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成功的創業者(4)(1 / 2)

在1994年,胡忠偉剛剛考入沈陽大學。由於家裏交不起學費,竟然麵臨著隻能供他和妹妹其中一個人讀書的窘境。後來決定讓家裏付第一年的學費,以後的由胡忠偉自己來解決。在大學的第一年,他做家教工作,一個寒暑假下來就有幾千元的收入。是危機意識促使他從事了家教工作,而也正是這份工作帶給他的不僅是經濟困難的解決,更多的是對社會的觀察和對市場的了解。

(三)市場意識——當發現市場機會時,應當像猛虎撲食一樣把它抓住體會:市場意識聽起來像是空泛的大道理,然而它確實是創業的關鍵。大學校園不應該成為困住大學生的象牙塔,大學生理應分出一部分精力加強對社會的了解,主動地分析市常實例:通過家教工作,可以了解到家長對孩子的英語學習是非常重視的,而且將成為一種趨勢。獲得了這樣的市場信息,就有辦英語培訓班的舉動。在當時,炒股票、五愛市場倒貨、練攤,這樣的行業最早都被人們認為是不務正業。然而,抓住了這些行業先機的人,都成為了市場淘金者。有人說胡忠偉的成功是因為幸運,趕上了英語學習熱門的早期階段,然而,誰又能否認這種偶然其實是一種必然呢?一次成功的創業,最重要的是抓住第一次成功的機會。

(四)主動適應——當有的大學生抱怨社會的種種問題時,胡忠偉想的卻是適應這個社會,讓社會為我所用,耐心等待社會的改變體會:社會不是為你而造的,要去適應它。與其抱怨社會環境不好,不如換個心態,每一次危機就是一種轉機,每一次變化就意味著機會。對社會的變化始終保持興奮,才是創業的良好心態。大學生不要把精力放在憤世嫉俗上。

在他創業之初,也一樣是困難重重。當時辦英語補習班是不被允許的,這樣的行為被認為是不務正業,培訓班是“黑班”,沒有正規的手續,經常遭受查處。因為沒有城市戶口,他辦班卻做不了法人;聘請外籍教師教英語被認為是違法的。麵對困難,他堅持認為隻要市場有需要,不管最初有多大的壓力,這也是個好的行業。事實也證明了他的判斷,沒過多久政策就發生了改變,這些困難都迎刃而解了。

(五)堅定信念——當企業麵臨絕境時,胡忠偉沒有垮掉,而是頑強地挺了過去。體會:創業之路不可能一帆風順,麵對困難要有平常心。

1998年,由於當時的形勢,也包括一些同行的排擠,胡忠偉開辦的培訓中心被認定非法聘用外國文教專家,被罰款10萬元。當時,他還是在校大學生,竟承受了這樣大的壓力。但是,憑著頑強的精神,也一路挺了過來,不僅事業沒有垮掉,還取得了各級相關部門的信任和認可。

非典期間,學校全麵停課,每個月的房租、員工工資等各項支出都非常巨大。在這樣嚴峻的情況下,他也從未想過放棄。員工們也表現出驚人的團隊精神——中方員工表示寧可不要工資也不離開,外教也沒有一個回國的。這件事被遼寧電視台錄製成“我們依然快樂著”的節目,並被中央電視台選中。

(六)求新求變——當別的競爭者也爭搶著跳下海遊泳時,發現胡忠偉已經乘上大船遠去了。體會:市場競爭是針鋒相對的,與其在針鋒相對中拚個你死我活,不如求新求變。從這種競爭中跳出來,不但自己輕鬆,而且效果更好。一個人的成功是需要能夠走一步看兩步的,要不斷開闊眼界求發展。

在宣傳上,當別人一股腦地做報紙廣告時,他就做路牌廣告;別人也做路牌廣告時,他就做電視節目。如今的企業麵臨著無限的機遇:做電視節目,出版教材和音像製品,做企業培訓師;為大型企業的員工進行專業培訓,如商務交流、談判、禮儀、辦公等方麵的培訓。

八、長春最小的企業家

當別的大學生甚至還在媽媽懷裏撒嬌的時候,19歲陳洪劍就用400元作為起步資金,在由廁所改裝的辦公室裏創立了一家網絡設計公司,籌劃著自己的輝煌的事業,並且通過努力掘到第一桶金,成為了長春最小的大學生老板,兩年後,稚氣未脫的他已經有了數十萬的財產。

在每年在春季,都有很多大學生專場招聘會,當許多大學畢業生正在為自己的前途擔憂時,剛剛大三的長春大學學生陳洪劍則在以老板的身份與韓國商人在網站的建設上討價還價。

陳洪劍是長春大學旅遊管理專業的學生,頭腦靈活的他,從上學那天開始就不太“安分”,總是在校園裏尋找到一些小商機。“我的父母都是普通的工薪階層,所以不想依靠他們太多,那時候就想著自己多賺一些零花錢。”他的最初目的僅僅是為了自己賺些零用錢,然而在從事一些簡單的貨物買賣後,心氣頗高的他開始不再滿足於校園內的小打小鬧了。在得到父親和學校老師的大力支持後,陳洪劍注冊了一家商務谘詢公司,以網絡設計、網站建設為主業。在這之前,他根本不知道公司是什麼樣,甚至連支票都沒見過。自己注冊完公司後,身上僅有的資金是400元生活費,幸運的是,有技術的同學、老師在創業初期都成了他的“友情雇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