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提高孩子的學習效率(6)(2 / 2)

讓孩子克服學習中的畏難情緒

父母箴言

孩子在學習上出現畏難情緒時,父母家要對孩子進行係統的學習心理指導,讓孩子正確地認識自我,學會分析、克製自己,調整好心態。如父母可對孩子樹立目標、計劃安排、總結反思、處理學習和練習的關係、試卷問題分析與對策、合理安排時間,心理情緒的自我調節等做相應的指導。

學習難不難?有人說不難,有人說難。可是說不難的人卻未必有成就感;說難的人也未必都知難而退。清朝學者彭端淑曾經就這個問題寫了一封信給他的子侄們。他說:“天下事有難易的區別嗎?去做,難的事情也會變得容易;不做,容易的事情也會變難的也會變得容易;去學,難得事情也會變得容易;不學,容易的也會變得難。”

所謂“世上無難事,隻要背登攀。”一個人不管做什麼,隻要肯立誌,堅決地去做,做到什麼程度算什麼程度,走到哪一步算哪一步。換句話說,隻問耕耘,不問收獲,事實上就總會有所收獲。相反,凡事太功利主義,還沒有開步就問終點何在,利益何在,期望值太高,太迫切,往往會產生畏難情緒,結果便很容易畫地為牢,自己把自己限定在一個範圍內,甚至裹足不前,打退堂鼓了事。

在學習中,隻有先克服畏難情緒,鼓足勇氣按部就班地去學,才能戰勝困難,盡快學到新的東西。很多孩子在學習中有畏難心情緒,那麼,父母怎樣幫孩子克服學習中的畏難情緒呢?

1.讓孩子端正學習態度

在學習方麵,感到害怕、擔心學不會的人,碰到的最大敵人不是學習任務重、難度大,而是在遇到困難和挫折時所產生的心理情緒問題和動機障礙。例如,有的孩子遇到學習成績不理想時,不能正確地麵對,會產生焦慮情緒和自卑感,認為自己不是讀書的料,這種想法是萬萬要不得的。父母要讓孩子端正學習態度,對學習有一個明確的認識——學習是在學習知識,而不是在受罪。

2.培養孩子的自信

自信是戰勝畏難情緒的有力武器。當自己出現畏難情緒時,首先,可以通過積極的心理暗示,堅定自己戰勝困難的信心,如“這個問題難不住我”、“我就不相信自己解決不了它”、“我一定不能懶惰”、“再難的內容我也要記住它”等。要教會孩子遇事多給自己鼓勵,試對著鏡子裏的自己說:“我行,我很棒!”這樣孩子就會發現自己的自信心倍增。還可以教會 孩子通過縱向的比較,看到自己的變化,發現自己的進步,從而堅定信心。

3.幫助孩子尋找成功的路徑

父母應提醒孩子要專注於課堂學習,認真聽老師講解,積極參與課堂教育活動。重點難點,力求在課堂上解決。對於理科的一些課程,一定要掌握原理,從源頭上理解和掌握學科知識。研究自己做錯的題,舉一反三,找到解決問的對策。做練習,要精選,不可貪多求全。要知道,有目的地練題,並善於總結反思,往往可以提高能力,做題可以事半功倍。在學習中,讓孩子注意培養自己的能力,諸如理解能力、閱讀能力、遷移能力、概括能力、創新能力等,能力提高了,許多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這樣自己麵對的困難也就少了。文科的一些課程,要懂得化整為零,增強計劃性,做到水滴石穿。學習方法沒有固定的模式,因人而異,需要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地摸索。孩子隻有總結出適合自己特點的方法,才能找到出路。當然,這方麵父母可以幫著指點。

4.給孩子製定適宜的目標,循序漸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