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在購買像車子或毛皮大衣等貴重物品前,一定會慎重考慮,並詢問各方麵的意見和想法。人們之所以以購買昂貴的物品時總是考慮再三,無法當機立斷。這種不安正是擔心花了錢會不會後悔,或值不值得花這種錢,而且這種情緒往往與金錢的多寡成正比。
在決定拿出一大筆金錢之前,人們之所以都會經過一番掙紮,主要是因為與自我密不可分。換句話說,所購買的東西已成了自我的一部分,一旦別人批評物品,就如同批評自我一樣。
鑒於這種情況,理財專家建議,在拿出巨款前,最好先谘詢一下他人再做決定,但他人的建議隻起到參考的作用,不能盲目地言聽計從。
對於一個結婚的人來說,他得承擔多麼重要的責任啊!並不是很多人都認真地考慮過種責任。也許這種責任早就由上帝非常明智的安排好了。因為當一個人回避婚姻生活及其責任時,上述眾多嚴肅的思考都會不存在。而一旦結婚,一個男人就必須事先作好心理準備,隻要在他的能力所及的範圍之內,他就絕不應當允許匱乏光顧他的家庭生活,即使他從人生舞台和勞動中退出以後,他的孩子也不應該成為社會的負擔。
為此而進行勤儉節約一項很重要的責任。沒有節儉,任何人都不可能是正直的——人就不可能誠實。沒有遠見、不替未來著想對婦女和孩子來說是殘忍的,而這種殘忍又是源於無知。一個做父親的人把自己多餘的一點錢財花在買醉上,沒有任何多餘的積蓄,當他死後,留給社會一個赤貧的家庭。還有哪一種殘忍能超過這種殘忍的?
然而,這種隻顧及時行樂而不顧後果的生活模式在每個階級中都存在相當大的市場。中上階級同下層階級一樣,都對此感到內疚,因為他們的生活超出了他們的財力。他們過著揮霍浪費的生活,極盡炫耀、輕浮、享樂之能事。他們拚命地想致富,這樣他們也許就獲得了花費所需的財力——喝高檔酒和吃美味佳肴。
多人在賺錢方麵都極為勤勞,但不知道如何節省賺來的錢,或如何開銷賺來的錢。他們有足夠的技能和勤奮去做好前者,但卻缺乏必要的智慧去做後者。
及時行樂的衝動俘虜我們,而我在沒有思考它的後果之前就向我們的衝動繳械投降了。當然,這也許是健忘造成的後果,人們可以通過堅強的意誌力來控製這種現象的發生,或者通過有力的手段來避免這種偶然開支。
節儉習慣的產生,在大多數情況下,主要是為了改善社會的境況、改善那些有求於我們的社會境況以及改善那些有求於我們的人的社會處境。
節省每一項不必要的開銷,避免任何侈奢浪費的生活方式。一項購買交易如果是多餘的話,無論其價格多麼低,它也是昂貴的。細微的開支彙聚起來可能是一筆巨大的花費!
動不動就購買一些我們並不需要的東西,久而久之,我們就會養成在其他方麵也出於闊綽的壞習慣。
西塞羅說過:“不要養成狂熱的購物癖,這樣你就會從中享受一種無形的收益。”許多人被那種購買便宜貨的習慣衝昏了頭腦。“這真是便宜得出奇的東西:讓我們買下它。”“你買它有什麼用嗎?”“不,目前還派不上用場;但它一定會在將來;某個時候派上用場的。”
時尚也為這種購物習慣添油加醋。某些人買古舊的陶瓷器皿——幾乎都用來裝飾陶瓷商店。其他人則買些古舊的字畫——古舊家具——陳年老酒—都是些便宜貨!隻要這些買賣不是以損害鑒賞家的債權人的利益而進行的,那麼買這些舊東西就不會選成什麼損害。賀拉斯·活波兒說過:“我希望在我身上別發生類似的售賣,因為我沒有一英寸的房間或四分之一便士查供出售。”
在青年時期和中年時期,人們應當為安享舒適而幸福的老年時光積累一筆錢財。再也沒有比看到一位老人的下述景象更令人悲傷和揪心的了:他早已度過了他收入時期的大部分人生階段,現在淪為靠向人乞討麵包度日,完全依靠他的鄰居對他的慈悲或依靠陌生人給他的施舍。
這麼一種悲慘的情形想必會喚起人們在早年生活中就下定決心努力工作並為將來儲蓄,不但為他們自己也是為他們的家庭的未來生活奠定基礎。
事實上,在年輕階段人們就開始節儉儲蓄。這樣,當他們到老年的時候,隻要他們的開銷不超出其收入,他們晚年的生活將會應付自如。年輕人有著漫長的未來,在這個過程中,他楞以實行精打細算的原則;在他走向人生終點旅途中,他不會從這個世界帶走什麼。
然而,現實生活中的情形卻並不是這樣。現在的年輕人敢於消費、渴望消費、消費起來無拘無束,甚至比他那行將結束人生的父親的消費更加慷慨大方、毫無顧忌。他在其父親結束人生的地方開始了自己的漫長人生,他的花費遠遠大於父親在自己的年齡階段所花費的數額,這樣,不久他就發現自己已債台高築。為了滿足他那不斷湧現的需求,他求助於卑鄙的手段和非法收入。他想快速斂財;他進行投機,從事力所不能及的貿易,這樣一來,他立刻遭受重創。由此,他獲得了經驗教訓。然而這種後果並未使他必弦易轍,一心學好,這種人的行為仍然是劣跡斑斑。
蘇格拉底建議那些有家室的為父者耐心地效仿他們節儉的鄰居的所做所為——那些把自己的錢財用在最有益的刀口上的行為——以便從他們的榜樣中獲得教益。
勤儉從本質上講是一種實際生活中的行為,它可以通過活生生的事實最好地傳授給你。曾有這麼一個故事:有兩個人每人每天賺3美元。從家庭生活和開銷方麵講,他們倆的情況可謂極為相同。然而,其中一人說他沒法節省,於就從不節省一個子兒;而另一個則說他能節省,於是定期把節省的錢存到儲蓄所,最終,他成了有產者。
塞繆爾·約翰遜深深地懂得貧困帶來的窘境。在一次簽名過程中,他把自己的名字寫成“絕食者”。他曾和他的朋友薩維奇走遍了整個街道,卻因財力有限而找不到投宿的地方。約翰遜永遠也不會忘記他在人生的早期生涯中所遭遇的貧困,他總是力勸他的朋友避免陷入貧困。像西塞羅一樣,他斷言財富或幸福的最佳源泉是節儉,他稱勤儉為精明的女兒、克製的姊妹的自由的母親。
“貧窮,”他說,“不僅剝奪一個人樂善好施的權利,而且在他麵對本可以通過各種德行來避免的肉體和精神的邪惡的誘惑時,變得無力抵抗。不要輕易向任何人借債下定決心擺脫貧困。無論你擁有什麼,消費的時候都傾其所有。貧困是人類幸福的一大敵人。它毫無疑問地破壞自由,並且,它使一些美德難以實現,使另一些美德成為空談。節儉不僅是老年後行之有效安逸的基礎,而且是一切善行的基礎。一個本身都需要幫助的人是絕不可能幫助別人的。我們必須先自足然後才能施予。”
當節儉被視為是一件必須付諸行動的事情時,人們就不會感到它是一種負擔了。那些從未奉行過節儉的人,有朝一日他會驚訝地發現,每周節省幾美元竟然使自己實實在在地獲得了道德品質的升華,心靈素養的提高以及個人的獨立。
伴隨著每一項節儉的努力而來的是每一種尊嚴。這種行為給人益處多多。它表現為自我克製、增強品格的力量。它會產生一種自我管理良好的心靈。它培養自我克製的習慣。它使精明謹慎成為顯著的性格。它使美德成為控製自我放縱的主人。在所有這一切當中,首要的是它能使人獲得安逸閑適的心態,驅散各種強加於我們身上的煩惱,憂愁和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