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迎擊是對抗流言的最佳武器(1 / 1)

人言可畏,這四個看似簡單的字,卻是讓許多人畏懼的詞語。當一句簡單的話被斷章取義之後,再經由數個無相關的人添加以自己的揣測,最後可能得到的會是一個拍案驚奇的大故事。作為當事人的我們,百口莫辯,隻有在流言麵前潰不成軍……

輸給流言的女人,我們所記得的最悲情的名字,阮玲玉應該算一個。因為婚姻訴訟案和她所主演的電影《新女性》所引發的巨大爭議,飽受小報記者的中傷與公眾質疑的她陷入了悲痛之中。這位中國默片時代最優秀的女演員,最終隻留下了“人言可畏”四字,以自殺結束了自己短暫的年華。雖然後世很多研究力圖佐證,說她的死更多是因為她悲劇性的感情和自我靈魂的脆弱。可是,就如魯迅先生所寫的《論人言可畏》一文中所說,“她的自殺,和新聞記者有關,也是真的。”因為無論阮玲玉本人到底是如何糾結於三個男人之間的感情無法得以解脫,還是她本身就隻是想以死來懲罰愛人的背叛,當時整個社會上流散的關於她的流言非議,是不爭的事實。就算它們並不是促使阮玲玉選擇決絕方式告別人世的直接凶手,卻也是推波助瀾的幫凶。

在流言麵前,作為一個弱女子,阮玲玉幾乎是無力反擊的。所有的報紙都在熱烈且不惜筆墨地將她的感情以大篇幅的添油加醋快速傳播著,而圍觀的人們則又以衛道士自居,嘲笑和評論著。而她本人,卻沒有辦法找到一個確切的對象,“有冤無頭,有怨無主,和誰奮鬥呢?”

放置我們如此文明的今日,流言同樣是無處不在的。無論是男人還是女人,總是善於猜忌和胡亂編撰的。

我們在遊園會的時候,都曾做過這樣一個遊戲,選六到七人站成一排,然後主持人在第一個人手上寫一個字,之後這個人必須依次將這個字傳遞下去,傳到最後一個人再寫出的時候,這個字可能連偏旁部首都會錯了。有人會說,寫的感覺自然是容易出錯的,可是換成說我們所得到的結果也都是大相徑庭的。流言的傳遞是一種巨大的滾雪球效應,隨著它的快速傳遞,所有的東西都會偏離它本來的麵貌。

有一天,巷口的王大嬸看到巷尾的張家的小姑娘坐在一個她同校的男生自行車上,自行車快速駛過了她的眼前。她把這件事告訴了隔壁的李嬸,然後李嬸再告訴跟她一起曬衣服的羅媽媽時,故事就變成了張家的姑娘坐在一個三十多歲男人的摩托車上了。最後這個故事傳至巷尾的時候,版本已經變成了張家的小姑娘傍了一個大款,那個大款開著一輛汽車在巷口把她接走了。聽到這個故事的張家阿姨也隻能哭笑不得地接受大家這些毫無根據的流言。因為,她知道那個男生,隻不過是她好久不見的表哥而已。

流言從來都是無來由地就起來了,可是,在如何麵對流言的問題上,如今的我們卻可以勇敢地去迎擊,而不是讓流言逼迫得我們無路可逃。

哲學論中,有一個很基本的論調“事實勝於雄辯”,從字麵上來理解是“事情的真實情況比強有力的辯論更有說服力”。而從流言的肆虐來看,其實真理原本就在那裏,隻是因為大家人為地以自己的角度來判斷真理的對錯,所以有多少的人就有多少的標準。當那些人已經對於你產生了質疑,你再多的解釋也隻是他們眼中空表無力的狡辯。與其將時間浪費於向那些根本就不願意低頭看真相的人去糾纏,不如將你的力量用在可以讓他們徹底啞言的事實之中。

不過,作為女人的我們,也需要管住自己的口,不要被八卦的本性驅使,隨便去妄加評論與猜度那些自己根本就不清楚的事情。閑談莫論人非,應是我們對於自己生活的基本準則。因為,今天你用來傷害別人的流言,也許有一天會流轉到你自己的身上。

女人心經

流言從所謂的無到有,始終都是妒忌與猜忌堆砌的虛無泡沫。與其將有限的時間花在去與那些無法贅述來源的流言糾葛,不如將時間留給自己來做更重要的事情。