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小楠條件不可謂不好,然而並沒有被自己的同事和上司所認可,其原因就在於處處從自我出發,明明自己犯了錯誤卻不去反省自己,反而以提交辭呈相威脅,最後自嚐苦果,白白失去了大好的工作
凡事多在自己身上找找原因,就意味著別總是把責任推給別人對自己嚴格一點,而對別人寬容一點
孔子的弟子子夏曾經講述他的交友之道:“可者與之,其不可者拒之”說的就是要嚴格選擇結交的人,好的就和他交朋友,不好的就不跟他交朋友這句話被孔子的另一個弟子子張聽到了,子張就說:“我之大賢與,於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賢與,人將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意思是,為什麼要對朋友這麼嚴格呢?該對自己嚴格一些才對因為如果自己是一個非常優秀的人,那什麼樣的朋友都能夠容納;如果自己不優秀,其他人都會遠遠地躲開我們,拒絕和我們交朋友,哪裏輪得到我們去拒絕別人?
交友如此,為人處世也是如此,出現問題時多從自己身上找找原因,別老是怨天尤人,更不要隻看見別人的錯誤,而看不見自己的不足
猴子可以為師矣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這句話如果單從字麵意思看,那就是溫習過去學的知識可以知道新的道理,這樣的人便可以做人家的老師了“溫故而知新”雖然聽上去很簡單,但其實一點都不簡單
對於溫故,唐太宗李世民說過:“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過去的曆史可以指導現在,因為曆史總會有所相似,能夠了解過去,就可以少走很多彎路北宋司馬光編了一本編年體史書就叫《資治通鑒》,為什麼叫“資治通鑒”呢?意思就是,“鑒於往事,資於治道”,讓統治者從曆史中吸取教訓
但是能真正從過去的事情中吸取教訓的人實在太少了晚唐詩人杜牧有一篇《阿房宮賦》,描寫的是秦王朝的驕奢淫逸文章的結尾是這麼說的:“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複哀後人也”這句話是希望唐王朝的統治者能以史為鑒,吸取秦始皇的教訓但幾十年後的黃巢起義攻破了帝都長安,唐朝最終還是重蹈了秦朝的覆轍,走到了盡頭
所以真正要做到溫故太難了溫故不隻是了解曆史,了解以前所發生的事情,更重要的是讓這些失敗和錯誤別再發生在自己身上孔子說君子“不貳過”,即不犯兩次同樣的錯誤,說的也就是這個道理
溫故固然很難,而比溫故更難的,是知新有一個笑話,就是關於溫故而知新的
很久以前,有一個老爺爺以賣草帽為生,每天都要經過一座猴山,挑著一擔草帽到城裏去賣
有一天走到半路上,突然竄出來一群調皮的猴子,搶走了老爺爺的草帽
老爺爺看到猴子們抓著他的草帽蹲在枝頭,十分生氣,但爬不上樹,又無可奈何,隻能揮舞手臂衝猴子們大聲咒罵猴子們看老爺爺指手畫腳地嚷嚷,也指手畫腳地叫起來,就是不肯把草帽還給他老爺爺氣得火冒三丈,急得直跺腳猴子們也學老爺爺的樣子,跺著腳哇哇叫,還是不把草帽還給他老爺爺又急又慌,脫下草帽,搔起了腦袋,猴子們也學老爺爺的樣子,脫下草帽,搔起腦袋來老爺爺看見猴子在學他,心生一計,就把手裏的草帽使勁往地上一摔,猴子見了,也學老爺爺的樣子,一個個把草帽使勁摔下來老爺爺趕忙把地上的草帽撿起來,一頂一頂裝到筐裏,挑起擔子,進城去了
這故事還沒完,很多年以後,孫子接過了爺爺的班
有一天,在賣草帽的途中,孫子也跟爺爺一樣被猴子搶走了帽子孫子想到爺爺講的故事,於是舉起手,拍拍手,猴子也跟著拍拍手看到爺爺說的方法果然很有用,最後,孫子也摘下草帽丟在地上,可奇怪的是,猴子們竟然沒有跟著他做,還一個個瞪著眼看他
一個個頭最大的猴子從樹上跳了下來,把孫子丟在地上的草帽撿起來,戴在自己頭上,爬到樹上去了
孫子正在納悶,就聽見那個個頭最大的猴子說:“你傻不傻!就你有爺爺啊!”
笑話裏的猴子溫故而知新,確實很機靈孫子倒也溫故,可是不能知新,犯了教條主義的錯誤,最後還被猴子譏笑
如果說有什麼事情是比不吸取過去的教訓更愚蠢的,那恐怕就是盲目接受過去的經驗時代在發展,人事在變遷,人一輩子沒有辦法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一件過去正確的事情很可能將來就不正確了
所以有時候我們說經驗比無知更可怕,因為無知頂多讓人止步不前,不合時宜的經驗卻可能會把人帶入歧途並讓人堅定不移地走下去
這就是為什麼“溫故”一定要“知新”不溫故,就不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非但無法接受過去的先進經驗,更無法吸取過去的經驗教訓,輕則走彎路,重則重蹈前人的覆轍但是如果不知新呢?那就犯了教條主義的錯誤,輕則被他人恥笑,重則禍國殃民
別被耳朵蒙住了眼
中國人很早就知道“耳聽為虛,眼見為實”,但隨著騙術和科學技術的發展,眼見已經不一定為實,不過耳聽為虛卻一直是一個真理
正因為耳朵是人最容易被蒙蔽的地方,所以我們更應該加強戒備,聽到任何消息都要多留個心眼,千萬不要無條件地接受那些流言飛語孔子曾經說過:“道聽途說,德之棄也”指道聽途說的消息是不能隨便相信的
有一個“曾子殺人”的故事,說的便是道聽途說的危害
有個與孔子的學生曾參同名的人殺了人,有人告訴曾參的母親曾參殺人了曾母不信隨後,第二人又來相告,曾母開始將信將疑接著,第三個人又來說曾參殺人了,這次曾母不但信了,而且非常害怕,扔下梭子,越牆而逃
大詩人李白為此寫詩說:“曾參豈是殺人者?讒言三及慈母驚”曾子殺人的流言,由於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提起,竟然連曾參的母親都相信了,可見人在謠言麵前的抵抗力是多麼弱小因此,想要了解事情的真相,光聽是不夠的
而且有些消息是刻意為之的謊言,在古代叫做讒言謠言雖然荒唐,卻沒有指向性的危害,而讒言的目的則是陷害如果聽信讒言,不但陷害了好人,自己也成了造謠者手裏的槍,成了幫凶
《晏子春秋》中有一個晏子治理東阿的故事說的就是關於讒言的危害
晏子治理東阿三年,結果卻被齊景公責備說:“我相信你才讓你去治理東阿,結果你卻把東阿治理得一團糟,你不用幹了,回家自己反省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