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貼士
莫氏硬度
莫氏硬度是表示礦物硬度的一種標準,1824年由德國礦物學家莫斯首先提出。這種方法是應用劃痕法,將棱錐形金剛鑽針刻劃所試礦物的表麵而發生劃痕,用測得的劃痕的深度分十級來表示硬度:滑石為1(硬度最小),石膏為2,方解石為3,螢石為4,磷灰石為5,正長石為6,石英為7,黃玉為8,剛玉為9,金剛石為10.黃金的莫氏硬度為2.5,因此,它的硬度比方解石軟,比石膏硬。
需要說明的是,各級之間硬度的差異不是均等的,等級之間隻表示硬度的相對大小。在測試某種物質的硬度的具體操作上,可以用已知硬度的上述10種物質相互刻劃的方式,來確認某種物質的硬度或硬度範圍。例如,某礦物能被石英所刻動,但不能被長石所刻動,則礦物的硬度必然介於6~7,可以確定為6.5.但必須指出,莫氏硬度隻是相對等級,並不是硬度的絕對數值,所以不能認為金剛石比滑石硬10倍。另外,還有一個更實用的方法來測試礦物的大致硬度,可利用指甲(2~2.5度)、小刀(5~5.5度)、玻璃(6度)、鋼銼(7度)來測定礦物的硬度。
(3)化學性質的穩定性。這是黃金被選為貨幣材料的另一個重要原因。作為貨幣,不易變質、損壞顯然是一個重要前提,黃金恰好具有這種特征。黃金在低溫或高溫時都不會被氧氣直接氧化。常溫下,單獨的無機酸,如鹽酸、硝酸、硫酸對黃金均不起作用,隻有王水(鹽酸和硝酸按3:1的比例混合)及氰化物溶液能溶解黃金。可見,黃金具有極高的抗腐蝕、抗氧化的穩定性。從古代墓葬中出土的黃金製品,色彩依然鮮豔。黃金的這種特性保證了黃金可以反複使用。
黃金的揮發性很小,一般情況下熔化揮發量微不足道,在煤氣中蒸發的損失量為在空氣中的6倍,在一氧化碳中黃金的損失量為在空氣中的2倍,黃金的揮發速度與其雜質含量有很大的關係。我們對比一下容易生鏽的鐵等金屬,就可以看出黃金的優勢了。
(4)資源的稀缺性。物以稀為貴,這是黃金值錢的根本原因。黃金的地表分布的豐度為0.005ppm。自然界中,黃金主要以自然金產出,或者與銀、銅、鉛、鋅等伴生產出。黃金礦床通常有兩種形式:砂金礦和岩金礦。砂金通常被認為是原生金礦受水力或風力搬運富集而成的,是人類最早發現並利用的黃金資源。岩金是指自然生成於山體或岩體內的黃金礦床,主要以石英脈充填於岩石中,也稱脈金。黃金礦產在世界各地分布極不均衡,主要集中於南非、俄羅斯、美國、澳大利亞、中國、加拿大、印度印西亞等少數國家,這些國家的黃金儲量占世界總儲量的80%。
有史以來,人類在地下開采的黃金總量為15萬~20萬噸,用一艘大型油輪就可以運走。正因為黃金的稀缺性和很“值錢”,才使得它能被人們普遍接受,從而充當一般等價物——貨幣。但同樣因為其稀缺性,人類最終放棄了黃金正式貨幣的功能,用信用貨幣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