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 極致思維:把自己逼瘋,把別人逼死(3 / 3)

高性價比使小米在半年內賣出了180萬部,反而實現了微利。後來小米又和聯通、電信合作,用戶預付一定的話費就可以免費拿到小米手機,開發了另外一種免費模式。

就在小米手機發售不久,有很多家維修企業托關係來找雷軍,申請小米維修。雷軍這才知道,原來售後服務也是很賺錢的生意,但他委婉地回絕了這些企業。“互聯網創業,免費才是王道。維修如果賺一分錢,就是我們的錯誤,要抱著這樣的決心。今年我們的最大動作是售後服務總動員,一定要把售後解決好。”

作為資深喬粉和挑戰者,雷軍還曾經詳細地對比了蘋果和小米,得出幾個結論:

首先是速度,有人說蘋果賣的是用戶體驗,從來不是賣速度。雷軍認為事實不是這樣的。iPhone 4S的大幅廣告第一行就是雙核1G。很顯然,蘋果也注重速度。盡管有些人說用戶不需要那麼快的手機,但在雷軍看來,“他們一定需要,用戶從來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他們要的就是跑得快的手機”。

在性能競爭上,雷軍是有信心的,“小米有最快的手機,我們是全球首發雙核1.5G手機。不光是速度,我們有1G內存,800萬像素,1900毫安電池”。

其次是性價比。蘋果手機的成本隻有180美元,但在沒有運營商補貼的情況下,要賣600~700美元,基本上是成本的三四倍。但以小米手機這樣的性能,隻賣240美元,除去運營商補貼之後就更低了。如果在美國上市,巨大的性價反差一定能夠贏得市場。這一點,在國內已經被證明。

其實,即便沒有營銷費用,小米手機的成本仍然有龐大的構成體係:手機元器件、代工廠製造成本、關稅、增值稅、損耗成本、維修成本、3G專利費、平台專利費、屏幕按鍵、攝像頭等支付給供應商的研發費用、市場成本、渠道成本等,此外,還有自身研發成本、供應商研發成本、自身試驗設備和租用試驗設備的成本。

“高端智能手機市場成本和渠道成本能占到手機售價一半以上。一部智能手機在店裏賣出去,促銷成本約900元人民幣。傳統渠道零售手機非常貴,是因為渠道成本比較高。在手機沒有一定量的時候,這些成本都是天文數字。”

盡管如此,雷軍還是頂著壓力堅持小米的高性價比。果然,在高性能和不到2000元價格的強大反差刺激下,小米手機一炮走紅,銷量暴漲。

雷軍自豪地解釋小米首發時在30個小時內30萬部銷售量產生的過程:“前10萬部隻用了半個小時。之後,我們提醒客戶,兩個月之後才能發貨,還需要嗎?之後的10個小時又有10萬訂貨,然後我們說,12月份才能給你,還要嗎?後麵的10個小時,又有10萬訂貨。我相信如果把這些限製都去掉,30個小時300萬部都沒有問題。所以說,贏家就在於看誰有能力一上來就說:我隻要10%的利潤。我要做一個比較厚道的人。東西又好又便宜,這是人類發展的規律。”

盡管在小米發布之後就有手機廠商宣布要做性能更好、價格更便宜的手機,但至今為止,小米仍然是同等配置和價格中性價比最高的手機。

雷軍甚至自豪地開玩笑說:“最快的手機裏我們是最便宜的,最便宜的手機裏我們是最強大的。”小米創下的紀錄依然沒有被超越,在雷軍的版圖和布局中,也許小米永遠沒有被超越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