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自漢代董仲舒“廢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儒家思想一直浸潤著中國人生活的方方麵麵那些熟讀儒家經典的知識分子自不必說,即便是鄉間地頭那些根本不知道孔孟為何人的普通勞動者,也被打上了深深的儒家烙印每一個中國人,無論是否熟讀四書五經,其每說一句話,每做一件事,都帶有濃鬱的儒家色彩因為儒家思想已經滲透到中華民族的血液、骨骼和靈魂當中,成為每個中國人共同的人生準則
作為現代人,我們應該如何看待老祖宗留下來的這筆精神遺產?對於這個問題,近代以來一直存在著兩種對立的思想傾向:一派認為中國傳統文化一切都好,甚至連一夫多妻這樣的陋習都予以全盤肯定;一派把中國落後的一切根源歸於文化傳統,主張全盤否定傳統的儒家文化這兩種觀點其實都是有失偏頗的
我們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和方法應該是批判地繼承,有選擇地吸收對於傳統智慧中那些優秀的、積極的、符合現代精神的部分,例如《周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剛健有為精神、《論語》中所提倡的“仁者愛人”的博愛精神、《孟子》中提倡的“浩然之氣”的正直作風以及《大學》中所談到的修身養性之道等,都可以加以吸收、學習對於那些雖然本來是為封建專製統治服務的,但是可以脫離封建內核為現代生活服務的部分,比如儒家思想中極為重要的“忠”、“禮”、“孝”以及各種統治之道和為臣之道,都可以進行重新闡釋,提煉出現代意義和任何時代都通用的為人處世原則本書中關於儒家職場之道的兩章,就是從儒家為君之道和為臣之道的論述中提煉出來的
或許有人會說,儒家思想產生於農業時代,在這個高速發展、日新月異的現代社會中,它還具有現實性嗎?儒家思想對我們當前的人生還有指導意義嗎?要回答這些問題,我們隻需要捫心自問:我們對現在的生活是否已經心滿意足?在都市的高樓大廈之間,我們是否迷失了人生的理想,忘記了人性的美好?在物欲橫流的社會中,我們是否躁動不安,不知所措,忘記了什麼才是真正的幸福?通訊工具越來越先進,我們是否發現朋友之間卻越來越難交心工作越來越忙,與父母的交流越來越少?
誕生於兩千多年前的儒家思想正好可以給出這些問題的最佳答案兩千多年前,孔子總結了夏、商、周三代文化,創立了儒家學派,在曾子、子思、孟子、荀子等一批儒家先哲的努力下,逐漸形成了以“仁義禮智信”為核心的思想體係,之後,中國人的為人處世原則大多在儒家的框架之中古人說:“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幾千年來,儒家文化一直照耀著中華文明和每一個中國人的心靈,中華民族能夠一直屹立於東方,儒家文化可謂功不可沒
春秋時期,孔子編訂了“六經”:《詩》、《書》、《禮》、《易》、《樂》、《春秋》這六本書都是周朝貴族的教科書,秦始皇焚書坑儒之後,《樂》經失傳,東漢年間在此基礎上加入了《論語》和《孝經》作為儒家的官方教科書;到了唐朝,又加入了《周禮》、《禮記》、《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爾雅》,共計十二部經典;宋時加入了《孟子》,便有了儒家的“十三經”,後有宋刻《十三經注疏》傳世
對於現代人來說,這些儒家原典太過於艱澀,讀起來會覺得比較費解所以,本書從儒家的經典,尤其是先秦儒家經典中選取了精華部分,以符合現代人閱讀習慣的方式,針對現代人最迫切需要解答的問題,開出了一張對症下藥的方子,用輕鬆的筆觸為現代人生和儒家思想架起了一座橋梁
一個人究竟怎麼活,才能活出有價值的人生?一個人究竟怎麼活,才能活出幸福的人生?怎麼樣才能讓我們的心靈更強大?怎麼樣才能讓我們不再浮躁?
什麼是中庸處世之道?怎樣為人才能做到進退自如?職場之上,我們該怎樣麵對上級,又該怎樣麵對下級?生活之中,我們該如何與朋友相處,又該如何孝敬父母?
在本書中,那些儒家的聖賢們將為我們一一解答這些問題,讓我們一起聆聽先哲的智慧,活出圓滿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