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創業,通向輝煌之路(1 / 1)

創業最體現人生價值和個人能力。創業,就是創辦事業。事業可大可小,形成規模、形成氣候的事業,固然令人讚歎;但小本經營起步的事業,亦足嘉勉,因為創業的艱辛都是一樣的。有人成功,有人失敗,適者生存,劣者淘汰,這就是經濟的機遇和殘酷。

創業需要有信心,許多人不敢下海試水,其中的風險確實也要足夠的信心與膽識去承擔。一旦舍得一身剮,就邁出了第一步。創業需要有恒心,要持之以恒,不怕各種挫折,失敗了爬起來再幹,終有一天會成功。創業需要有耐心,事業不是一帆風順的,必然經曆一個長期積累、長期發展的過程。在不斷熟悉社會、適應市場的過程中,才能駕馭事業的航船乘風破浪。創業更需要知識,特別是高科技知識。社會在進步,產品在更新,人們的生活水平更在不斷地提高。老花樣、老麵孔、老品味的東西不再受人歡迎,所以創業也是一個創新的過程。隻有創新,事業才有生命力,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創業,就是開創一個新的事業。一種是創造前無古人的新事業,如高新技術產業。另一種是社會上雖已存在,但仍緊缺,有市場需求。而對於個人來講,是經曆一個嶄新的天地,一種徹頭徹尾的脫胎換骨,創造一個新的人生。

創業與創新不一樣。創新是在原有的基礎上,推陳出新,對存在的東西進行改良,對內部機製、結構、成分等進行改革;在外部進行重新包裝,使其煥然一新,令人刮目相看。創新的內容很多,如體製創新、觀念創新、技術創新、產品創新、結構創新、包裝創新、品種創新等等。創新的目的、是提高競爭力,增強生命力,添加新鮮血液,提高產品的附加值。相比之下,創業的難度更大,更具有挑戰性。安於現狀,不思進取,畏難怕險,顧慮重重,不是創業的心態。創業需要有一種大無畏的精神,有一種豁出去的拚搏精神,即所謂置之死地而後生。因此,創業最體現人生價值和個人能力。創業不是坐享其成,因循守舊,因人成事,而是個人才智的最大發揮,把人的所有潛能均挖掘出來。創業有時候需要孤軍作戰,不被親朋好友所認可,不被社會一下子就認可。挫折、焦慮、憤怒、自卑、懷疑,種種感受像打翻了的調味瓶,什麼都得品嚐,什麼都得體驗。

創業,是一個神聖的詞,給人高不可攀的感覺。要在適當的機遇下正確地把握政策的引導方向,以便在商海的搏戰中確保有利的政策協護。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在改革開放路線的指引下,中國開始走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許多企業因為虧損、資產重組甚至破產,讓大批職工下崗或轉崗,職工開始被迫去“創業”或自找門路。同時對大學、中專和職業學校的畢業生,國家推行自主擇業,雙向選擇的分配政策。大學畢業生已不再滿足於“擇一而終”,他們不斷地“跳槽”,選擇高工資、高福利的單位。在積累一定資金後,他們要求自己來“創業”,自己來當老板。這樣更能有利於個人才智的充分發揮和資金的有效分配與利用。

美國人與中國人的最大區別是:美國人好動,喜歡創業;中國人好靜,安分守己,但不少留洋回來的中國人也開始好動,喜歡在國內創業了。最突出的,是國內大批知識分子紛紛“下海”,創立各種類型的高新技術產業。他們從書齋、實驗室、課堂、校園、科研大樓裏走出來,滿懷信心地走向社會、走向商業大潮衝擊下的市場,徹底擺脫知識分子的患得患失心態,勇敢地走向創業。

在廣大農村,無數農民離開家園,到大城市打工,賺了錢回家鄉創業。或辦鄉鎮企業,或搞科學種田,用自己的雙手,建立起一個個新農村。

人的一生,有不同的價值觀。綜觀曆史和現實,有人爭名於朝,有人逐利於市,有人追求吃喝玩樂,當然也有人看破紅塵,淡泊名利,追求老莊之道。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們應提倡為國家、為人民創造財富、開拓事業,或者像雷鋒、徐虎那樣,一輩子默默地為人民服務,這也是開創一種事業。

個人的能力有大小,創業也有大小。但不管是雇用成千上百人的事業,還是單槍匹馬的事業,其性質是一樣的,僅僅是規模和財富不一樣。所以隻要個人的潛力得到充分發揮,就是一個偉大的開端,一個值得肯定的事業,這對於下崗轉崗工人、離退休人員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