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言(1 / 1)

有人說,高考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孩子寒窗苦讀十幾載,一切就看高考這一回。一個孩子對於社會隻是一分子,而對於家庭來說卻是一代人,因此,家長對孩子高考的重視不言而喻。

不過,家長僅僅有“重視”是不夠的。一個良好的結果,是由人的良好的行為決定的,行為是由決策決定的,而決策又是由人的信念和價值體係決定的。因此,家長要想讓自己的重視對孩子產生良好的結果,就要首先調整正確的信念和價值體係,調整好心態,和孩子做好溝通,然後才能對孩子實施引導和幫助,從而影響孩子產生良好的結果。

我們在《心理資產世代相傳——家長心態》和《親自架起溝通的橋梁——親子溝通》裏,重點和家長討論了如何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以及和孩子做好溝通的問題。有了良好的心態,和良好的溝通,接下來的具體方法就變得很重要了。實施的方法得當,家長可以幫助孩子成功高考,不僅結果成功,過程也會成功,孩子考得好,學得也快樂。孩子多年以後再回憶高三這一年,他(她)會覺得高考是一段充滿激情、幸福、喜悅和汗水的美好曆程,而不會覺得是一場噩夢。如果方法不當,不僅於孩子高考不利,還會影響家長和孩子之間的溝通和交流,降低孩子對家長的信任和感情。在這本書裏,我們主要和家長討論一下具體方法的問題,也就是家長如何引導孩子的問題,並從生涯規劃、心態引導、學習引導、人際關係引導、後勤指導五個大的方麵來進行討論。

家長對孩子方法上的引導,要注意體現在家長以身作則、影響、傾聽、引導、共成長等原則上,體現在科學的行動上,而不是充滿焦慮、訓斥、煩惱等不良心態和行為。不少孩子有不良習慣,比如看電視,比如上網,比如懶惰等,多數家長采取的方法都是訓斥孩子,或者苦口婆心勸孩子好好學習,效果當然是微小的。我們來看看下麵這個家長是怎麼做的。

晚飯後全家人有一起看電視劇的習慣,看得高興時甚至會看上兩三個小時。孩子也特別喜愛,從小就這樣。眼看孩子上了高中,即將麵對高三,學習越來越緊張,孩子自己也知道時間緊,每天晚上看幾個小時的電視實在太浪費,可是已經形成習慣了,想改掉很難。家長溫言軟語勸了好幾次,孩子總是“嗯,啊”的答應著,就是不起身。說多了,孩子衝你做幾個鬼臉,撒撒嬌,家長就一點轍沒有。家長也不忍心罵孩子,罵了肯定是起反作用。後來,家人為了給孩子做榜樣,都不再看電視,提前睡覺,於是,每天就隻剩下孩子自己在看電視。雖然孩子覺得缺乏了大家在一起看的趣味,但是因為習慣,還是津津有味地看。怎麼辦?這位家長在慎重思考後做出了決策。首先,在孩子不在家的時候,偷偷把電視機抱到親戚家去(這件事無論如何要所有人保密,千萬不可讓孩子知道,除非高考過後再告訴孩子),對孩子說電視壞了,拿去修了,得兩個星期才能修好,強行斷掉孩子看電視的習慣。孩子當然感到很不舒服,晚上就覺得很無聊,但是也不想看書學習。

這時候,孩子的爺爺奶首先出馬,針對孩子習慣爭論的習慣,和孩子討論新聞和孩子感興趣的事情。爸爸媽媽呢,也沒有提前睡覺,而是在客廳看書,時不時地也插上一句,和他們討論一下。孩子受大家的影響,也把自己的書拿到客廳來,和家人一起學習起來。就這樣,兩個星期很快過去了,雖然電視機抱回來了,但是以前看過的電視劇斷了線,電視癮也就沒有那麼大了。這時,爺爺奶奶說,還是看報紙有意義,我們回屋去看了,你們看電視吧。爸爸媽媽說,我們也到房間去看書了。孩子沒話說了,也跟著說,你們都走,那我也回屋看書去了。就這樣,孩子看電視的習慣改掉了。

當然,每個孩子的情況不一樣,具體情況要具體對待,但原則是不變的,那就是尊重、傾聽、引導、影響、榜樣等,這也是本書的指導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