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成功沒有捷徑,隻有方法1
曆史上有很多人追求過速成的方法,最為著名的就是南宋儒學大師朱熹。朱熹是個絕頂聰明之人,十五六歲就開始研究禪學,但在追求速成的過程中,發現根本沒有速成之法,又轉向了下苦功,終於獲得了一番成就。成功沒有捷徑,但是有方法。你如果把追求速成的精力用到掌握成功的方法上來,那麼,你也會像朱熹一樣,走回通往成功的正確之道。
積極主動,成功的選擇在於自己——李開複
有一位中國留學生看了我《給中國學生的第三封信》後,感觸很深,他寫了一封信給我,在信中他寫道:“很小的時候,我的目標就是長大,長大了做什麼,我當時沒有想;讀小學的時候,父母給我的目標就是考初中,考上初中做什麼,我沒有想過;讀初中的時候,父母給我的目標就是考高中,考上高中做什麼,我沒有想過;讀高中的時候,父母給我的目標就是考大學,考上大學做什麼,我沒有想過;上大學的時候,父母給我的目標就是要出國,出國做什麼,我也沒有想過;現在留學拿到了學位,要找工作了,下一步我該做些什麼呢?這次,我要好好地想一想。謝謝你的第三封信,它喚醒了我埋藏了25年的進取心,它改變了我25年來被動的生活方式。從今天開始,我要積極主動地為自己而生活!”
我為這位中國留學生自主意識的複蘇感到歡欣鼓舞,同時我也看到,還有更多的年輕人依然在被動的道路上迷茫地生活著。所以,在所有最重要的人生態度中,我把積極主動擺在第一位。
從創立“開複學生網”至今,一年多的時間過去了,我發現,雖然我的初衷是“幫助學生學會自己幫助自己”,讓更多的年輕人步入積極向上的軌道,但是,還是有許多學生希望我能直接幫他們做決定,有些學生在來信中直截了當地說:“隻有你能告訴我,我該怎麼做。”——他們寧肯被動地接受建議,也不願意花點工夫設計屬於自己的成功之路。
在這樣的溝通和交流中我逐漸意識到,被動的思維方式是學生們在從小身處的教育環境、家庭背景和強調群體意識的文化氛圍中培養出來的。
在現行的教育體製下,學生們事事聽從父母和老師的安排,遇到問題可以直接從父母和老師那裏獲得幫助,養成了被動的習慣。因此,許多年輕人不善於主動規劃自己的成長道路,不知道如何積極地尋找資源,使自己的學業和人生邁上更高的階梯。
另一方麵,父母和老師也習慣於越俎代庖,幫助孩子和學生設計人生,這通常會使他們忽視了自己真正的性格和興趣,等他們長大以後多半會發現,自己早已迷失在“自我缺失”的海洋裏了。
此外,中國的傳統文化強調群體意識,推崇“從上”、“從眾”等行為方式,這些思想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以至於許多年輕人覺得,“自主”這兩個字是那麼陌生和遙遠。
為了成為國際化的人才,為了在信息時代發揮自己的最大潛能,每一個有進取心的青年都要努力讓自己從被動轉向主動,要成為自己未來的主人,積極地管理自己的學業和未來的事業。因為沒有人比你自己更在乎你的工作與生活,沒有人比你自己更適合管理你的人生和事業,隻有積極主動,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才能讓自己在成功的道路上永遠快樂!
消極被動的人與積極主動的人差異巨大。前者總是在等待命運安排或貴人相助,無法主導和推動事情的進展;後者則認為命運操縱在自己手中,可以主導事情的發生、發展。
年輕人要擁有一顆積極、主動的心,要善於規劃和管理自己的事業,為自己的人生做出最為重要的抉擇。因為沒有人比你更在乎你自己的事業,沒有什麼東西像積極主動的態度一樣更能體現你自己的獨立人格。
為達到積極主動的境界,建議大家按照以下七個步驟,循序漸進地調整自己的心態、培養自己的習慣、學習把握機遇、創造機遇的方法,並在積極展示自我的過程中收獲成功和快樂:
態度積極、樂觀麵對人生——有勇氣來改變可以改變的事情,有胸懷來接受不可改變的事情,有智慧來分辨兩者的不同。
遠離被動習慣、從小事做起——冷靜辨析而不輕信他人,主動影響事情而不是受事情影響,有主見而不盲從,積極嚐試而不退縮。
對自己負責、自己把握命運——積極主動抓住命運中自己可以選擇、改變和可以最大化自身影響裏的部分,勇敢麵對人生。
多做嚐試、邂逅機遇——換工作的意義在於,一開始的決定並不是終生的決定。有機會嚐試更多,才能找到真正的興趣所在。
充分準備、把握機遇——在機遇還沒有來臨時,就應事事用心、事事盡心,掌握足夠信息,以便必要時做出抉擇,抓住機遇。
努力爭取、創造機遇——不知道興趣何在?馬上做發掘興趣的計劃;不知道畢業後做什麼?馬上製定嚐試新領域的計劃;不知道欠缺什麼?馬上寫簡曆,找師友打分。
積極推銷自己——主動尋找每一個機會,讓老板或老師知道自己的業績、能力和功勞。同時不忘團隊精神,發表見解、貢獻主張,協助他人、鼓勵大家。以事為本、以人為先。
成功感悟:
三十年前,企業對人才的定義是一個有專業知識的、埋頭苦幹的人。鬥轉星移,事物發展到今天,人們對人才的看法已逐步發生了變化。現在,很多公司所渴求的人才是積極主動、充滿熱情、靈活自信的人。積極主動的人,擁有獲取成功的力量,擁有創造自己人生的魄力。
有目標、沉住氣、悄悄幹——俞敏洪
大家都想追求成功,成功到底是什麼呢?
曾經有記者問一位中國著名的企業家,萬向集團的魯冠球,“你為什麼能夠成功?”他說了9個字:“有目標、沉住氣、悄悄幹。”他是一個純粹農民出身的企業家,他也是那一代企業家中唯一30多年都沒有倒的人,他先做一個小公司,後來做成中國最成功的企業之一——萬向集團,他把成功的方法用這9個字全部說盡了。
有目標
什麼是有目標呢?如果你早上起來,發現今天什麼事都不用做,第一天,也許你感覺挺輕鬆,第二天,會很迷茫,第三天,就想找棟高樓跳下去。有目標,就意味著心中有一個夢想,想去實現。找不到工作,那明天起來就開始找工作,這就是幸福,因為有目標可以追求;如果你有了工作,你想變成部門經理、公司副總、總裁,這也是目標;如果你想創業,想自己幹偉大的事業,這都是目標。有了目標,你就不會猶豫、不會搖晃、不會迷茫,每天起來,都覺得自己有事可以幹。
現在我身邊的很多人,每天都覺得工作沒勁,就把工作看成每月拿工資、每天上8小時班的一件事,盡管每天都有工作做,但是也不喜歡,也沒想過要進步,到最後,生命也失去了目標。
關於目標,有兩個問題大家要想明白,一是你這一輩子到底想做什麼?這一點在30歲以前你還可以不明白,但孔子說三十而立,如果30歲以後還不知道自己這輩子要幹什麼,還在不斷地換工作,那就麻煩了。所以,從上大學開始到30歲以前這段時光裏,你一定要明白自己一輩子到底想做什麼,想往什麼方向發展。
我是在25歲左右的時候下決心這輩子要當老師的,現在盡管做了公司,但我也還是認為自己是一個老師,而且走進課堂給學生講課仍然是我生命中最快樂的時光。也正是因為有這個目標存在,後來很多誘惑都沒有動搖我,比如我可以投資房地產,做歌廳,倒賣鋼鐵,我從來都沒有做,因為這些事情跟我生命中設定的目標相違背了。盡管新東方現在做成了上市公司,但這跟我成為優秀老師的目標是一脈相承的。隻有有了這樣的目標,你的生命才不會搖晃。
我在美國有兩個朋友,都是學建築的,一個在美國聖路易斯大學,一個在紐約建築學院,都是美國很好的建築學院。其中一個人在全世界電腦泡沫興起的時候,看到學電腦的人賺錢多,而學建築的人工資很低,他就轉學電腦,等到他把電腦學完,剛好碰到美國電腦泡沫崩潰。另外那個學建築的同學,畢業以後在美國沒找到工作,後來回國到中國一個很著名的建築事務所工作,而中國正是一個建築設計時代,他本身又學得很好,很快變成設計主力,年薪150萬人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