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健康的體魄是財富的根基(2 / 3)

她迅速從床上跳了起來,連衣服都沒來得及換就跑到書房裏奮筆疾書,很快這篇稿子就寫完了。

如果一個人長期得不到足夠的睡眠,無法獲得很好的休息,久而久之,不僅身體會變得缺乏抵抗力,連思維也可能遲鈍。而適當的睡眠則會使智慧得到滋養,就像故事中的記者一樣,在睡眠之後很容易打開思路,獲得廣闊的思維空間。

一般人都認為人在睡眠中精神會變得慵懶,但實際上這時候人的思維能力可能比白天更加活躍。白天,身體器官承受著來自外部的各種刺激,精神也隨著感官的活躍處於高度緊張的狀態,難以全部會聚到對某件事專注的思考中。到了晚上,睡眠中的人體會自動關閉對外界的感知,雖不能完全屏蔽,但精神從外部獲取信息和傳遞指令的能力都會降低,所以人體內的能量大多集中到了思維中。對於睡前正在思考卻沒有獲得答案的問題,會自然而然地成為潛意識的工作內容,在睡醒時人們就可能獲得一個完美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健康的生活方式應該是勞逸結合的,休息能夠讓人保持平和、寧靜、淡然的狀態,在愉悅的心情中工作,不僅能使人遠離疾病的侵襲,還能使人更加容易地從宇宙中獲取有益的信息。

奪走生命的不是災難,而是恐慌

有一個相貌美麗的女人,一次,她去打高爾夫,可是一個球棒不小心擊中了她的臉部。她的牙床被打壞了,臉上也有了一道傷口。看過醫生以後,她的牙床好了,臉上的傷疤卻留了下來。她害怕別人說她不再美麗,因此不願意再與人接觸和交往,久而久之便患上憂鬱症。擔憂和懼怕讓她的精神越來越不好,最終奪去了她的生命。

人們往往並不為已經到來的,或正在經曆的事感到害怕,而是對未知的結果產生恐慌。人們生怕無助、生怕排斥、生怕孤獨、生怕傷害、生怕死亡的突然降臨,同時人們也生怕失官、生怕失職、生怕失戀、生怕失親、生怕聲譽的瞬息失落,都是因為其中包含著一個未知的結果。恐懼是生命情感的痛苦體驗,是一種心理折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可能經曆某種困難或危險的處境,從而體驗不同程度的焦慮。

假如讓一個城市裏的孩子去到一望無際的大草原,他會恐懼,因為他擔心會有什麼不好的事情發生,就算草原上根本沒有危險,他還是會這樣覺得。

設想最壞的結果。當自己心裏過分恐懼時,不妨問一問自己,再壞能壞到哪裏去呢?最糟糕的結果會怎樣呢?如果最壞的結果你能夠承受,那麼就沒有必要恐懼了。例如,下崗了又能怎樣?這份工作做不了還可以去做其他的工作,不至於活不下去。這樣一想就可以幹自己能幹的事情了。

努力發現自己的特長和優點,並加以開發,使自己有超出他人的地方,從而獲得自信。這樣在不知不覺間,恐懼就會為你讓路,直到最後消失。這樣做的同時還要進行自我激勵,不斷地在心裏對自己說:“沒什麼可恐懼的,我一定可以把事情做好。”自我激勵就是鼓舞自己做出抉擇並且落實行動。自找激勵能夠提供內在動力,例如,本能、熱情、情緒、習慣、態度或想法等,都能夠使人行動起來。

經常主動接觸自己所懼怕的對象,在實踐中都了解它、認識它、適應它、習慣它,就會逐漸消除對它的恐懼。例如,有的人害怕異性,可以勇敢地去和異性交流,隻要經常多實踐、多觀察、多鍛煉、多接觸,就會增長膽識,消除恐懼感。

轉移注意力。把注意力從恐懼對象轉移到其他方麵,以減輕或消除內心的恐懼。例如,要克服在眾人麵前講話的恐懼心理,除了多實踐多鍛煉外,還可以在每次講話時把自己的注意力從聽眾的目光、表情轉移到講話的內容上,再配合“怕什麼”等積極的心理暗示,心情就會變得比較鎮靜,說話就會比較輕鬆自如了。

不要等累了再休息

假如一天工作8小時不休息,可以可賺400美元,那我們的壽命將減少5年,按每年收入12萬美元計算,5年我們將減少60萬美元收入。假如我們每天休息1小時,那我們除損失每天1小時50美元外,將得到5年每天7小時工作所賺的錢,假設現在我們60歲,如果我們按時休息可活10年,我們隻損失15萬美元,你算算,哪一個多呢?

一台裝備精良的機器,假如我們隻是一味地使用它,而不對其進行維護和修整,那它總有一天會停止工作。人也是一樣,如果隻是一味地工作,而不讓自己適當地進行休息,那我們的身體也將被勞累所摧垮,甚至再也恢複不到往日的健康。很多人都懂得給自己的車軲轆上一點潤滑油,使它跑得更快,卻不知道給自己一些休息的時間,而是一天到晚地埋頭苦幹。事實上我們的身體也是一台機器,就算再健康,假如不定時地加以維護,最終肯定會被耗盡。

當人的生命受到威脅時,花錢就不會心痛。因為這時候我們才發現:我們已經沒有資格與自己的健康討價還價了。很多人終其一生都在給醫院打工,透支自己的健康以換取金錢、權位,前半生拿命換錢,後半生拿錢換命。這樣看來,我們不如在年輕的時候就注意休息,保證一個健康的身體。健康的身體是我們享受幸福的最基本保障。

每個人都應該讓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變得規律一些,我們需要在工作之餘有適當的休息,以讓自己擁有更多的精力去投入下一階段的工作。

工作與生活之間沒有變化和調節,是才能和身心衰退的主要原因。那些一年到頭隻知道埋頭工作,不懂得調節身心的人,即便付出再多的努力,也成就不了大事業。某個大公司的總經理,每天待在辦公室裏的時間隻有兩三個小時,沒有一點日理萬機的樣子;他時常出門旅遊,以此來更新他的思想。他清楚地知道:隻有保持健康的身體和心態,才能更好地應付工作。這也就是為什麼他雖然每天隻工作兩三個小時,卻能夠比一般人工作八九個小時的效能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