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以禮立身,有禮行遍天下

不學禮,無以立

有一次,孔子的兒子孔鯉快步走過庭院,正好被孔子看到,孔子喊住孔鯉,問道:“學禮沒有?”孔鯉搖搖頭,說:“還沒來得及學呢”孔子一揮衣袖說:“不學禮,無以立!”即不學習禮,你就無法立身處世孔鯉聽完便跑回去學禮了

這就是“庭訓”一詞的來曆,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孔子對“禮”的看法他認為,“禮”是一個人在社會上立身的根本,一個無禮之人是無法在社會上立足的

所以孔子也常教導他的學生們要學習禮、懂禮,而他自己又是怎樣做的呢?

“子見齊衰者、冕衣裳者與瞽者,見之,雖少,必作;過之,必趨”當做官的人、穿喪服的人,還有盲人路過他麵前時,不管這個人多麼年輕,他也一定要站起來;如果他要從這些人麵前經過,他就小步快走,以表示對這些人的尊敬

對有官位的人,應該表示尊敬;身上戴孝的人是遭遇不幸的人,對他們也應該表示尊敬;盲人,用今天的話來說,叫“弱勢群體”,對他們更應該表示尊敬

《論語?鄉黨》記載:“鄉人飲酒,杖者出,斯出矣”“鄉人儺,朝服而立於阼階”鄉親們一起行飲酒禮,儀式結束後,孔子總是要等拄手杖的老人出門後,自己才走,絕不與老人搶行鄉親們舉行驅鬼的儀式,孔子一定穿著朝服,恭敬地站在東麵的台階上

孔子的學生子路曾經問他怎樣才能成為一個君子,孔子告訴他說:“修己以敬”即好好修煉自己,保持嚴肅恭敬的態度,就可以成為君子了

子路一聽,做到這四個字就能當君子了?不會這麼簡單吧?於是又追問,說:“如斯而已乎?”即這樣就行了嗎?

孔子又補充了一點說:“修己以安人”意思是在修煉好自己的道德後,如果你還有餘力就替他人考慮一下吧

美國成功學家馬爾登也說過:“文明的舉止,還有這背後所蘊藏的對人的體諒、關心,是我們人生的一筆巨大財富”不同的舉止可以使我們或者惱怒,或者平靜;或者興高采烈,或者羞愧難當;或者與禽獸為伍,或者與聖賢同行這種東西好像是我們日常呼吸的空氣一般,平時我們感覺不到它的存在,但它往往在潛移默化中對我們產生作用

多年前,蘇聯宇航員加加林乘坐“東方”號宇宙飛船進入太空遨遊了108分鍾,成為世界上第一位進入太空的宇航員加加林能在20多名宇航員中脫穎而出,最後起決定作用的卻是一個偶然事件

原來,在確定人選前一個星期,主設計師羅廖夫發現:在進入飛船前,隻有加加林一人脫下鞋子,隻穿襪子進入座艙就是因為這個禮節,加加林一下子贏得了主設計師的好感羅廖夫感到這個27歲的青年如此懂得規矩,又如此珍愛自己為之傾注心血的飛船,於是他決定讓加加林執行這次飛行

正是因為脫鞋入艙這一基本的禮節使加加林第一個走進了太空這其實也是孔子的“不學禮,無以立”的體現

相反,若是不能做到“禮”,則很有可能換來他人的白眼以對,從而讓自己的印象扣了分

黃鈴和段銳同時到一家著名廣告公司應聘美編單從兩個人的作品上看,他們兩人的技術水平不相上下不過黃鈴在思路方麵略勝一籌,因為她已做過3年的美編兩個人一起被通知參加試用,但最後隻能留下一個

黃鈴是個漂亮的女孩,隻是有些不拘小節,上班時間從來都是一身T恤短褲的打扮,光腳穿一雙涼拖鞋,也不顧電腦室的換鞋規定,穿著鞋就往裏走,還振振有詞地說:“原先公司裏的人都這樣”不管是在工作台前畫圖,還是在電腦前操作,隻要活幹得順手,一高興還會把鞋踢飛剛開始,同事們還把她的鞋藏起來,和她開玩笑,做一些善意的提醒後來發現她根本不在乎,光著腳也到處亂跑,便漸漸對她有些反感

相反,段銳是第一次工作,多少有點拘謹,穿著也像她的為人一樣文靜、雅致,還帶著少許靈氣她從來不通過發型、化妝來標榜自己是搞藝術的,隻是在小飾物上顯示出不同於一般女孩的審美觀點,說話也溫溫柔柔的,十分嫻靜可愛

有一天中午,電腦室的空氣中忽然飄出腥臭的味道,弄得所有人都用猜疑的目光觀察周圍人的腳,想弄清到底誰是“發源地”後來,大家聽到窗台下麵有響聲,一看原來那裏放著一個黑色塑料袋,膽子大的打開來一看,居然是一大袋海鮮眾人的目光不約而同地集中在黃鈴的身上,沒想到她卻說:“小題大做,原來你們是在找這個嗨,這可怪不得我,這裏的海鮮一點都不新鮮”這時段銳端來一盆水:“黃鈴小姐,把海鮮放在水裏吧,我幫你拿到走廊去,下班後你再裝走”黃鈴紅著臉把袋子拎走了

結果試用了兩個月後,公司留下了段銳,盡管她的方案沒有黃鈴做得好

由此可見,禮是微妙的東西,黃鈴恰恰是因為不重禮而掩蓋了自己能力的光芒很多時候,禮往往是對人最有用的東西

中國被稱為禮儀之邦,禮其實並不隻是枯燥的繁文縟節,而是人與人交往的重要條件

擺正自己的位置

在儒家思想中,“禮”不僅僅是禮節,本是封建社會維持社會、政治秩序,鞏固等級製度,調整人與人之間的各種社會關係和權利義務的規範和準則所以,《禮記》裏說:“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又說:“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也”也就是說,禮的主要作用是“辨異”,是區別人與人之間親疏、尊卑關係的重要手段

荀子也說:“人道莫不有辨,辨莫大於分,分莫大於禮”又說:“故先王案為之製禮義以分之,使貴賤之等、長幼之差、知賢愚能不能之分,皆使人載其事而各得其宜”按荀子的意思,禮的主要作用就是使不同身份的人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怎麼做,應該怎樣和其他身份的人打交道

由此可見,禮其實是社會地位差異的產物當今社會,雖然特權階層已經消失,人與人之間從法律上和人格上來講都是平等的,但是,不可否認,人與人之間的身份差異依然存在,父親始終是父親,老師始終是老師,領導始終是領導,朋友始終是朋友隻要這些身份差異依然存在,禮就有它存在的理由,因為不同身份的人始終要端正自己的態度,做符合自己身份的事情如果兒子像父親那樣訓斥自己的父親,下屬像上級那樣指使自己的上級,那社會豈不是亂了套?

所以,不管在哪一個時代,每個人都應在自己的位置上,守住自己的本分,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懂得自己在什麼時候應該做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