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曆史上第一波黃金熊市開始於1980年,該年1月20日金價創下了每盎司850美元的高位,這也是黃金市場化交易三十多年以來的曆史峰值。到1988年年底,金價已經跌去了52%。
黃金為什麼會下跌?牛市為什麼會結束?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在這10年內,美國的通脹率累計達90%,以低通脹率見稱的日本也在20%的水平,黃金價格的這段走勢說明了它沒有抗拒通脹的能力,這時人們普遍認為黃金應從“保值商品”上除名(有意思的是,若以日元計,這10年的金價跌幅最厲害,達75%)。另外,黃金無息成本的弱勢凸顯。因為在20世紀70年代,債券及銀行利息都低於通脹率,也就是負利率,這時黃金無息可以忽略不計,到了80年代,債券和其他固定利息的投資工具所提供的收益高於通脹率,令黃金的魅力驟然失色。這些都是人們拋售黃金的原因。
1989年2月13日,一名美國分析師這樣寫道:“名畫和古董與金銀一樣是無息產品,為什麼前者在20世紀80年代的價格大漲?原因是物以稀為貴。名畫和古董往往是獨一無二的,而金銀能不斷生產。”這時人們再次思考黃金的價值,也似乎為反彈製造輿論。反彈果然如期而至,1989年金價從9月中旬的350美元回升至11月14日的391.5美元,兩個月升幅達11%;1989年,金價在11月27日見427美元之後,市場上傳出前蘇聯大量拋售黃金的消息,令市場價格大幅波動。事實上,在過去十多年中,作為世界第二大黃金出產國的“蘇聯賣金”傳聞,對下降的金價發揮了巨大作用。這期間,金價表現出與通脹率確實不是嚴格的正相關,1981年,美國通脹率上升8.9%,當年金價卻大跌32%;1986年通脹率跌至1.1%,但當年金價上升19%。1990-1997年,金價在這期間也曾出現反彈,但總的趨勢仍是向下。
1997年7月西方各央行逐步削減黃金儲備,金價更是雪上加霜。從1992年到1999年,黃金跌到300美元以下,各國央行總共出售了3000噸(約9600萬盎司)左右的黃金。至此,長達二十幾年的黃金大熊市終於接近尾聲。
這輪大熊市是人類對數千年來黃金價值的重新思考的過程。“黃金有什麼用”這個問題貫穿始終。的確,失去了貨幣的功能,黃金的最大用處就是做首飾,工業用金的數量很少。單純作為首飾原料的黃金,能有多大的價值?對這個問題的拷問,導致了此輪大熊市。
從黃金的此輪牛熊大循環來看,金市和股市何其相似,都擺脫不掉“漲時瘋狂、跌時過度”的特點。大熊市使人們忘記了黃金的諸多優點和價值。但“是金子總要閃光的”,這句話在這裏算是說到家了。黃金的價值不可磨滅,跌得過度必將有一個價值回歸的過程。更何況,現今的美元和20年前的美元價值已經不可同日而語,因此,黃金的價格實際上是經曆了雙重的下跌,一是以美元所標的價格的下跌,二是通脹導致的美元價值的降低。黃金價值被過分低估,孕育了下一輪牛市。
4.1.3 王者歸來:我們置身於新的牛市中
2001年9月11日,美國發生“9·11”事件,這一重大事件結束了黃金的熊市。2001年9月12日金價上漲了5.7%,從271.65美元漲至287美元,2005年11月29日突破了500美元每盎司。
2006年1月31日,伯南克接替任期長達18年的格林斯潘就任美聯儲主席,伯南克采取了放任美元貶值以刺激出口、刺激經濟的政策。2006年3月29日聯合國安理會做出決議,要求伊朗在2006年4月28日前中止一切鈾濃縮活動;2006年3月31日,伊朗在波斯灣海域舉行了海陸空聯合軍事演習;2006年5月10日美聯儲宣布加息到5.25%,是2004年6月以來的連續第17次加息。
2006年5月12日,由於全球範圍內貨幣膨脹導致的購買力下降,伊朗核危機再加上美元貶值,使得以美元計價商品的價格大幅上漲,黃金達到高價730美元。但隨後出現了雪崩式下跌,在短短20多個交易日中,價格跌到了542美元。
2007年,黃金價格接連突破700美元、800美元、900美元整數大關,漲勢一直持續到2008年。2008年3月初,紐約金屬交易所黃金價格終於達到每盎司1000美元以上,並在2012年達到1995美元。投資大師羅傑斯表示,商品牛市將持續20年,金價將繼續大幅上漲至3500美元/盎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