有很多由於忽視小事而導致重大損失的例子。
2004年2月15日,吉林市中百商廈發生特大火災,造成54人死亡、70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400餘萬元。然而,這麼一起嚴重的事故,其直接原因竟然僅僅是一個煙頭:一位員工到倉庫內放包裝箱時,不慎將吸剩下的煙頭掉落在地上,隨意踩了兩腳,在並未確認煙頭是否被踩滅的情況下匆匆離開了倉庫。當日11時左右,煙頭將倉庫內物品引燃。
而此時,中百商廈當日保衛科工作人員卻違反單位規章製度,擅自離開值班室,未對消防監控室進行監控,沒能及時發現起火並報警,延誤了搶險時機。同時,他們得知火情後,違反消防安全管理的有關規定和本單位製定的滅火和應急疏散方案中規定的緊急通知浴池和舞廳人員由邊門疏散的要求,未能及時有效組織群眾疏散,致使顧客及浴池和舞廳人員在發生火災後未能及時逃生,造成特別嚴重的後果。
一個煙頭,54條人命!
事情就是這麼簡單,簡單得令人難以承受。
雖然政府對這起特大火災的處理已落下帷幕,但火災刻在人們心中的印記、留給社會的思考卻遠未結束。表麵看來,是一隻小小的煙頭引燃了這場人間慘劇,但是尋找其根源,奪去54條人命的,不是現實中忽明忽暗的煙頭,而是有關人員馬虎輕率的工作作風,這才是導致悲劇的最直接原因。
建築一座大樓,如果因為馬虎、不嚴格而發生計算上的錯誤,整個大樓就要倒塌;煉鋼如果馬虎,在化學成分上有點錯誤,就要出廢鋼;在藝術工作上如果馬虎,一個動作、一個唱腔、一個筆畫都不嚴格要求,那就不可能演好戲、畫好畫;在財務會計工作上,錯一個小數點,就會亂成“一鍋粥”;在社會科學上不嚴格,就會因錯誤的分析而得出錯誤的結論,而要使火箭和宇宙飛船上天,不要說不能有001的誤差,連000……1的誤差都不能有。馬虎、不嚴格,哪怕有再大的本領也很難取得成功。
一位勇者發誓要排除萬難攀登一座高峰,在眾人期待的目光中,他出發了,然而,他卻辜負了大家的希望,中途放棄了。當人們問及原因時,所有人都震驚了——使他放棄的原因竟是鞋中的一粒沙!原來,在長途跋涉中,惡劣的氣候沒有使他退縮,陡峭的山勢沒能阻礙他前進,難耐的孤寂沒有磨去他堅定的信念,噬人的疲憊也沒有使他畏懼……但不知何時,他的鞋裏落入一粒沙,原本他有時間和機會把那粒沙從鞋裏倒出來的,可是他並沒有那樣做,因為在我們這位勇士的眼中,這粒沙實在是太微不足道了。的確,比起勇士所遇到的其他困難來說,那粒沙的存在簡直可以忽略不計。然而他越走下去那粒沙越磨腳,最後終於到了每走一步都伴隨著錐心刺骨的疼痛的地步!這時他才意識到這粒沙的危害,於是,他停下腳步準備清除沙粒,卻驚異地發現他的腳已經被磨出了血泡!沙雖然被清除出去了,可是腳上的傷口卻因感染而化膿。最後,除了放棄,他別無選擇。
讀完這個故事,也許你會替勇士的遭遇感到惋惜,然而就在我們惋惜的同時,更應該做的是不要重蹈他的覆轍——忽略身邊的任何一件小事。要知道,即便是再簡單不過的一件事,我們也要把它做到完美、極致,千萬別讓一粒沙成為你成功的阻礙。
自然是最好的老師
美景不在別處,就在眼前
會心不在遠,得趣不在多。盆池拳石間,便居然有萬裏山川之勢,片言隻語內,便宛然見萬古聖賢之心,才是高士的眼界,達人的胸襟。
領會大自然的美景不需要去很遠的地方,感悟真理的樂趣也不在於知道多少道理。一盆花、一塊拳頭大小的石頭中,就會蘊涵萬裏山川的氣勢;短短的幾句話中,也可以蘊涵猶如萬古聖賢參透的要道一樣的哲理。這種以小見大的本領,才是高尚達觀之士的眼界和胸襟。
阿根廷荒誕派作家博爾赫斯說得好:敢問圖書館中在座的諸君,誰不曾夢想浪跡天涯?幾乎每一個讀書人在年輕的時候都有一種浪跡天涯的衝動。遠方充滿了神秘的召喚,未知的東西總是披著浪漫的色彩。我們常常以為好的在遠處,總以為未接觸過的事物中埋藏著驚喜,總以為陌生的人和事會與自己生活中的不一樣,所以,做了許多徒勞無功的事情。之後再回到起點,才發現其實自己想要的就在不遠處,之前的種種努力不過是自作聰明,這就是“舍近求遠”的本質。
“舍近求遠”造成了無數失去之後的捶胸頓足,無數次眾裏尋他中的擦肩而過。它讓人們錯過機遇,將努力空擲。
你是否一味埋頭努力,不懂得尋找合適的方法,也抓不住各種機遇;對於自身擁有的一切不加珍惜,反而費力去尋求一些毫無把握的東西;或者,在一個固定的思維中痛苦不堪,卻從來不懂得獨辟蹊徑,發揮自己的優勢;或者,認為隻要能達到目標即可,往往不主動尋求做事的最佳、最合理的路徑……如果你也有過這種經曆,那麼你就需要檢討自己過去的生活和那些舍近求遠的盲目心理:
在印度,流傳著農夫阿利的故事。
農夫阿利生活殷實,一天,一位老者拜訪他,這麼說道:“倘若你能得到拇指大的鑽石,就能買下附近全部的土地;倘若能得到鑽石礦,還能夠讓自己的兒子坐上王位。”
鑽石深深地吸引了阿利的心,他從此對什麼都不感到滿足了。
經過輾轉反側的思考之後,第二天一早,他便叫起那位老者,請老者指教在哪裏能夠找到鑽石。老者想打消他那些念頭,但無奈阿利完全聽不進去。老者隻好告訴他:“你在很高很高的山裏尋找淌著白沙的河,倘若能夠找到,白沙裏一定埋著鑽石。”
於是,阿利變賣了自己所有的地產,讓親人寄宿在街坊家裏,自己出去尋找鑽石。但他走啊走,始終沒有找到要找的寶藏。他終於失望,在西班牙盡頭的大海邊投海死了。
故事並沒有就此結束。
一天,買了阿利房子的人,把駱駝牽進後院,想讓駱駝喝水。後院裏有條小河。駱駝把鼻子湊到河裏時,這個人發現沙中有塊閃著奇光的東西。他立即把它挖出來,是一塊閃閃發光的石頭,他把石頭帶回家,放在爐架上。過了些時候,那位老者又來拜訪這家人,進門就發現爐架上那塊閃著光的石頭,不由得奔跑上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